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目标与考核方式浅析
——促进本科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

2017-01-29 18:25张晓琳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德德语跨文化

张晓琳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目标与考核方式浅析
——促进本科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

张晓琳*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要高度重视企业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对德语人才的要求,要紧密结合学生将来的工作需要。中德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近年来企业和毕业生反复强调的保证顺利开展工作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德语专业的重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主要分析围绕本科阶段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这一宗旨,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应该达到哪些培养目标,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考核方式促进目标的实现。

本科应用型德语人才;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目标;考核方式

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是我校德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根据学生实习、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在本科阶段新增加的专业必修课,旨在通过课程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实际工作中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尽管目前该门课程的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但经过教学实践,围绕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以及学生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我们在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方式方面做了思考,并总结了一部分经验。

一、开设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背景

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增设,是我校德语专业在本科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课程实用性提高方面的一个积极尝试。近年来,为了解企业对德语人才的要求以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德语专业教师多次深入学生就业单位和实习基地进行调研。在此期间,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中德双方因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禁忌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分歧的情况。而当分歧发生的时候,学生作为沟通的桥梁往往找不到适合的解决办法,从而造成中德双方沟通的不畅。针对这个问题,德语专业经过研究、讨论,决定增设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以加深学生对中德两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着重提高其应对和解决中德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冲突的能力。这是开设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初衷。我们开设的这门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不是简单的文化讲解课程,也不是单纯的交际理论讲解课程。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实践中语言和文化沟通桥梁作用的真正发挥是课程的主要方面和重点。

二、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

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对学生的要求,我们将培养目标分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

(一)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

1.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根源:儒家思想。

2.影响德语国家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重要因素:基督教。

3.中、德文化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家庭观、教育观、工作观、生意观以及交际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异同。

4.中德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中的常用技巧和禁忌。

5.德国企业以及中德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及商务礼仪。

要求学生理解:

1.中国社会及文化背景: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

2.德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背景: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

3.中国文化影响下人们的思维形态和行为方式。

4.德国文化影响下人们的思维形态和行为方式。

5.影响中德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文化层面(认知、行为、情绪)、心理层面(本民族之上主义、偏见、刻板印象)。

6.文化因素在对外翻译、商务谈判、外事接待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要求学生了解:

1.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的表现形式。

2.交际模式以及跨文化交际模式。

3.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

4.交际与文化的关系。

5.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特点和作用。

6.时间,距离和位置在交际中的不同文化含义和交际作用。

(二)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

1.对德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敏感性和宽容性。

2.清醒地认识并了解自身的文化归属以及由此可能对其他文化产生的刻板印象与偏见。

3.能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文化准则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能力。

4.模拟、再现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中德跨文化交流障碍或冲突。

5.能够分析出实际跨文化交流实践中出现阻碍和冲突的原因。

6.根据实际场景,不断调解交际行为,灵活运用不同的交换策略解决跨文化交际冲突。

(三)素质目标

学生应该:

1.树立文化平等观,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2.意识到文化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以及文化现象。

3.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树立主动开展交流的意识,熟谙涉外礼仪。

4.养成良好的学习精神,提高总结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对德语国家文化的认识。

三、考核方式

结合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课堂教学内容、教法特点,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

(一)平时考核

1.课堂报告

教师于学期初将课程涉及中德两国文化、历史、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介绍类任务根据班级学生人数以专题报告形式将题目一一形式列出,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的报告时间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取一个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相应的时间向全班作以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报告的信息量、准确度以及学生独立思考的程度对报告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组织材料的能力,并从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2.课堂模拟演练

在涉及分析思维模式、价值观、家庭观、教育观、工作观等因素对中德交际产生影响的教学内容中,教师根据各具体因素提供教师自己或我们的毕业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在分析案例产生的原因并讨论、总结应对方法的基础上,现场模拟、再现案例场景,并将解决办法融合到场景中去。教师根据学生对场景的把握以及对不同元素在中德两国文化中的理解给定成绩。这一考核方式,强调了学生对中德两国文化的内在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反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一方面了解在中国文化影响下自己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与偏见,另一方面学会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文化准则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能力。

3.项目成果汇报

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多到德资企业或中德合资企业工作,我们在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了解德资企业以及中德合资企业中的企业文化以及商务礼仪。这一内容,以我们一项目教学的形式展开。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相关题目,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专业人士采访、浏览相关公司网站宣传、走访毕业生、联系德国大使馆以及德国商会等机构以及开展调查问卷等方式,完成研究任务,并最终通过制作展板、情景表演、新闻发布、实物展示、创建网站等多种方式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素以及最终的成果展示质量进行成绩评定。项目教学突出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跨文化交际落到了实处,因为每个人都是一种文化,在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也在进行着跨文化交流。

(二)期末考核

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不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让学生背概念、记理论。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本门课程采取学期论文的方式进行期末考核。学生可以在其这一学期做的课堂报告、课堂模拟演练以及项目教学任务中选取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作为学期论文的研究内容。要求学生结合整个学期所学,在学期论文中包含一定的理论支撑、深入的原因分析、适当的实践经验说明、合理的解决对策以及自己对该问题或现象的独立思考。

四、结语

通过同企业和毕业生不断沟通和交流,以及课程组中外教师对教学内容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正在不断细化和调整,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也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们将结合日后的教学实践,不断思考、总结,推进该门课程教学改革力度,真正达到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09.

[3]黎东良.中德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7.

[4]舒雨.中德跨文化交际与管理[M].商务印书馆,2011.8.

张晓琳(1986-),女,辽宁沈阳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西方语学院德语系,教师,讲师,主要从事汉德双向口笔译研究与实践、中德跨文化交际与德语教学法研究。

G642;G

A

1006-0049-(2017)07-0221-02

猜你喜欢
中德德语跨文化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中德投资合作与隐性冠军论坛在中德生态园举行
发扬中德传统友好 推动两国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写在中德建交45 周年之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