李孟函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表主观量的限定性范围副词“仅/仅仅/只”的对比研究
李孟函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对于限定性范围副词“仅/仅仅/只”表主观量的情况,前人做过丰富的研究,但在三者表主观量的对比性研究方面,却显得相对薄弱。所以,本文主要对三者表主观量的情况进行分析,从共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入手,主要从句法、语用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限定性范围副词;表主观量;对比
对于“仅/仅仅/只”表主观量的情况,前人做过相关的研究,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说明及分析,但是对于其表主观量的异同点的分析则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看到马真(1981,2004)李宇明(2000)李善熙(2003:58,61)等都对“仅/仅仅/只/才/就”表主观量做了具体的分析。还有如蔡淑美(2007)、陈小荷(1994)、周守晋(2004)、王群力(2005)、祝东平(2007)、史锡尧(1991)、岳春娴(2007)等都对主观量做了详尽的分析。
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曾谈到“仅/仅仅/只”能够表示主观量,而且我们认为“仅/仅仅/只”表主观小量。我们看到在词典释义中提到“仅/仅仅”同“只”意义相同,在很多情况下三者是可以互换的。
为了使我们从共时层面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仅/仅仅/只”的含义,我们对“仅/仅仅/只”在不同词典中的释义做了整理。
①“仅/仅仅”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未收录,“只”的解释是“除此以外”。
②“仅/仅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释义是“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意思跟‘只’相同而更强调”;“只”的释义是“表示仅限于某个范围;只有,仅有”。
③“仅/仅仅”在《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是这样阐述的,“仅/仅仅”意义、用法大体上和“只”相当。“只”的意思是“用来限定范围,有时具有排他性,有时不具有排他性,而只说明数量少”,例如“在旧中国,生产资料工业的产值在全部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很低,在1949年只占百分之二十六点六。”。
④“仅/仅仅”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中的释义如下,表示范围,用法与“只”大体相同;“只”的释义是“表示限制范围”,例如:这顿饭一共只花了十元钱。
⑤“仅/仅仅”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中的释义是“表示限制事物、行为的范围;“只”的意思是“限制行为、状态、事物范围,表示除此而外没有其他”。例如:这样,五年作战结果,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可能-剩下二百万人左右了(毛泽东)
在词典的释义中,我们看到,三者的意义基本相同,都有表示“限定范围,数量少”的意思。
“量”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范畴之一,人类认知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
界的量,而是经常带有主观的感受、评价,使客观量附加一定的主观性,语言的主观性在量范畴上的具体表现就是“主观量”。量级的形成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相关,处于量级序列上的各个元素位置的相对高低是人们的一种主观认定,“仅/仅仅/只”在不同的言语场景中所反映的“言少”主观感受、态度和评价就是一种主观量级变化。
(一)“仅/仅仅/只”都只能表示主观小量
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仅/仅仅/只”在表主观量上都是只表主观小量的,这也是二者的最大共同点,其中,我们看到“仅/仅仅”后边可以加数量结构,主要包括:仅/仅仅+数词,仅/仅仅+数词+量词,仅/仅仅+数词+量词+名词,仅/仅仅+动词+数词+量词+名词。“仅/仅仅”后还可加表量级的非数量结构。两者都可以表示主观小量。“只”一般后加数量结构,如,只+数词+量词,只+数词+量词+名词,只+动词+数词+量词+名词;还可以加非数量短语,都可以表示主观小量。首先对比三组例句:
(1a)每天[仅]上三节课。
(1b)每天上三节课。
我们看到这两句话中,(1a)“三节课”有“仅”修饰,包含了说话者主观上认为每天的课程数量较少;而(1b)中则只是说明客观事实。
(2a)其中文盲职工的事故率(占同程度人的比率)为11%,中等文化程度的职工的事故率为2.7%,大专以上职工事故率[仅仅]为0.4%。
(2b)其中文盲职工的事故率(占同程度人的比率)为11%,中等文化程度的职工的事故率为2.7%,大专以上职工事故率为0.4%。
很明显(2a)中认为0.4%这个数字有主观上认为相较于其他几组数据,0.4%有所占比例非常小的意思;而(2b)则没有这种主观上的认识。
(3a)他说:“我们[只]参加4个项目的比赛。”
(3b)他说:“我们参加4个项目的比赛。”
例句(3a)加上了“只”,强调主观上认为参加4个项目非常少,能够表达主观小量。
综上所述,“仅/仅仅/只”均可跟表量结构搭配,构成“仅/仅仅/只+(动)+表量结构”的格式,我们看到三者多用在陈述句中,和数量短语搭配时,形成的是“仅/仅仅/只+(动)+数量短语”的格式,动词性成分可以省略。当然,例(1)、例(2)、例(3)中的各词可以互换,不影响表达的基本效果。
同样,三者都可以后加表量级的非数量结构也是表示主观小量。如:
(4)a.[仅]希望他还活着
b.[仅仅]希望他还活着
c.[只]希望他还活着
(5a)作为我个人,对这种骗子无能为力,[只]希望女青年们注意别再盲目上当。(真假李维维)
(5b)作为我个人,对这种骗子无能为力,希望女青年们注意别再盲目上当。(真假李维维)
之前有文章提到过,“在上述例句中我们看到,‘只怕’、‘只希望’不能理解为表小量的‘仅怕’、‘仅希望’,只能理解为表大量的‘很怕’、‘非常希望’。其实,‘仅怕’‘就是’唯一怕的,心理上感觉唯一的,往往是与说话人最切近的,这时限制小量的‘只’主观化为大量的‘只’。”我们并不认可这种观点。我们认为,在上述例句中,“只”修饰的是表量级的非数量结构,应该是后边的“活着”,“活着”在说话者所表述的量级结构中应该是小量。在说话者心里,“活着”是最低级的身体需求,但不一定能够自理自己的生活;到高一级如可以生活自理;再到活得很好,既能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还能有心理的精神上的追求等。所以,在这一等级排序中,“活着”是等级最低的,因此,我们认为,“只”只能表示主观小量,而不能表示主观大量。
(二)“仅/仅仅/只”都可以与“就”连用
在三者的使用过程中,都可以与“就”连用,且意义基本一致,表主观量的情况也相同。如:
(6a)一天就喝了五杯水。
(6b)[仅/仅仅/只]一天就喝了五杯水。
在上述例句中,我们发现,(6a)中的“一天”是个大量,而由于“就”的存在,说话者认为一天喝“五杯水”太少了,使得“五杯水”变成主观小量;而在(6b)由于加了“仅/仅仅/只”,“一天”就变成了主观小量,而“五杯水”则成了主观大量;所以,“仅/仅仅/只”都可以与“就”搭配使用,且起着表主观小量的作用。
“仅/仅仅/只”都有“很少”的意思,可以表示主观小量,且表主观量时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互换的,但在具体的使用中仍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句法和语用上。
(一)句法上的差异
一般“仅/仅仅”后可直接加数量短语,而“只”后则常加动词和数量短语,如我们可以说“仅三个人”“仅仅三个人”也可以说“只有三个人”,虽然“只三个人”也可以表达,但是语句上不如“只有”更通顺。所以,从句法搭配上来说,“仅/仅仅”可以直接修饰数量结构,而“只”最好加动量名结构。
(二)语用上的差异
“仅、仅仅、只”在语用上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语体上:“仅、仅仅”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使用较少;“只”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由于“仅/仅仅/只”三者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一致,所以差异主要体现在句法和语用上。“仅/仅仅/只”表主观量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副词的研究内容,也有利于主观量的对比性研究。
[1]周刚.表限定的“光”、“仅”、“只”[J].汉语学习,1991(1).
[2]卢英顺.副词“只”的语义指向及其对句法变换的制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学社会科学版,1996,24(4).
[3]殷何辉.焦点敏感算子“只”的量级用法和非量级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1):53.
[4]董为光.汉语副词的数量主观评价[J].语言研究,2000(1):60.
[5]马真.修饰数量词的副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01).
[6]曾检红.限制副词“只”与“X”的粘合[D].南昌大学,2010.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主观量副词研究”(13BYY120);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复句中的主观量考察”(HB15YY044);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濮阳方言副词研究”(HB16YY007);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汉语主观量副词研究”(SY13115);第二批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官话方言主观量表达研究”的资助。
李孟函(198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H146;H
A
1006-0049-(2017)12-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