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晶晶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研究
邵晶晶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自教育改革以来,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方面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和成果,然而面对新时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新问题和新情况,高校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们还是感到了对于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提升的迫切需求。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了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成熟,加上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各行各业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然而随着经济主体多样化和多元化形式的出现,公众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虽然有着大量的积极观念,但是却也滋生了诸多的官本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极为腐朽的消极影响。而高校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加上大学生们正处于思想转型的关键时期,受到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就需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纠正他们的思想观念,从而使他们的人生轨迹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政治宣说过重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制定的目标过于广泛,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社会的需要和价值,将大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大学生们虽然懂得理论知识却缺乏了相应的道德行为和政治实践,这种过于注重政治宣说的模式往往会使得大学生们在政治觉悟方面偏低,在思想方面产生矛盾。而且高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重,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错误的观念就会造成教育过于形式化的现象,高效思政教育严重缺乏了针对性,影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教育过于个体化
目前的大学生们主流政治思想状况都是较为积极向上且健康的,总体来说政治的主流方向都是良好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总,教育目标较为单一,并不具备针对性和层次因,加上部分工作者存在着专权现象,使得教育的功能变得弱化。这种政治教育过于个体化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得大学生的价值主体、取向以及标准方面都呈现出了短视化的特点,这些都是人生价值观不成熟的现象。尤其适当大学生发现人生目标和现实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在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实践影响下,就会更加倾向于功利性和实惠性的选择。
(三)忽视道德养成
道德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由认识、了解逐渐融入日常的行为规范中,是一种思想道德知识内化成为道德品质的过程。然而目前的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实际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是忽视了当代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和实际思想需求,只知道遵循上级部门的指示来工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显得非常疲惫。这种只教授思想道德知识而忽视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就会使得大学生们忽视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道德状况,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标准整体下降。
(四)缺乏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现实和竞争的日渐激烈和残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有盲目性、片面性、排他性和极端性等逆反心理问题以及缺乏自信、心里郁闷和恐惧等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并且严重限制了实效性的提升。由此也可以看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缺乏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得许多学生都出现了迷茫、焦虑、困惑、压抑以及苦闷等状态,加上学业、就业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大量的学生在心理上都出现了问题,呈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现象。
(一)坚持以人为本
我党在深入和全面认识发展问题后,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是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也是党执政水平和能力日渐成熟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根本方针政策,也是我国社会走上经济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创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打开了新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才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二)立足创新发展
要想实现办学质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就必须建立起健全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如今是一个高度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社会,建立起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机制,能够有效确保学生在高校生活中的民主化,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学生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体制方面,因此只有转变体制和观念,才能够实现高校管理的创新。而且经实践发现,无论是单纯的以学校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都无法彻底解决当前的问题,只有转变新观念,将两者相互结合起来,让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参与到事务管理中,形成相互合作的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
(三)改进工作模式
高校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在实施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作为中心,明确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应当由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转变为教育和管理的服务,使思政教育工作更加人性化,将思政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各项制度中,以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为基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能力,最终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们的生活,对于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这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来说是有着两面性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借助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构建和谐的、民族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观念和意识。
[1]张依.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与日常思政工作协同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16(4):8-10.
[2]江文红.探析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思路[J].南方论刊,2016(4):102-104.
[3]张忠有,陶媛.思政课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法途径研究——以理工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5(2):144-146.
G
A
1006-0049-(2017)20-0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