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晚清时期外交新思考

2017-01-29 22:46刘珊珊
山西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外交家外交思想

刘珊珊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对晚清时期外交新思考

刘珊珊*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晚清时期的外交主旋律明显,那便是一味求和,丧权辱国,而外交新思想则为中国晚清外交打开了一路分支,尽管并未给晚清的中国带离屈辱的道路。外交家的个人外交风格并不能改变整体的外交局势,国内矛盾、国际局势等等均在左右着外交走向。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晚清时期的这种新思想是有利于改变当时复杂多变的外交环境,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晚清政府形象。这种新旧的碰撞也有利于拓宽中国的外交视野,为当时及以后的外交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与教训。

晚清外交;新思考;东西方碰撞;晚清外交家

纵观中国的外交史,晚清时期的外交可谓是最黑暗的一笔,压迫式的对外交往主导前后近100年的对外活动。长久以来闭关锁国的思想封闭了中国的对外交往,而两次鸦片战争也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蹶不振,因此,“妥协”外交也就成为了当时最适合的外交方式。然而,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曾纪泽伊利交涉,左宗棠收复新疆,一小部分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外交家们,用自己独特的外交方式维护国家尊严,争取国家利益。

一、国际形势下的“妥协”外交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活动更多的是被动的,这一情况也是中国“妥协”外交的最根本原因。以英国为例,急于打开中国市场的英国两次派出访华使团,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急功近利的英国人不得不采取另外的方式逼迫中国妥协,鸦片正是一利器。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东西方两种国际关系体系的碰撞。欧洲列强为了打通中外贸易往来渠道,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试图将一系列政策强加于中国;而晚清政府却并不在乎贸易往来,以天朝上国自居,并要求西方人遵守朝贡体制的规矩。

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到,晚清政府的政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对外交往活动,所以晚清时期的外交所呈现的这种局面,事实上也是可以预见的。中国,华夏文明和封贡体系主导,与周边国家接触甚少。这种局面直到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兴起时才被迫打破。因此,“妥协”外交是无法避免的趋势,晚清外交家的新思想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孕育成熟的。

二、晚清外交新思想——“争取”外交

晚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使得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还未起步就停滞不前,但一批自学成才,立志于改变中国现状的外交人才肩负起了改善中国外交困境的重担,正是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外交思想,并成功地运用到对外交往中,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可预估。

(一)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对于晚清政府而言,个人利益居首,而领土最末。但近代外交思想的核心却是截然相反,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是近代外交的宗旨和原则。近代外交家们正是秉持着这一核心原则,在国际舞台上斡旋谈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甚至超越个人的生命。但是,这种“争取”的外交理念却与外国在华利益发生了冲突,从而引起了日益加剧的侵略。但秉持新思想的外交家们不惧艰难,通过分析当时的世界及国内外的形势,采取了种种务实的应对策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目标,同时体现了中国外交官“身临危难,无一失体”的风范。

(二)灵活多变的外交新理念

天朝上国的思想禁锢了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而新外交思想则恰恰改变了这一观点,采取灵活、务实的多方位对外交往方式,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

1.利用西方外交准则进行对外交往

近代西方外交惯例主要体现在国际法中。国际法是近代西方国家处理相互之间外交关系的重要准则和规范国际社会关系和国际行为的重要机制之一。正是基于此,中国的外交新思想就要融于其中,而不是一味的只遵照自己的意愿,要将中西双方均处于平等地位才能更好的进行对外交往。例如,晚清时期外交家曾纪泽在《中俄伊犁条约》谈判正是成功运用国际公法,才得以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权益。

2.利用谈判斡旋,争取和平外交

晚清以来,外国列强对于中国的对外交往基本采用的强制乃至暴力的手段,从屡次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便能看出一二。但是,新外交思想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国家主权独立的立场出发,对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及其所攫取的侵略特权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提出了有关修约、废约和取消列强在华某些特权的主张,竭尽全力的与西方列强斡旋谈判,努力地为晚清时期的中国争取相对和平的环境进行对外交往。

三、晚清时期“争取”外交的局限性

“争取”外交新思想的传播与应用虽然给中国对外交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对外交往方式,但是在晚清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仍然未能得到晚清政府的认可,也未能使得中国免于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因此,“争取”外交在理论上看是成功的,可是在实践上看却是失败的。

首先,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在每个人的内心,即便是秉持新思想的外交家们也不外如此。“争取”外交只能进行一番挣扎,却无法改变其轨迹。其次,国际形势的束缚使得更合适的外交理念无法施展,即弱国无外交。当时的中国近贫极弱的现象已经无力回天。纵然外交官们有天大的本事,却也是无法逆历史潮流而为之的。最后,是主权与王权概念的混淆。这与传统思想的禁锢是分不开的。一国的对外交往是要求对一国的主权负责,但是在中国,王权向来是一国主权的象征,因此导致在外交理念上存在偏颇。

综上所述,晚清外交确实取得了某种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即便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些外交思想与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局限与不足,外交思想还够不上完全意义的近代外交思想,但它对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仍具有重要地位。

[1]熊志勇等.中国近现代外交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石原华.中华民国外交史[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

[3]张立真.曾纪泽本传[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

[4]吴宝晓.初出国门——中国早期外交官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杨公素.晚清外交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85.

[7]蒋跃波.曾纪泽的外交原则与策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8]李开盛,吴昊,金欣.晚清外交中的尚争思想及其实践[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6).

刘珊珊(1992-),女,汉族,北京人,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

K

A

1006-0049-(2017)05-0140-01

猜你喜欢
外交家外交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郑镇海:做中韩交流“民间外交家”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张骞通西域
班超投笔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