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阳 欧阳彬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1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述评
徐梦阳*欧阳彬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1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作为马克思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是现时代理解马克思的一部重要的文献。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传入国内以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并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成果。为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究动态,本文将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地位、文本、方法三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力图推进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研究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述评
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明显趋势是要“回到马克思,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即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用马克思理论来寻求对当前现实难题的理论解答。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作为其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结合的经典之作,是我们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的必经之路。在《手稿》写作完成160周年之际,本文从地位、文本、方法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关于《手稿》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地位,并从哲学世界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学者首先从哲学世界观角度出发,分析了《手稿》对深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意义。毛美丽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重新使用的“异化”概念,与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比,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思索比早期显得更具社会性和历史性,更具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性[1]。孙承叔认为,马克思的现代史观的形成是在《资本论》时期,只有深入到《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现代史观,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孙承叔评价《手稿》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思想相结合的最经典之作[2]。
其次,学者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手稿》对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思想的贡献。冒大卫指出,马克思在《手稿》中从《货币章》到《资本章》的深化,包含着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逻辑和思路:即通过从货币关系到资本关系、从交换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3]。陆寒认为,在《手稿》中,马克思以政治经济批判的方法,分析了资本产生的根源及其运作机制,从而对资本权力进行了全面批判。对资本权力的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内容[4]。王志刚先后多次发表文章,阐述了马克思在《手稿》中将政治哲学批判寓于政治经济学分析中的路径的观点。[5]。
最后,学者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手稿》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郭莉英评价《手稿》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制高点。因为正是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物化的人的批判,为科学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7]。韩庆祥在其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观点。韩庆祥认为,按照马克思在《手稿》的人学理论,未来的新社会物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的完整的发展,包含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也包含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8]。综上所述,《手稿》可以堪称是理解马克思的一座“思想富矿”,这正是学者要重新研究马克思《手稿》的意义之所在。
国内对《手稿》的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开辟的一个新领域。汤在新1993年所著的《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顾海良1994年所著的《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以及张一兵1999年所著的《回到马克思》等著作,也都是我国学者关于《手稿》研究的初步理论成果。这些成果不但填补了国内关于《手稿》研究的理论空白,充实了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内容,而且为《手稿》在国内的进一步传播和推广打下了基础。
目前,国内对《手稿》的文本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按照《手稿》本身的特色,将其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本进行解读。张一兵在《回到马克思》一书中,把《手稿》看作是在马克思学说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继《巴黎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和理论制高点。张一兵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进行了全新的一次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确立了其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历史认识论,这是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形成的第三种哲学话语体系和第三种理论视野[9]。在吴瑞敏所著的《财富与时间——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一书中,作者从“财富与时间”角度揭示了马克思在《手稿》中深刻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作者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采用“财富和时间”线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从现象到本质的彻底批判[10]。另一种是围绕马克思的《资本论》来解读《手稿》,将《手稿》视为《资本论》的一个草稿。汤在新在其代表作《<资本论>续篇探索——关于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著作》中指出,《手稿》完整的保留了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计划的总体思路[11]。顾海良把《手稿》称作是通向《资本论》的思想驿站,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较为系统的论述,对进一步研究《资本论》具有重大意义[12]。张钟朴则把《手稿》与《资本论》的关系比作是科学家的实验室与他的科研成果。在张钟朴看来,《手稿》展示了《资本论》的理论制定过程,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必经阶段[13]。
从以上对两类研究的综述来看,目前大多数学者通常把《手稿》看作是《资本论》的第一手稿来进行研究,因为这种方法便于我们能够清楚地梳理马克思的思想脉络。但是随着对《手稿》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手稿》内容的独特性也慢慢凸显出来并引起学者重视。
开展对《手稿》的方法研究,是我国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开拓的新角度和新的思考方式。目前,针对这一研究,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刘永佶在1990年所著的《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方法论研究》是最早从动态、发展角度探寻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方法论的著作,它可以被看作是国内学者开展《手稿》方法研究的最初尝试。[14]。
此后,一大批学者开始从《手稿》中的哲学方法论角度出发,对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作了较为深刻和多层次的研究。国内学者研究《手稿》中的哲学方法,最先是从其中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开始的。汤在新在其20世纪90年代的著作中就提出,马克思打算把自己从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分为六册书来出版。可见,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阐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篇构想密切相关[15]。华丽把马克思在《手稿》中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看作是马克思建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16]。另一部分学者则关注的是《手稿》中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张有奎和秦鸿滨首先从对《手稿》的章节安排中,肯定了手稿中所体现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方法论。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其实就是他在《手稿》中逻辑地展开自己的理论表述时,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17]。常江也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正是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作为研究出发点,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所得出来的[18]。
到目前为止,虽然研究学者对马克思在《手稿》中的方法阐述进行了研究,但是仍不能说对《手稿》方法的考察很全面了。因为,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侧重于《手稿》中的“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研究,而对“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法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作为《手稿》中唯物辩证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关系问题也是学者关于《手稿》方法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从地位、文本、方法三个方面,对现有关于马克思《手稿》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总结。根据本文的综述内容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对《手稿》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手稿》的研究仍存在着不足,对《手稿》的理论性阐释有待补充,例如,关于《手稿》的“自主性解读”研究还不够全面;关于《手稿》的方法研究涉及面较窄,仅限于哲学方法研究是不够的。事实证明,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揭示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正以其深刻性指引着当代人类的进步,而这正是要重新研究马克思《手稿》的意义之所在。
[1]毛美丽.读马克思《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几点体会[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47-48.
[2]孙承叔.《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哲学地位[J].哲学动态,2008,11:9-15.
[3]冒大卫.从货币到资本——《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拜物教”概念的预演[J].云梦学刊,2011,3:71-74.
[4]陆寒.论马克思以人的关系性批判为导向的资本权力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哲学解读[J].江汉论坛,2011,7:42-45.
[5]王志刚,张云翔.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与资本主义社会正义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哲学解读[J].江汉论坛,2011,1:33-37.
[6]王志刚.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中的空间政治思想——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政治哲学解读[J].社会主义研究,2014,2:48-54.
[7]郭莉英.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8]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0]吴瑞敏.财富与时间——《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1]汤在新.《资本论》续篇探索——关于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著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12]顾海良.通向《资本论》的思想驿站——读《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J].高校理论战线,2012,3:4-17.
[13]张钟朴.《资本论》第一部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5:55-63.
[14]刘永佶.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方法论研究[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15]华丽.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探析——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J].社会科学战线,2008,2:254-256.
[16]刘召峰.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辨析[J].江汉论坛,2013,10:66-69.
[17]张有奎,秦鸿滨.超越经济学的视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意义[J].江淮论坛,2003,1:39-42.
[18]常江.“人的感性活动”的“逻辑学”何以可能——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蕴含的历史辩证法思想重释[J].教学与研究,2011,8:45-52.
F
A
1006-0049-(2017)21-0069-02
徐梦阳(1991-),女,电子科技大学,201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欧阳彬(1979-),男,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