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2017-01-29 20:28:25张文娟胡晓玉
山西青年 2017年19期
关键词:许渊冲唐诗译者

张文娟 胡晓玉

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张文娟*胡晓玉*

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一、适应选择论及生态翻译学

2001年胡庚申教授在博士论文中尝试应用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从“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生物学理念的角度来分析了翻译。胡教授发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强调在生物界中存在着“适应与选择”的现象,那么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适应与选择”,否则其译文将难以生存。这开启了胡教授对翻译活动性质的新思考,并提出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思考。《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正式提出。

从整体上看,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以译者为中心,通过展现原语、原文和译语以及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即以语言、文化、交际、社会、环境,以及原作者、目的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整体,将译者放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中,展现翻译人员在语言、文化、交际三元维度中的适应与选择。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研究,这一理论填补了译学“生态维度”的系统研究空缺。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本体的翻译功能通过这一理论得到了具体阐述和证明:

(1)翻译的过程——翻译人员的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

(2)翻译的原则——多种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3)翻译的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

(4)译评标准——多维转换程度、目的读者的反馈以及翻译人员的素质,从而得出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这一结论(胡庚申,2003;2004;2006)。

二、许渊冲诗歌的翻译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界的杰出代表,从事文学翻译七十多年,译作包含中、英、法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惟一人”。说到许渊冲,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他的诗歌翻译。他把中国的诗歌翻译成英语和法语,大大地促进了中国诗歌文化走出去。许渊冲在翻译诗歌,尤其是中国古诗词英译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同时,他强调,译诗得讲究“三美”,即音美、形美和意美。许渊冲翻译的古诗词在很大程度上追求了意美,同时,其诗歌翻译超越了传统翻译原则“信”。

尽管许渊冲的译诗方法和原则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其译文在读者中却备受欢迎。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其译文的“适者生存”原则。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思想体现了翻译的整个系统的和谐性与统一性,其在翻译活动中自然地遵循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所以他的翻译实践及其理论为这种和谐统一的生态境界增添不少内容。

三、从“三维”角度浅析许渊冲唐诗翻译

长期以来,翻译家们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存在着激烈的讨论。由于语言文化因素的不同,中西方诗歌的结构、韵律也有所不同。诗歌运用了简洁的语言却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其意象中更是代表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特色,而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这就给诗歌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许渊冲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积极克服翻译诗歌过程中的困难,坚持译诗的“三美”原则。他翻译的诗歌,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主要从“三维”角度来谈许渊冲唐诗的翻译策略。

(一)语言维

语言维要求译者对译文的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的转换,考虑到中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语言表达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原文与译文两种语言势必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翻译整体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考虑,同时注意对词汇的选择调整,例如,注重词汇的感情色彩的琢磨,从而用恰当的词充分反映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由于中西方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注重对语言形式的转换,进而形成较好的译文。

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充分体现了语言维的转换。中英文的表达习惯不同,中文属于意合的语言,无主句偏多,句子以意群为主;英文属于形合的语言,几乎每个句子都有主语,而且句子之间的逻辑性强。中英文诗歌的语言也体现了上述的特点,下面将从许渊冲所翻译杜甫的《登岳阳楼》诗歌进行分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Long have I heard of Dongting Lake,

Now I ascend the Yueyang Height.

在这句诗中,作者在陈述自己经历的时候,并没有用到类似于“吾”这样的字眼,整首诗几乎处于无主句状态中,这样的表达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而英文却不同,英文的每个句子几乎都有主语。许渊冲在翻译的时候,增加了主语“I”,这样的译文易让目的语读者接受,如果这句译文中没有增加主语的话,读者将不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No word from friends or kinsfolk dear,

A boat bears my declining years.

译文中对“老病有孤舟”这句话处理的十分得当。译文既进行了语言维的转换,把“孤舟”转换为整句话的主语,同时,译文运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格,把“boat”赋予了生命,让整个译句有了美感。

从上述的两句诗歌中,可以看出译者在充分考虑翻译整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形式进行转换,使得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从而使得译文更好的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文化维

文化维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高度重视双语文化内涵的阐释与传递。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性,源语与译语性质和文内容势必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翻译过程译者必须特别关注与源语语言所属文化系统的适应性。中国古诗词中,出现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十分陌生,那么要想诗歌的译文便于读者的理解,译者必须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的时候做适应性的选择转换,下面就李白诗歌《越中览古》和《望庐山瀑布》的诗歌译文进行分析。

越王勾践破吴归,The king of Yue returned,having destroyed the foe;

义士还家尽锦衣。His loyal men came home,with silken dress aglow.

李白喜欢在诗歌中用一些典故,上面诗句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在《越中览古》,运用了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的典故,如果译者直接把诗句中的“越王勾践”和“吴国”直译的话,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将不知所云,所以,许渊冲在翻译这句话时,进行了文化维的选择转换。从语法角度上分析,“越王勾践”这个短语中,“勾践”是“越王”的同位语,所以许渊冲老先生把“勾践”进行了略译;“吴”也就是“吴国”,目标读者对“吴国”也是一头雾水,许渊冲把这个词处理成 “foe”,这个词既简洁,又恰当地表达出越王与吴国的关系,减少了译文因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读者的不解。

飞流直下三千尺,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疑是银河落九天。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blue sky.

在这句话的翻译中,许先生对诗中的两个量词分别采用了直译和意译,“三千尺”直译为“ three thousand ”,“九天”意译为“the blue sky”。关于“九天”一词,也蕴含了一定的文化背景。“九”在中国文化中有“最高”、“最大”、“极致”的文化内涵,将“九天”意译为“the blue sky”十分贴切,一方面把原文中“九”的内涵表达出来,另一方面,“the blue sky”也符合了译入语的文化。

许渊冲对文化负载词采用了意译的手法,不仅对原文进行了文化维的转换,而且使得译文易于被读者接受,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三)交际维

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体现至关重要,而侧重点要放在交际层面。要想达到交际的目的,让读者感受到原文应有的文化内涵,需要翻译者去考虑到非语言因素,比如原文的语境、语言表达方式、所处的文化背景等。这对译文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至关重要。

唐诗中数词的使用极其普遍。以李白诗歌为例,《日出入行》的“谁挥鞭策驱四运”,《塞下曲》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等等。

关于第一句唐诗“谁挥鞭策驱四运”,许老先生译为“Who could drive summer and winter,autumn and spring.” 这句诗中,“四运”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许先生没有把它直译为“Four Season’ s”,选择增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四季的轮回,不仅体现诗歌本身的意境之美,还适应译语的语言生态环境,适应读者的认识语境,易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第二句唐诗,《塞下曲》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译文为“ In summer sky-high mountains white with snow,In bitter cold no fragrant flowers blow”。“五月”正当夏至、小暑,按常理应是繁花似锦,莺歌燕舞,而祁连山仍白雪皑皑,没有花草的倩影,只有逼人的寒冷。“五月”改译为“summer”,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想象:盛夏尚且如此寒冷,其余三季酷寒该到什么程度。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许渊冲的翻译还是比较准确的把握了原文的意义,翻译的侧重点也达到了交际的目的。总体而言,上述形式的意译和增译旨在用最好的译入语对原文思想内容进行表达,进而帮助译本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思想。

四、结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浅谈了许渊冲先生的唐诗英译,目的是使读者加深对许渊冲翻译风格及思想和其诗歌翻译的理解与赏析。笔者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许渊冲的唐诗译文进行了分析,他的译文在读者中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就是,其符合了“适者生存”的原则。许渊冲作为当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同时,他积极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精神更值得学习。许渊冲翻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学习的,其译文是值得研究的。老先生开拓了一个新的翻译领域,让译者更注重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而不是一味地注重形式和韵律上的一致,这是作为译者应该学习的地方。

[1]陈金莲.2001年以来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

[2]陈莹.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许渊冲小说汉译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06).

[4]李琛.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01).

[5]许渊冲.古代诗歌1000首[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6]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和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2).

[7]杨俊峰.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许渊冲诗歌翻译策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邹锦红.李白诗歌中的数词及其翻译的影响因素——以许渊冲的翻译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05).

张文娟(1993-),女,汉族,山西应县人,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胡晓玉(1992-),女,汉族,河北沙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H315.9;I

A

1006-0049-(2017)19-0062-02

猜你喜欢
许渊冲唐诗译者
元 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唐诗写柳之妙
中华诗词(2020年5期)2020-12-14 07:44:50
春夜讲唐诗记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0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2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外语学刊(2019年2期)2019-11-26 19:50:04
唐诗赏读
折桂令·客窗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