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荀子“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2017-01-29 16:16:04胡继鹏
山西青年 2017年20期
关键词:义利观荀子

胡继鹏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浅析荀子“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胡继鹏*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荀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这一时期统一全国的封建政权即将形成,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也即将结束。荀子“义利观”思想的提出反映了这一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关心生产并充满改造自然和改造旧社会制度的信心。本文将从思想来源、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四个方面对荀子的“义利观”作简单分析。

荀子;义利观;当代价值

一、荀子“义利观”思想的来源

荀子继承了宋、伊学派唯物主义气的学说,他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总根源。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他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由统一的“气”构成的。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不仅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还有“义”,这表明“义”这种属于道德范畴的特质是人所特有的,并非自然万物的普遍现象。

荀子是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来看待人的本性的。他反对人天生就是善的、生来就有道德的说法。他强调“天人之分”,即“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认为只有经过人为加工的东西,才是美好完善的,而天然的东西又是人为加工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社会道德规范、伦理秩序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人为教化所拥有的。人性天然如同目明耳聪是不学即会的;另一方面,礼仪道德等社会规范是社会环境教育的结果。荀子认为人性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人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如果任由这种本性发展而没有社会道德和伦理秩序的规范和约束,社会必然会陷入极度的混乱,国家的繁荣富强更无从谈起。

二、荀子“义利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荀子处于春秋战国末期。这一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工具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细致的农业分工和农业产品数量的增加大大提高了人类探索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新生的地主阶级关心农业生产并充满了改造自然和旧制度的欲望。然而,这必然会触及到旧权贵集团的现有利益,从而引发一场社会纷争。作为新生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他亲身经历了权利和财产的争逐和重新分配。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民众追求物质生活的热情也愈发高涨。民众的“欲利之心”与社会物质资源以及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潜在矛盾一触即发。这时,亟待一种能够调节和解决社会矛盾的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出现。荀子所倡导的“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社会功能应运而生,并提出以“礼仪”作为调节解决社会矛盾的指导原则。

三、荀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荀子认为“义”与“利”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利”是“义”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义”的存在价值就在于调节“利”。人生来就有逐利避害的天性,而“义”是用来指导和规范人们在逐利过程中应当时刻保持理性。一个国家如果只重视“利”一味地号召人们只去追逐利益,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一个诚信缺失、冲突迭起、生产停滞不前的病态社会。反之,如果无限放大“义”的功能,在社会上必然会形成空谈误国的不良社会风气,从而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果同样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所以,他指出发展生产对民众“礼义”学习的重要性,即民众之“利”的适当满足是培养社会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再通过“礼义”的教化来调节人们的逐利之欲,实现利与义的完美结合。

(一)义利兼顾,以义应变

正如荀子所说的那样“义”与“利”是同时存在的,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将“义”作为调节二者关系的关键。“义”在荀子看来是普通人为人处世的准则,是统治者治理国家、取信于民的关键。君子“求利也略”,“能以公义胜私欲也”。而“君子,小人之反也”荀子把“义”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对于统治者而言,荀子认为只有做到“利民而不取利于民,爱民而不使役于民”才能以义应变,广纳贤士;民众才能做到诚信友善,舍身取义。最终达到国泰民安,民心所向的目的。

(二)以义为利,兼利天下

“以义为利”即一个国家社会不应该把“利”当做最终利益来看待,而应把“义”作为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和最终利益。即荀子所说的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一定能做到“公义胜私欲”。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做到符合礼义的规范,只有在礼义廉耻的规范下追求正当利益才能顺应民心、兼利天下;反之,则会引发民怨、尽失天下。只有在重“义”的伦理秩序中肯定并重视人的求利欲望,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四、荀子“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荀子对“义利”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放之今日仍不过时,如果把握和运用得当,它仍是处理人与人、国与国、国与民之间关系的一剂良方。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整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分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正在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与此同时,我国正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也要让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的落后国家的搭上我国经济发展的便车,为他们带去发展的红利。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一路一带”项目的启动等都为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就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我国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也造福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这样的国家发展理念与荀子所提倡的“义利观”是一脉相承的,二者不谋而合。

[1]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陈登云.荀子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胡继鹏(1990-),男,汉族,山西朔州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5级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B

A

1006-0049-(2017)20-0083-01

猜你喜欢
义利观荀子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和谐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