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秦
廊坊市委党校,河北 廊坊 065000
我国文学的理论复苏、探索与建构
张 秦
廊坊市委党校,河北 廊坊 065000
文化是一种生活模式、一种思维模式,世俗性和超越性是文化的两个重要属性,是文化的一体两面,它与人类对人生的阐释密切联系在一起。但是文化的超越性要以文化的世俗性为基础,才不至于陷入神秘和抽象的泥沼。人类是一种现实存在,人类文化是在人类的现实存在过程中创造的,离开了人的世俗追求而谈所谓的超越性,就如同离开了衣食住行来谈人的精神需求一样虚妄而无助。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消融了此岸与彼岸的关系,使之合中有离,离中有合,因此世俗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所谓世俗性,就是指为世俗社会服务。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文人没有彻底的追求超验本体的欲望和冲动。儒家热衷于日常政治伦理,庄禅崇尚山水自然,相对于西方国家对宇宙论、认识论及诸如上帝、天国、神之类的问题给予太多重视,甚至视而不见或者“子不语”保持缄默。所以建立在儒学基础上的中国文学必然要受到儒家思想的限制与政治相联系。
鲁迅说:“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之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由于中国缺乏一定的宗教背景,所以一些终极性的追求就只能通过世俗的方式解决。折射出中国神话的世俗朴素的特质。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都体现出对民生状况的关注,将深化理性化、文化化,是指缺乏神话中该有的超自然的想象和幻想。
儒家思想强调乐于入世,且儒家之道建立在此岸世界的基础之上,是在炽热的社会政治伦理实践中表现出的清醒务实的世俗的理性主义。儒家思想的哲学观和人生观都是世俗的,其终极追求也是为世俗社会而服务的,因此缺乏思辨性,缺乏超越现实的想象力,缺乏形而上的思维、情感和精神追求品格,缺乏对人的生存的信仰,缺乏对宇宙自然世界和人的世界的终极追求就成为了中国人共同的性格特征。中国人的哲学里有完整健全的现实主义,纯然的动物意识和一种明理的精神,因而压倒了理性本身,而使呆板的哲学体系无从产生。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就被确定下来了,即人文的、伦理的和实践理性的文化精神。儒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说明诗歌对社会而言是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教化工具而存在的,对个人而言,诗歌是为了修身养性、增长知识和锻炼才干而存在的,即可以“事父”“事君”。《论语·阳货》
孟子说“食色性也”,中国人认为食是现实人生的第一大快乐,是应该得到重视的。而且中国人祭神祭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祈福,试看《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中关于所祈之福的表述:“神之淑矣,贻之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祥黎百姓,遍为尔德。”中国的老百姓根本不想上天堂,只希望能快乐地生活。马尔库塞认为:“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即使是宗教也被世俗化了。这种世俗化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二为一,即祭祖犹如祭神,形成了一整套礼仪规范,儒家文化便是特例;二是与世俗化享乐主义与先世思想相结合,如道教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传统中国社会恰好是一个没有受任何宗教体系控制的社会,而且总的来说,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明显的世俗性质。”孔子曰:“未能事己,焉能事鬼?”从本质上讲,这体现了现世感的执着,是清醒的理性精神,这给中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自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东渐尤其在魏晋由印度入渐的佛教般若之学日渐流播,历史与时代本来提供了一个机会,催化中华本土为变化及其美学的思维从世间、此岸向出世间、彼岸迈越。然而,中华本土文化是如此‘坚定’与‘坚强’,终于用‘以无为本’来消解印度般若性空之学“以空为空”的思想,让思维框架依然基本建构在世间与此岸。
中国的艺术境界,界于神与真之间,超脱于功利权益,对宇宙人生取“赏玩”的态度,重在表现心灵情意故也算是境界。“先秦时代以其明显的对鬼神的淡漠、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对现实和此生的思考、对人的能力的肯定,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这种淡漠使得中国本土的所谓宗教具有很强的世俗性。西方宗教文化,注重彼岸世界,认为此岸的生活是彼岸的准备,人在现世生活中必须恪守原则,在教规的约束下过非常严谨的生活死后才能升入天国。将现世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考虑对来世的意义。因此,来世也就成了现世生活的唯一有意义的根据。其实人类对现世生活是迷狂的,就如同精神不能割断的物质一样,人的生活是不能割断与世俗的物质联系的。只有在某种社会力量阻碍或压倒人对美好现实的向往时,在无可奈何之中,可转化为宗教或类宗教的追求,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平教、玄学和佛教。
中国文化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之上,所以这样的文化背景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美术等领域。儒家思想是倡导“入世”的,所以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也并不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而是在儒家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的要求下用来教化百姓的工具,他们努力描写与社会、人生休戚与共的问题,是自己的作品有补于世道,有益于人心,体现极富社会意义的现实色彩,重视群体、共性的道德、情感,淡化个人意志,这也是受儒家美学“以理节情”思想的影响。形成于中国特定历史上中国文化的世俗性是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必然因素的,所以说承认中国文化的世俗化是继续发展中国文化的前提。
[1]施海淑.文学理论课程中的原典阅读[J].大学教育,2017(04).
[2]罗譞.高等教育现代化语境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困境及教改思路浅探[J].文教资料,2017(09).
[3]权晶.文学理论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建设[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1).
[4]李叶.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5(30).
[5]王委艳.论高校文学理论教学的“文本—理论”模式[J].东方论坛,2014(01).
I
A
1006-0049-(2017)19-02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