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真真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创造力的结构以及家庭环境对其的影响
廖真真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Runco把创造力定义为产生新想法或是新颖的、有价值的或有用的产品的能力。尽管创造力常常被认为是有创造力的天才,它是所有人类共同拥有的一种财产,它表现在我们创造出一种新颖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适当和有用的(Stein,1953;Sternberg & Lubart,1999)。
创造性研究的有用的结构包含四个部分:人,过程,产品和环境(Mooney,1963;Runco,2004)。个人分类侧重于个人特征,过程类别侧重于行为。产品类别的焦点是创造的对象或创造过程的结果。环境的概念是用来描述创造性的人或他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压力。
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是灵活的,这可以使个人有能力应付机会、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变化(Runco,2004)。创造性的人格特质包括克服障碍的意愿、采取明智的冒险的意愿、容忍歧义的意愿和自我效能感。内在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动机也是创造力的关键(Sternberg,2006)。人们很少在某个领域做真正有创意的工作,除非他们真的热爱自己正在做的工作(Amabile,1983)。
对创造力的早期定义是根据创造过程来定义的,也就是说,本质上是个体内部思想产生的过程(Warr & O’Neill,2005)。Wallas(1926)提出了创造力的四阶段模型,创造过程包括准备、孵化、启发和验证;准备阶段涉及澄清和理解问题;在孵化阶段,这个问题不再被有意识地考虑,但仍然是一个有待创造性解决的想法;在启发阶段,脑海中会出现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验证是过程的最后阶段,它确保解决方案不仅新颖而且适当。
创造性产品是结果,是创造过程的结果(Runco,2004)。Meyer(2002)认为,企业需要更广泛的产品定义。产品不仅仅是交付的产品或服务,还包括顾客的经验。例如,在时装行业,产品需要实用,美观大方,适合消费者的风格。当你的企业做广告、销售、开具发票、处理投诉和提供支持时,你就是在交付产品。创意产品必须具有原创性和实用性(Barron,1955;Parkhurst,1999;Sarkar & Chakrabarti,2011)。Amabile(1983)把创意产品定义为新颖性和得体性。新颖性是创造力的必要但不充分的特征。
创造性的个体需要一个支持和奖励创造性想法的环境。环境能够支持或者抑制创造力,也就是说集体成员的创造力往往受到集体标准的约束。环境中的障碍(例如负面反馈)会阻碍个体创造性的发挥(Sternberg,2006)。
人的创造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环境因素在创造力的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是孕育一个人创造力的最早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孩子产生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丰富创造情感、启迪创造想象(王欣,2012)。研究表明,个人创造力受到个人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强烈影响(Amabile,1997;Jawecki,Füller,&Gebauer,2011;Niu,2007)。要了解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人员需要了解职业,价值观、教育、婚姻状况、出生顺序、文化背景等因素(Runco,2007)。家庭规模和出生顺序似乎能很好地预测创造潜能(Runco,2007)。Runco解释说,中间的孩子更可能是叛逆和有创造力的以避免与老大的竞争。年长的孩子往往在常规领域有很高的成就感,所以中间的孩子会把非常规的方向变得独一无二。Runco表明第二个和之后出生的孩子比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更有创造力。
家庭社会经济因素与创造力直接相关(Parsasirat et al.,2013;Runco,2007)。因为经济地位较低,玩具可能更少。因此,儿童可能需要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技能来娱乐自己(Runco,2007)。
Amabile(1996)提出与不同的人沟通和互动有利于增强创造力。这与leung,Maddux,Galinsky和Chiu(2008)的发现一致,多元文化体验,包括语言可以作为直接相互作用的手段提高创造力。因此,接触多种语言可能增强创造力。
大量研究表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增强创造力,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力呈负相关。例如,Fearon,Copeland和Saxon等人(2013)发现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能够负向预测创造力。李琦等人(2014)研究了父母教养类型与青少年创造力的关系,结果显示支持性教养类型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其中支持性教养类似于传统的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
[1]Amabile,T.M.(1983).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NewYork,NY:Springer.
[2]Amabile,T.M.(1996).Creativity in context.Boulder,CO:Westview Press.
[3]Runco,M.A.(2007).Creativity:Theories and themes:Research,development,and practice.San Diego,CA:Elsevier Academic Press.
[4]Sternberg,R.J.(2006).The nature of creativity.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8(1),87-98.
[5]罗黎明,胡小波.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对教育的反思[J].嘉兴学院学报,2004(04):80-83.
[6]王欣.关于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有效培养个体创造力的思考[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27-30.
B
A
1006-0049-(2017)19-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