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欣言 马 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段欣言 马 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创新和应用的能力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国务院颁布的2006-2020年发展规划中,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各类学校的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成为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发展、高校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大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就目前形势来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扶持、高校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但是不难发现,一些隐于背后的问题阻碍和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
(一)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大环境尚未营造
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陶冶和影响。我国创新领域当前基础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还处于起步和实践探索阶段,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大环境尚未构建。举例来说,在科研领域,诺贝尔科学奖代表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设置诺贝尔科学奖已有百年,有很多华人获奖,但是我国本土的科学家却鲜有上榜。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虽有百家争鸣之历史,但儒家文化的影响深远而稳固。在大学生群体中,因担心“枪打出头鸟”、不敢求异冒险,因“长幼尊卑”的思想、听话和服从成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没有创造的冲动和灵感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形成我们民族过于求稳的现状,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大环境尚未营造。
(二)高校教育模式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相脱节
从教学体制上看,我国的传统教育重视对前人经验的传授和成果的继承,不能兼顾对知识的创新,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学生不爱主动提问,更不敢向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每节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量大,教师不注重答疑,讨论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大学生中出现畏惧科学、漠视科学的现象,创新意识更是少之又少。此外,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教师的引导、帮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有很多是在自己凭大致感觉在进行,得到的信息少,缺乏有经验的教师的指点,导致成功率低或科技含量低。很多高校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相关的规章措施制定不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和保护,科技创新成果流失或难以被市场接受。
(三)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培养意识淡化
大学生是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培养意识淡化主要体现在四方面:首先是缺乏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兴趣,认为是浪费时间。第二是意志力不坚定,大学生在探索和研究新的事物时,遇到阻碍就止步不前,认为自己做不到,半途而废。第三是缺乏科技创新所需观察力,导致其成果的科技含量不高、精品少,只着眼于别人成果的稍微改进,并无明显的创新,实际应用的价值不高。第四是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匮乏,思考深度不够,不是不去想,而是想不到,就很难再继续深入的往下研究。
(一)积极完善国家相关方针和政策
要建设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长效机制,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此外,政府应当在专门培养大学生创造力方面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如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利用媒体网络加强对优秀创新成果的表彰;支持或组织各类有助于创造力发展的学科竞赛活动,营造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大环境。
(二)协调高校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学制度对本科生的成才具有直接影响。高校要积极实行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将应试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出学生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选用最新、最优秀的教材,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和前沿成果。高校应完善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科技创新搭建平台。此外,教师自身应率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指点、修正。让学生参与课程的教学方案,自选题目、接触科研活动,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
(三)大学生自我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光靠社会和高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个人要有提高自我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识。通过努力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拓宽思路。要勤于观察,开阔视野。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项目与实践课程,熟悉选题、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发表交流等从事科学研究的步骤和方法。此外,还要树立持之以恒参加各类竞赛的信心,在自我要求方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应对这样激烈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无论对国家和民族,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高校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用科学实用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在国家、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必将取得一定成效,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1]朱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2,06:1-63.
[2]张晨.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D].辽宁:渤海大学,2012,06:1-33.
[3]刘正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8:71-73.
[4]赵欣,李美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19-21.
G
A
1006-0049-(2017)19-0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