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玲
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全媒体时代95后在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汪 玲*
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讯息传播主体不单一不唯一,这既是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也是挑战。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多是95后,他们既是讯息的发布主体,又是讯息的接受方,同时,他们还是高校的主力军,日后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践行者。鉴于此,掌控全媒体时代的学生思想导向,抢抓机遇、直面挑战,以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学生党员为宗旨,对高校党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媒体时代;95后大学生;党员教育;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提高党的科学化建设水平提出了从严治党的明确要求,这是对社会建设后备力量——学生党员的成长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错融合,各地高校都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争抢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制高点,这既是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机遇,也是挑战。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既有传统媒体信息获取的单向传递,又有新媒体信息获取的双向互动。对于所接受的资讯,身处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不能完全区分是与非的情况时有发生,盲目跟风、信谣传谣的事件也屡见不鲜。由此,树立起学生党员教育的正面旗帜,抢抓机遇,才能直面挑战。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机遇
首先,全媒体的运用增强了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效果。在新旧媒体相互交融的全媒体时代,丰富的讯息资源能更大限度的拓宽教育工作者的讲授内容。比如,以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若发现传统媒体发布内容符合本次课的主题,却无法再次呈现给学生;而现在,通过网络查询就可以下载直观的影像呈现给学生观看。这无疑是传统课堂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能为传统教学加分添彩,极大提高了教学实效。
其次,全媒体的信息刺激能加速大学生思想的成长。当前社会,各种媒体都在进行着与其价值观相匹配的资讯传播,这些没有过滤过的信息对大学生有着两重性。从主观能动性来说,满足了大学生党员的求知欲,开阔自身的视野,促进思想的成熟;从客观现实性来说,让大学生党员身处纷繁复杂的资讯洪流中,更需要提高自己明是非、辩善恶的能力。为教学创造了空间,更刺激了大学生党员自主学习的热情,将加速其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同时,事物的发展多是利弊兼有,全媒体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机遇也可能是挑战。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挑战
一方面,全媒体信息较易动摇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传统的党员教育在信息选取上,都经过了严格的过滤和筛选,凡有不正确或不恰当的信息都会删除,否则,就作为警示教育的材料。全媒体信息的发布一定程度上存在良莠不齐,甚至一些充满暴力、色情及反动思想的虚假信息,这还可能成为大学生自媒体传播的头条。这对正确价值观形成不成熟、政治经验又欠缺的大学生党员而言,极不利于其成长成才,还可能会误入歧途。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赋予不法分子极大的操作空间,加大了学生党员价值塑造的难度。[2]
另一方面,信息获取的便利易形成大学生党员道德弱化。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为一些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条“捷径”,较大部分大学生的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的重复率偏高,而他们获取的途径如出一辙的都是“网上找的”。这既是对大学生信息技术掌握的肯定,又是对大学生网络自律的担忧。网络媒体的制度制约、社会监督没有传统媒体的外部制约强,这常常使得大学生置身于没有学校规章、党员规范等约束的“真空环境”,忘掉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去做一些现实生活中不敢做、不道德的行为,而这样的“真空环境”就更加体现了学生党员的道德情操和自控能力。
第三,对传统党员教育工作者权威的挑战。高校传统的学生党员教育多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教师通过前期备课将严格筛选过的信息以单向灌输的形式教授给学生,期间能有效的管控舆论;新时期,新媒体的融入加强了师生的互动,学生不再单一的接受,更多的是信息反馈,此时党员教育工作者管控舆论的压力就增大了很多。从师生比率上来说,教师少而学生多;从信息涉及面来说,教师不可能完全涉及学生关注的所有信息。如此一来,教师难免会失去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此时就更加需要教师在备好课的同时还得先备好学生,才能扭转趋势。
结合当前新旧媒体的手段,大学生党员教育可以从思想理论学习、能力素质提升、行为塑造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实践,力求以提升党性修养作为贯穿始末的核心指标,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终极目标。
(一)加强师资建设,提升理论学习实效
当前是讯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社交平台远远高于传统媒体,每天都会产生照片、视频、邮件、音频、文字等构成的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恰恰是学生党员实时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势。因此,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者更加要提高自身网络新媒体的运用能力和水平,掌握一定的社交媒体工具,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习与学生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拉近情感距离;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灵活运用大数据分类分析的优势,在充分保障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将学生党员以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等类别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归总,以利于对学生党员进行个别的、有所针对的辅导。
(二)拓宽教学资源,提升能力素质
当前,微信、微博等以媒体工具用户所发布信息为主的自媒体,日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共享信息、社会交往、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和生活方式。因此,以学生党员教育为主题的新媒体平台是能对学生因势利导的重要举措。
“新媒体平台”的开发使用,其形式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官方微信微博、微党课、论坛等,注重为学生传播正能量;内容的筛选上不局限于党史党性教育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涉及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心理情感、职业诉求等;主体发布上不制约学生的主动性,话题的发布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将难题进行众筹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素养的不断提升。当然,新媒体的使用不意味旧媒体的抛弃,新旧媒体的充分融合才能更有益于学生党员全面素养的提高。比如,开展一系列红色电影赏析、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等,由学生或直播分享感受,或课上交流都能有效的实现教学实效。
(三)健全监管制约体系,完善行为塑造
高校党育工作可以从管理、互动、评价、反馈等四个方面建立对应的监管制约机制,对学生党员进行从思想到行为上的良性塑造。首先,健全学校思政课网络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管理机制。思政课教学始终是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一阵地,高校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臂膀,健全两大系统的管理体制,就是要依托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想理论的网络教学,就是要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将高校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的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发挥齐抓共管的作用。其次,构建灵活生动的互动机制。高校党育工作者应该对大学生可能遇到的社会场景有所预期,并在平台上进行场景模拟供学生进行角色分析、感受分享,在双向互动中内化理论正解,外化成道德行为。第三,健全评价体系。传统学生党员评价较多参考的是学科成绩、导师评价、同学印象,评价成果的获得都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情感因素影响。在传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融入网络实名评价,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出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标准,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得出大学生党员独具个体差异的教育方案。第四,启动反馈机制。传统教育方案以单向输送为主,结合新媒体手段的融入能将信息反馈不局限于课堂接触,还能延伸至课堂外的线下反馈。通过线下线上的信息反馈,能更好了解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以便于教育实施者能针对性的做出教育方案的修改和调整,才能促成大学生党性修养的不断提升。
全媒体手段的调动是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党员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趋势,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提高学生党员思想素养和行为塑造的一种手段,全媒体的调动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宋之帅.试析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融合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
D
A
1006-0049-(2017)21-0035-02
*贵州省铜仁学院2016年党建研究课题《大数据背景下创新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研究》(项目编号:DJ201630)结题成果。
汪玲,女,贵州铜仁人,硕士研究生,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