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岳霖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浅谈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杜岳霖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校园欺凌对施加欺凌和被欺凌的对象来说都是极具危险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们的身体,造成肉体的伤害,还会消磨吞噬他们的心理、意志,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生命的逝去。因此,关注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研究预防改善这些行为的对策和方法成为了当务之急。
校园欺凌;应对策略
前不久在世界反欺凌日时,报道现如今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欺凌事件在中小学中的发生次数远远高于媒体所报道的数字。2017年1月14日的新闻调查播出7个被刑拘的女孩儿,其中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19岁,这些女孩儿都是从校园欺凌的被害者变成了施加者,最终被判刑,最高判处6年监禁,最短的10个月。校园欺凌对施加欺凌和被欺凌的对象来说都是极具危险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们的身体,造成肉体的伤害,还会消磨吞噬他们的心理、意志,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生命的逝去。有学者在研究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时,发现欺凌多发于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这一阶段内的少年儿童,出于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标准尚未成熟的阶段,很容易因为冲动和无知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因此,关注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预防改善这些行为的对策和方法成为了当务之急。
欺凌,指在群体中持强凌弱的侵害行为,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反复多次发生,施暴者通过暴力手段,造成被欺凌者身心双重伤害。[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的欺凌者还将欺凌过程、欺凌照片发布到网上,对被欺凌者造成身心上难以平复的伤害,甚至促使自杀行为的发生。[3]有些被欺凌者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反抗欺压行为或成为新的欺凌者,最终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而对于欺凌者来说,他们处事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把欺负人当成家常便饭。如果欺凌者始终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其行为也没有得到惩罚和矫正,其以后犯罪的可能性会增大,对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一)手段多种多样:常见的手段不仅包括对被欺凌者直接的身体暴力攻击,如推搡、拳打脚踢、胁迫被欺凌者当众做一些非常侮辱人格的行为等;还包括对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伤害,如嘲笑、侮辱、恐吓、勒索等;另外,在实体和虚拟社交圈内的排斥、孤立、敌视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为的表现。
(二)持续反复发生:欺凌者会抓住被欺凌者弱点,威胁其不能告诉家长或老师,或者因为被欺凌者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被欺凌的状况,得不到教师或者家长的重视。使欺凌行为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欺凌者会肆无忌惮地多次反复欺凌受害者,并以此为乐。
(三)普遍存在:校园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校园。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智与心理都还不成熟稳定,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再加上家长和学校教育人员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常常把欺凌当做同学间的打闹,使欺凌在中学校园普遍发生。
(四)力量的不平衡: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相比,一般年龄更大或身体更强壮,或者实施欺凌团伙势力上的优势,使被欺凌的学生在心理上惧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种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的不对等局面。
(五)行为隐蔽化难以觉察:欺凌常常发生在一些隐蔽的地方,家长和学校往往很难发现。而且间接欺凌往往不明显,家长和老师短时间内无法察觉到孩子的异常。当前网络欺凌逐渐兴起,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播速度更广更快,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一些青少年利用QQ、微博、贴吧等发送恶意诋毁、侮辱、威胁他人的文字与图片,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与精神伤害。[4]
(一)青春期少年的特有心理征状:青春期的处于人生中的第二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精力和体力都比较旺盛,趋近于成人,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关注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会夸大的认为自己是同伴团体关注的核心。会为了吸引他人注意,或者为了强烈的自尊心,通过欺负群体中的弱者或者有特异性的同伴,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有些学生较为懦弱胆小,受欺负了也不敢吭声;还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这些人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跟男生顽皮好动、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直接相比,女生往往会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发泄情绪或达到某种目的。青春期的女生敏感多疑,嫉妒心理强,情绪变化大,可能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而心烦意乱乃至情绪失控,通过欺凌等方式将不满发泄到他人身上。
(二)监护人使用错误的培养方式:部分家长只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关心,使孩子处于一种被忽视的野生状态,只知道用物质满足来弥补自己内疚,溺爱与忽视并存;更有甚者,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只用打骂来行使所谓的家长权威。并且教育原则混乱,没有是非标准,使青少年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而对于特殊家庭(如单亲、留守家庭)来说,这些孩子往往得不到该有的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当自身无法调节时,可能会通过欺凌的方式将引起家长的关注。[5]
(三)同伴团体的相互影响:对于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同伴团体中的归属感非常重要。但这种归属感并不稳定,当意识到自己在小团体中的地位受到威胁或明显感到自己地位较低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感。为了改善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青少年可能会被迫通过欺凌他人的方式,得到团体对自己的认可。这种例子并不少见。
(四)媒体的不良引导: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没有分级制度的影视作品等大众传媒,对暴力行为的错误表现,对社会阴暗面的过度报到,都会增强他们的模仿行为。再加上他们不认为这样做是具有危害性,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炫耀,再次引起他人的效仿。
(五)学校道德教育缺失: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樊篱,把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身心教育。老师对学生本身关注很少,与学生之间没有建立起信任关系,不能及时地发现和正确地处理,学生在校园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一)学校方面
目前学校教育太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和学校的考评都是根据学生课业成绩来评估。致使学校,看学生只看到成绩,评价学生的好坏,也仅以此来评断。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学生伦理道德感的缺位。在青年人成长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培养、良好道德教育的熏陶与分数的提高、升学一样不可或缺。
首先,学校教育应两手齐抓,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始做起;还应当在校园内一些偏僻、不易察觉的地带建全监控网络,加强巡逻,一旦发现欺凌,立即制止,避免伤害的再次发生。
其次,学校应该配备专业心理老师,及时给予青少年科学有效的帮助。可以在全校大面积问卷筛查,一旦发现需要重点干预的学生,要重点跟踪关注,以排除出现心理危机,或者因为心理问题出现行为问题的学生;或者及早筛查出有偏执型人格等倾向的学生,及时转介干预。
再次,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法律常识宣传栏、法制案例探讨的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
另外,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欺凌行为时,切忌武断批评或者当众训斥,应采取合理的方法,引导他们认识到欺凌的后果和严重性;还有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开展主题班会,提高学生对欺凌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学到应对欺凌的技巧[1]。
(二)家庭方面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尊重孩子,以身作则,用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既不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过分专制。能及时发现子女的异常,捕捉子女可能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迹象。并与学校要保持联络,加强合作,更好的制止和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三)青少年学生自身
面对校园欺凌,首先,青少年学生要加强防范意识,能够识别出自己是否处在一个欺凌关系中,并能够及时告知父母或老师,获得帮助和支持。其次,青少年学生要学会受他人的缺点,不能煽动孤立他人,学会控制情绪。
总之,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必须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关注欺凌现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效减少或者能够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要从制度层面,引导大众媒体的宣传导向,让那些天天与新媒体打交道的青年人,能接触到更多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通过观察学习,间接学习合理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同时,加强对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教育不是简单粗暴,令行禁止,需要付出心血和实践;纠正实施校园欺凌的青年人,明白自己行为的可怕,不仅害人,还会妨害自身心智的正常发展。
[1]李爱.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16(1).
[2]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
[3]贺岚.看不的角落—关于我国中学校园里的女孩欺凌象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4]张杰.浅谈日本的校园欺凌[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5]郭一建.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实践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1).
D922.1;G
A
1006-0049-(2017)20-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