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辉 中国音乐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
笙是我国本土簧管类乐器,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按照我国传统乐器八音分类法一说,笙属里面的匏类乐器,即葫芦制式的竹簧发音的乐器,笙基本由笙斗、笙角、笙簧、笙苗组成,近代笙又加了扩音管,有增大音量以及丰富音色的作用,24簧以下称“传统笙”,与之对应的是“键笙”,即36簧以上的无音孔全加键的笙。传统笙的音色优美,有簧片振动和竹子本身共振发出的比较天然的音色,为了方便演奏,传统笙也有个别笙苗加键。键笙又称现代笙,是20世纪60年代由乐器制作大师孙汝桂和笙演奏家王慧中等人共同研制而成,键笙顾名思义也就是按键多,键笙又分为方形键笙和圆形键笙,方形键笙无音孔,密闭性较强,扩音管数量多且体积大,音量比传统笙也要大了许多。键笙半音齐全,音域宽广,不仅适合演奏平均律制的乐曲,还能演奏现代作曲家创作的多调性音乐作品,拓宽了笙的音乐表现力。笙曲《欢乐的草原》就是用键笙演奏的一首现代作品。
《欢乐的草原》由我国著名笙演奏家、教育家张之良先生作曲。张之良先生对我国笙艺术的发展,包括音乐创作,教学等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笙独奏曲《秦王破阵乐》《放排》《山寨之夜》《欢乐的草原》等均出自张之良先生之手。他所教授的学生有:当代著名笙艺术大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笙学会会长李光陆先生,中央音乐学院杨守成先生,中国音乐学院林富贵先生等当代笙名家。
乐曲由引子、慢板、快板、尾声构成。全曲调性统一,是一首风格显著、音乐节奏丰富的笙独奏曲。
引子由小调主音(小字组A)开始,由远到近、由弱渐强的长音显现了草原辽阔无边的景象,多个音区重复与双声部演奏对指法的要求甚高。笙是多声部的管乐器,在演奏多声部旋律上体现了它的优越性。
慢板采用了新疆塔吉克族音乐中7/8拍的节奏类型,有着典型的新疆节奏特点。富有歌唱性的慢板旋律,展现了塔吉克牧民的悠然自得。接下来的和音采用的是三度叠置的音程,从笙演奏和音的角度来说,除传统和音纯四度、纯五度以外,用的三度、六度的音程较多,在20世纪60年代传统和音以外的音程运用在笙曲里的现象极少,从胡天泉等老一辈笙艺术家逐渐开始使用,拓宽了笙的表现力。旋法上多采用和声小调中的增二度下行,是新疆音乐中固有的特色旋律音程,下声部和上声部依旧是三度关系,笙音色的特殊性决定了笙双声部旋律音高位置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慢板旋律中,旋律声部并不是持续在上声部,而是上下声部交错进行,因此旋律清晰度有时不太明显,时隐时现,这也是此曲一个重要的特点。
慢板的第二部分转到6/8拍,伴随着手鼓的节奏,辽阔之间带有更强的节奏感,像是塔吉克族人舞蹈的变换,下面的乐句突然弱下来,舒缓的旋律犹如少女般的内心独白,主与属之间的模仿乐句,属音上小的乐句结束后渐强,又回到了动感的舞蹈场面,接下来的长音运用了和弦,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开始的属和弦用的是小三和弦,不完全是和声小调属音上的大三和弦,G音和#G音灵活运用,音乐显得张弛有度,6/8拍中,长音占了5拍的时值,后半部分是一个附点音符(只有最后一拍的一个音不一样),在听觉上既宽阔又不失动感。随后是三拍渐慢结束了慢板部分,以下加四度的A音结束,旋律音在上方,有一定的稳定感和结束感。
伴随着手鼓鲜明的2/4拍快速节奏,笙单音和音结合进入了快板部分,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区,有着“歌舞之乡”的美称,每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又各不相同,快板舞蹈的音乐也有着些许差异,快板像是弹拨乐器热瓦甫、冬不拉的点状音乐,笙的单吐、三吐、双吐模仿这些弹拨乐器的演奏可谓异曲同工,尤其是笙演奏中三吐的技巧,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像极了正在奔跑的马蹄声。
和音与单音交替演奏,再加上弱和强的对比,如欢歌欢舞中的青年男女的对唱,快速的传统和音在键笙上是不太容易演奏清晰的,36簧键笙的密闭性很强,吐音的气息越大反而越不清晰,演奏时常采用半入气的方法,减少因气息过量,将笙簧振动幅度变大而影响簧舌的灵敏度,所以,这里的吐音无论是三吐还是双吐,颗粒感都非常强,快速的单音也非常清晰,故而不能将气息的量放到最大。后面的乐句音符相对于前面的乐句较为稀疏,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音符稀疏的乐句显得优美、连贯、洒脱又辽阔。之后是低音区的三吐,前十六后八节奏类型,又将音乐情绪带回了蓄势待发的马场,音乐再现了快板的开始部分,同头异尾,结束句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双吐和三吐反复演奏,从低音到高音依次上推,突然休止在下属音上,整段快板音乐将欢歌欢舞的场面表达得淋漓尽致。
尾声又再现了引子部分的音乐材料,由低音A(小字一组)作为低音声部,起到了主调烘托的作用,上方声部属音作为主干音,最后在#G的长音后,接入主和弦,恢复原速,在一片欢腾声中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