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显祥
1.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2.青岛市崂山区第七中学,山东 青岛 266100
关于积极合作品质概念和特征理论认识
——以中学生为例
邱显祥1,2*
1.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2.青岛市崂山区第七中学,山东 青岛 266100
近几年社会转型,多元化文化深入发展,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存在迷茫和偏差,叛逆期中学生存在偏激对抗和冷漠消极状况,出现一种“反学校文化”现象[1]。郑海波和李吉芳认为青少年在社会进程中存在合作性障碍,学校课程教育对中学生影响下降,青少年学生社会化资源亏空,社会化目标导向、评价途径和培养途径欠整合[2],加强积极合作品质培养策略研究能够促进合作,推动社会化进程。
品质概念;特征理论;中学生
笔者通过万方分析发现,从2014年始,反学校文化研究处于直线上升趋势,年度命中数由低于2个点到2016年高于12点,这些为探讨积极合作品质研究提出了现实性要求。应该说加强中学生积极合作品质培养策略能够提高处理同学与师生关系的能力,培育优良和谐人际关系;能够培育坚强心理韧性,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业成绩和生存技能提高,增进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结合近些年工作经验与认识,我对积极合作品质形成如下认识。
中学生积极合作品质就是指中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合作活动中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稳定的素质与能力,具有四种存在形式: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学生合作力是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执行能力,由合作品质来决定,合作品质优良者,合作能力则强;合作品质差者,其外在合作能力表现出来的就弱小。
中学生合作品质不同于合作力,它是一个质性概念,是中学生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之一,它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稳定性,中学生合作品质的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合作学习与生活实践来养成。中学生通过大量合作学习与实践,不断调整自我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策略和方法,完善自我道德认识及价值观,就能够有效提高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积月累就内化为学生自我判断力和行事习惯,并以稳定结构和形式存在于中学生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意识中,即中学生积极合作品质。
根据学者魏子晗、李纾、周媛等学者有关论述,从动物合作本能行为到人类的合作行为,从神经生化基础及遗传学研究等方面的有关成果[3],从理论角度和生活现实概括出中学生合作品质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具有历史性、发展性和时代性
历史性是指,从人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看,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合作就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发展性是指人类社会历史是发展的,自然是变化发展的,合作品质也随着人类发展历史不断变化。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落后野蛮状态下是合作方式简单,而对个体合作品质的要求也依存在现实需求中;到今天科技信息飞速发展时候,其合作不再是围猎和衣不蔽体的低层次需要,而是网络合作,人工智能和信仰等深层次合作。
时代性是指合作品质要受限于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奴隶制状态下表现出的合作是简单与单调的,封建制社会下表现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合作的范围相对比较窄。
这些特征就要求我们在中学生积极合作品质过程培养中,要结合学生的成长、发展历史,认真分析幼儿园、小学等学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密切联系家庭与社会发展中的大事,搞好个人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指导,通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日积月累的驯化和感染,逐步养成自我合作品质。
第二、具有开放性与动态性
在教育实践生活中,要深入贯彻《中学生素质教育教学纲要》提出的三维价值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一方面它强调情感与价值观归宿和精神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积极合作品质培养的策略与方法,它是由实践状况来决定,并紧随时代现实发展而变化的。
人类对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结构理论中给出了验证[4]。
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中学生合作品质培养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党与国家的教育发展思想与策略,结合本部门、学科和学校特点,广开言路,立足于学习化人生观的建立,灵活多变,提高学习与认识。
第三、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
合作品质来自于合作实践,并对合作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合作品质培养的多样性是由时代生活的五彩缤纷与复杂性所决定的。作为对实践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合作品质,只有不断加强对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研究与学习,并做出灵活的反应,才能够指导教育实践和社会生活。如积极合作品质缺少了革新性与创造性,无法在教育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就失去了“积极”的意义,则会对学生合作品质提高产生桎梏与阻碍,进而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具有目标性和方向性
它的目标性和方向性,是由积极合作品质的特性所决定的,它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品质时要驶向哪里?如何进行效果评价?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与我们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一致。
它一方面与国家发展需要密切相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核心指导思想。
另一方面当人们面对世界和人生的时候,普遍追求的价值就是真善美。
人类对真善美价值观的追求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不同的活动领域,主导性的要求则有所不同;在科学和思想领域,“真是最重要的价值”;在现实实践活动领域,“善”是最为主要的价值;在艺术领域“美”是衡量审美对象的主要标准[5]。
因此,教育教学并不仅仅只突出某一个方面的价值,而是强调真善美三者的统一和协调。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积极心理合作品质培养策略研究时,应坚持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总方向,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好,衔接好。
[1]张洁,杨家军.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现象论析[J].教育探索,2014.1.
[2]郑海波,李吉芳.社会化视角下转型期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研究[J].前沿,2013,10(336).
[3]魏子晗,李纾,周媛,等.世纪科学之问“合作+行为是如何进化的”中国学者的回应[J].中国科学杂志社,2016,1(61).
[4][美]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1943.
[5]童庆炳.文学概论[M].红旗出版社,1984.
G
A
1006-0049-(2017)21-0118-01
邱显祥(1977-),男,汉族,山东济宁人,聊城大学,教育硕士在读,青岛市崂山区第七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