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抗日战争期间宁沪杭国防工事的作用

2017-01-29 16:16龚建伟
山西青年 2017年20期
关键词:工事淞沪主阵地

周 焱 龚建伟

1.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2.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刍议抗日战争期间宁沪杭国防工事的作用

周 焱1*龚建伟2*

1.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2.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宁沪杭国防工事是抗日战争前中国政府于南京-上海一带修筑的主要用于防备日本侵略的国防工事,其主要部分于一·二八事变之后开始修建。这些国防工事以铁路为中轴,呈南北走向。就区域而言,可划分为三个防御区。这三个防御区的修建目的并非是要将日军御之门外,而是尽可能迟滞日军的推进。这些国防工事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其的确给日军造成了相对惨重的伤亡,也起到了其作为国防工事应有的作用。

抗日战争;国防工事;作用

一、抗日战争前对国防工事的修筑

自1933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对长江上的要塞进行修整,这标示着中国政府对宁沪杭国防工事的构建正式开始。因为各要塞此时的火力不足,中国政府决定向德国订购一批火炮来加强武装。截止到1937年,九个要塞区整备完毕。这些要塞区合计拥有炮台共计41座,要塞炮则有273门。[1]

国防工事的全面时间开工时间相对滞后,为1936年春。[2]随后,中国政府于吴江、常熟、福山镇一处修建了被称为“吴福线”的主阵地,在无锡、澄江口一带修建了被称为“锡澄线”的第二阵地。随后,又在后方修建了名为“乍平嘉”的后方防线。除主阵地以外,还有若干用以配合作战的分阵地。应该注意的是,因为这些阵地最主要的部分是1936年才开始修筑的,因此不可能提供十分充足的防护。

这些防御阵地主要以步兵提供掩护为主。以主要阵地为例,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步兵营提供掩护与支持的阵地。一个营的阵地正面宽度大约一千米,纵深则稍超过一千米。而在靠近南京的方向上,则有团级别的阵地作为核心存在。团级别的阵地无论宽度还是纵深都要超过营级,因此修筑难度也相对更大,所以并不十分普及。

这些阵地并非用于一味的消极防守,其在修筑时就考虑到了在有利时机下的反攻情况。在主要阵地的支撑点部分修建有较多的永备工事,这些永备工事可以作为反攻时的支撑。因为工事本身并非临时的防线,因此其也配备了指挥所、人员隐蔽部、弹药隐蔽部、指挥所等必要的设施。同时,考虑到日军配备有相对较多的重炮与轰炸机,宁沪杭国防工事也有相当多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其修建的标准是能抵抗150mm炮弹,射击孔的保护板则为1厘米厚的钢板。一般的指挥部以能防御100磅的炸弹为标准,重点部分则提高为能防御500磅的航空炸弹。[3]

二、抗日战争爆发后京沪杭国防工事的具体作用

淞沪会战历时三月,虽然该会战使中国政府坚定决心迁都重庆,也为人才、物资与工厂西迁争取了时间,但是结果最终仍然是失败的。[4]随后,日军开始大举进犯南京,宁沪杭国防工事的主要部分开始起到抵御日军的作用。

日军首先进攻的是首当其冲的“吴福线”。1937年11月14日,日军开始使用轰炸机对吴福线的工事与交通线进行轰炸。在空中火力掩护下,日军第16师团开始对吴福线的分阵地发起进攻。但是因为中国守军的作战顽强,日军并未取得多大进展。最终,因为中国守军已经完成了掩护部队占领主阵地的任务,其与一些江防部队一同撤出了分阵地。在这之后,日军对吴福线主阵地的攻击也是饱受挫折。以常熟方面日军第33支队和第11师团为例,这些日军部队在炮兵掩护下对常熟的中国军队阵地进行了数日的攻击,居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果。在日军指挥官佐佐木的日记中,明确的指出了“攻下所有阵地还是希望渺茫”。随后的上海派遣军司令部的参谋会议也体现出日本对于攻克阵地的不自信,参谋长饭沼守更是建议使用毒气。

“吴福线”战事告一段落之后,“锡澄线”战斗正式打响。“锡澄线”的守军远不如“吴福线”,但是在日军的凶猛进攻之下,仍然坚守了长达一周。在无锡的攻坚战中,日军更是为了攻克城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其中当然有守军作战意志的原因,但是也同样不可回避要塞工事的作用。在江阴要塞作战中,中国军队以两个师的兵力抵抗有海空两军协助的超过一个师团的兵力的日军长达五天之久。这再一次体现出了防御工事的完备,对防御作战有多么大的贡献。[5]

随后的作战中,这些实现修筑的国防工事同样起到了迟滞敌军,杀伤敌军的作用。当然,应该承认在某些地点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第98军第294旅旅长所回忆的因为当地官员逃亡导致没有钥匙打开机枪碉堡的门,只能强行钻开这一情况,就体现出了国防工事在重要事情安排上的一些问题。[6]但是中国军队依靠这些工事对日军进行了大半个月的阻击,且在这短短时间之中造成日军接近两万人的伤亡,这是不应该被忽视的。[5]

三、结论

宁沪杭国防工事于1936年才开始大规模修筑,因此其规模不可能太过庞大,安排也不可能太过周全。但是在这短短时间之中,中国政府已经尽可能地做到了工事的完备。在接下来的作战中,这些工事虽然在部分时候存在某些管理上的问题,但是依然成功的迟滞了日军,更是在人员杀伤上对日军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损失。相比之下,淞沪战役三个月造成的伤亡也不过才四万多人,而宁沪杭国防工事使国军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消灭了接近两万的日军。宁沪杭国防工事毫无疑问起到了一定作用,只是在迟滞时间上稍显不足,这是其缺点所在。

总结迟滞时间不足的原因,主要应该归于双方的实力差距。首先,日军拥有强大的炮兵及空军支援,而中国军队在这些方面毫无疑问与日本侵略者相差甚远。虽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顽强毅力能让士兵以血肉之躯迎战飞机大炮,但是终究不能取得上风。为了避免人员的过大伤亡,中国军队不得不在较短时间内撤退。但是这最终导致了南京的沦陷,也是应该反思的所在。

[1]袁武振,梁月兰.1935-1937:南京中国政府抗日准备述论[J].史学月刊,1995(03):74-78.

[2]堵晓东.国共两党对抗战的准备之比较[J].民国档案,2001(03):89-91+104.

[3]黎玉絮.宁沪杭国防工事的修建及在实战中的运用[J].湖北文史资料,1995(01):44-64.

[4]陈廷湘.重评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5-24.

[5]张程.淞沪会战后至南京保卫战前中日两军华东战场作战史实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6.

[6]八一三淞沪抗战编审组.八一三淞沪抗战[M].中国文史出版社,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八一三淞沪抗战》编审组编,1987:189.

周焱(1997-),男,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2015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学;龚建伟(1998-),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天津理工大学,学生,研究方向:历史学。

K

A

1006-0049-(2017)20-0204-01

猜你喜欢
工事淞沪主阵地
档案聚焦:85 年前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二)郭沫若对淞沪会战战况的六点意见
坚守普法主阵地 五年耕耘结硕果
上海史料展纪念淞沪抗战89周年
太阳嶂战斗白军用伤兵和死尸做工事
心中有大美
注重速度深度温度,做强新媒体主阵地——奉化日报社成功运营奉化发布要述
多平台全矩阵发力——看海宁日报如何在深化融合中建好舆论主阵地
打造学“习”主阵地大平台
特战狙击手必备之技能
上海市民日记中的“八·一三淞沪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