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崇碧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历史主体与需要
金崇碧*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马克思认为,创造历史的历史主体是实际生活着的有血有肉的人。人要生存就要吃喝住穿,满足人这些基本需求的活动就是历史的第一个活动。根本上说,需要是人类历史开始的始初动力,马克思始终是以实践为基础来认识和阐释需要。
马克思;需要;实践
人的存在是历史主体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历史主体的存在。人要生存就要吃喝住穿,满足人这些基本需求的活动就是历史的第一个活动。所以,根本上说,需要是人类历史开始的始初动力,人类历史就是需要产生——满足——新的需要产生的循环往复、螺旋发展的过程。对于需要的理解,马克思是从哲学层面来理解,即从实践来认识和阐释需要的。
历史主体总是有需要的,这是因为实践活动的作用,使得历史主体的需要总是处于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要求得到满足又不断产生的持续状态。需要是历史主体的本性,是历史主体的行为动机产生的源泉。
(一)现实的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首要前提
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要维持生命的存在,自然是要吃喝住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人只有活下来,才可以创造历史。在这个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活动以及活动中获得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而去满足这个新产生的需要的活动就是真正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历史由此拉开大幕。所以,现实的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首要前提,它是现实的人能够进行更多历史活动的基础,是历史得以开始的基础。
(二)现实的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出来的需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引起的需要之后,活动(实践)就从结果转化为原因,成为产生需要的原因,需要便成为实践推动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或因素了。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出来的需要,驱使人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来满足需要,从而促进了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所以说,需要是一切实践活动的驱动力,是历史发展的源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需要是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这主要体现在需要对社会生产的作用上。现实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每天都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必须的、持续不断的,马克思认为这种活动,哪怕只中断一年,整个世界都将不复存在,人也会由此灭亡,所以,人必须不停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当然,现实的人的需要是丰富多样、层次不同的,现实的人不仅有生存所需的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社会需要、情感需要、发展需要等等数不胜数,要满足这些需要,只能通过实践获得更多满足需要的条件,或者是直接满足需要。在改造自然、满足需要的过程中,生产力从产生到不断随着需要满足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需要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内在根据。历史要发展,能进行历史活动的有生命的人就必须延续不断地存在,满足生命存在的生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育生产他人,二是生产出生产物质资料维持自身生命的劳动,这样生命生产就表现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双重关系。自然关系是人与人最初的关系,它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就是家庭,家庭是最初的惟一的社会关系。但是随着需要的增长,新的需要层出不穷,人口的增多,在满足需要的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必然打破最简单、惟一的家庭关系发展扩大起来。马克思认为人们只有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才能够进行生产,即是说,人与人构成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是为了满足人能够进行生产的需要,因为单个个体的人是无法进行生产,无法对自然界产生影响,也就无法生存。一方面需要和生产促使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又更有利于提高人的生产能力,人去作用自然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促进了更多的新的需要的出现。
第三,需要促使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人的需要是历史性的,需要是逐渐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的需要越来越丰富多样,满足需要的条件和产品也越来越纷繁复杂,这在一定的程度,促进了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因为只有不同的分工,只有更为精细的分工,才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需要。
第四,需要也促进了意识、语言的产生。人要改造自然,要生产,就要认识对象,解决自己与对象的关系,这就要求形成对对象的意识,意识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要求认识改造对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意识是需要和生产的产物。人们在生产中必然交往,随着生产的发展,简单的符号或是肢体语言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了,于是语言也随之产生,并随着需要和生产的发展不断地发展进化,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流。需要的发展又进一步促使了人类的政治思想、法律制度、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等等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以上从几个方面的叙述,可以看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等都在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当然它们也制约着人们具体的需要,它们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需要的发展,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社会生产伴随人类社会始终,因为只要有人存在,就必定会有人的需要,必定就会有满足需要的社会生产。追根溯源,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运动是引起社会变革、促进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在阶级社会,这种动力源的作用更是清晰可见,简单概括就是:不同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需要,随着需要的发展,满足需要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扩大、复杂,同时反映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也变得复杂多样,当现存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不能满足某些或某个阶级、阶层的利益的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诉说需求,这种诉说有两种,一种是量变,就是他们只是对现存的社会关系及上层建筑进行局部的改变,使社会在原来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下进行,满足他们的需要;另一种就是质变,就是变革现存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使社会生产在变革后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下进行,以达到满足他们的需要。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23.
B
A
1006-0049-(2017)21-0218-01
金崇碧(1972-),女,仫佬族,贵州都匀人,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哲史、文化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