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思婷
渤海大学历史系,辽宁 锦州 121001
浅谈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营思婷*
渤海大学历史系,辽宁 锦州 121001
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活动发展变化这样的一种学问,是记录人们实践活动与发展过程的一种实证性的科学。它阐述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史学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不会不去重视历史。在社会科学里,也没有哪一门科学会比历史学科对人类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历史学;社会功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谈起历史学的作用首先想到的都是这些话。历史到底有什么作用,而历史学又有什么功能?史学是记录保存历史的一种形式,历史学的功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其任务看,历史学的作用是记录保存历史;从史家方面来看,其作用在于求真理。在物质利益至上的现代社会中,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已得不到重视,这种现状说明现在社会中许多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历史学的功能。下面笔者将从以下两大方面来论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一)认知功能
历史学所谓的认知功能即通过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加以总结概括,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使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李文海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不论是搞革命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切方针、路线、战略、政策,凡是符合国情的,就能行得通做得好,取得成绩和胜利;凡是背离国情的,就会犯错误,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障碍,甚至发生重大的挫折和危害。所谓国情,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状况,一是历史传统。现实状况也总是经由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因此,离开了对于历史的了解,拒绝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势必陷入盲目的状态,失去正确前进的方向。”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那么这个民族也将会变得浅薄无知;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文革”就是最好的说明。十年动乱,多少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人民群众受到迫害致死,国家经济倒退,尤其对科学教育文化的破坏,那是一场文化的浩劫。文化断层、科技断层、教育断层、无数古籍文物遭到破坏,中国传统文化表面的那层皮终被“文革”这把火无情地烧尽。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文革的时候,史学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工具,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正确的认识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
(二)借鉴功能
有人将中国的封建史学称为“鉴戒史学”,自有其道理在。中国的封建史学一直将“存史”、“教化”、“资政”作为治史的目的,如孔子作春秋,在于通过叙述鲁国的历史,取得“拨乱世、反诸正”,“正名分,以达王事”的社会效力;西汉初期陆贾作《新语》,贾谊作《过秦论》,目的在于总结秦二世灭亡的教训,以取西汉长治久安之法。司马迁作《史记》其目的在于“述往事,思来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总结道:“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更明确地提出治史就是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他说:“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上可为法,恶可为诫”,承认“稽古”的目的全在于阐明历代“治乱兴衰之源”,“穷探以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迄至中国近代社会,由于外国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若干仁人志士认为:了解中国历史,是民族生存的强大精神支柱,他们将史学与民族存亡紧密联系起来。章炳麟认为:“史之有关于国本至大,秦灭六国,取六国之史悉焚之;朝鲜亡后,日人秘其史籍,不使韩人寓目;以今日中国情形观之,人不悦学,史传束阁。乱设天降散乱,重惧外族入寇之祸,则不待新国教育三十年,汉祖,唐宗必已无人能知,而百年之后,炎黄裔冑,决可尽化为异族矣。”广大人民群众借鉴历史经验更是一件司空见惯之事,例如:社会上所常见因被胜利、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头而骄矜自大,或因发财而挥霍无度,终于步上败亡、倾家荡产之路等。小胜、大成功、发大财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这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就如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那样,对我们当有警惕作用。
(三)传承功能
所谓的传承功能,就是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传统,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奋斗,不断地继承、发扬、创造。历史上的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延续了下去。中华民族在五千年中经历了无数次灾祸和磨难才得以不断发展,最后才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她不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能够总结历史,通过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如今,我们也只有通过学习研究历史,才能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那些优良传统,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人们的爱国情,自尊心,正义感。例如:有崇高民族气节,一身凛然正气的文天祥在狱中自述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冽千古存。当其贯日月,死生安足论。”而文天祥的伟大人格,又成为后人的楷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千万人为进步而生,为正义而死。林则徐为禁烟而罢官,谭嗣同为变法而献身,孙中山为革命奋斗终生。通过学习历史,我们了解到那些可泣可歌的英雄人物,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让后人不自觉的去效仿去传承,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一)从国家方面来说
1.拒绝禁区,打破沉闷区
学术是自由,它可以用来服务政治,但绝不可以被政治所限制,百家争鸣的时代已经不在,或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由于政治需要,一些真正的历史被粉刷甚至被掩藏,对于有些事,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所以对于历史,我们出现所谓的禁区,有些事能言而有些事却不能言,比如文革,它就是一个禁区。刘泽华老先生曾说道:“我主要从事古代史研究与教学,在思想史的研究上,主要剖析思维方式和思维范式与定式问题。这类问题多有古今贯通性,有时会涉及到当代。编辑同志们多半要我把联系到当代的部分删掉,或由他们直接加工处理。为了文章能发出去,我也多半妥协。时间一长,在我心底也就有了一条“线”。由于我没有看到公开的禁令,不好说是禁区,我称之为沉闷区。沉闷区是怎么形成的,我说不清楚,编辑们似乎是“司线员”,他们是否接到了禁令,我不得而知,于是我常戏曰:编辑专政!一旦自觉或不自觉承认沉闷区,社会责任心也就相对弱化。不少人怕招来麻烦,懒得进入或能躲开就躲开。历史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研究历史者必须向世人展现历史真实的一面,只有了解真实的历史情况,我们才能从中汲取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而在当今社会,领导人往往处于政治需要,刻意掩饰修改历史事实,误导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更好的听从党的指导,从而保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领导统治地位。许多人为了不惹麻烦,就避开敏感话题,导致学者的学术视野受到限制,也导致中国历史在有些方面出现断层。以史为鉴,方知兴替。国家只有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打破那些所谓的禁区,能勇敢的直面历史,让国民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去研究,再次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的思想进行摩擦碰撞,最后产生出新的思想。思想得到解放,学术空间自由,更有利于学术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的功能。
2.大力发展旅游业
五千年历史的积淀,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财富。中国地大物博,历史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如果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大力开展旅游业,将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历史名胜古迹的开发需要历史工作者的参与,通过历史工作的研究开发,了解那些遗迹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更好的了解在哪些方面会产生价值。通过文化带动经济的产业链,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祖国的壮丽河山面前让人民更好的体会到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
(二)从历史工作者角度来说
1.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
现在传媒不断发展,通过传媒手段来宣传历史的越来越多,比如影视作品就十分受观众喜爱,我们会发现近年来影视作品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历史纪录片在社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通史》、《故宫》等。通过历史纪录片,一方面不仅可以将客观的历史主观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同时还可以传播历史知识,激起大家对历史的兴趣。还可以拍摄历史剧,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反应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于历史剧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的方面要符合事实,不要随意虚构;小的方面,某些具体情节,具体活动,则不必过于拘泥,可以有必要的虚构。通过历史剧,不仅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还可以传播、普及历史知识,同时也能让人记得牢靠些。在当今社会,影视作品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术性的史学著作,所以历史工作者在这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2.历史书籍通俗化
史学要关注现实生活,贴近社会生活。史学的通俗化,决不是仅仅写一些通俗易懂的历史文章。优秀的通俗的历史文章和著作,当然十分重要,也是史学通俗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还不仅限于此。应该从思想观念、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成果形式、文字风格等各个方面,有一个较大的改变。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一定要兼顾两部分读者需要,一方面是专家学者,他们对这部著作的要求是在学术上有哪些创新或给人启发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并非从事历史研究的人,甚至是一些外行人,他们对这部书的要求就是,能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能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社会上占绝大部分的是后者。对于历史书籍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我想绝大多数“非科班”的人是不理解的,如果一篇著作中尽是深奥的话语,将会大大降低大家读书的兴趣,所以书籍的通俗化能吸引更多历史爱好者的兴趣,让史学工作者的历史研究成果变成广为人知、广为人爱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的作用。
[1]郑樑生.史学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史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王学典.崛起的中国需要历史学家的在场.史学月刊.
[4]刘泽华.再说历史学要关注民族与人类的命运.史学月刊.
[5]李文海.史学要关注现实,尊重历史.史学月刊.
[6]万利生.对历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与评价.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7]章炳麟.讲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3.
营思婷(1992-),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历史系,中国史专业。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