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萍
长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本土化视角下高校英语语音评估问题分析*
刘 萍*
长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英语本土化模式概念是由澳大利亚学者Kirkpatrick在美国社会语言学家Kachru的三个同心圆理论和英国学者Jenkins的英语作为通用语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Kachru将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设定为内圈,将英语为官方语言或者第二语言的国家设定为外圈,而英语为外语的国家设定为扩展圈。而作为外圈和扩展圈国家的英语学习模式和目标不可能与内圈国家的模式与目标完全相同,应有自己的模式。Jenkins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认定外圈和扩展圈的国家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习得可理解性英语为目标。
在此基础上,Kirkpatrick将英语教学模式分为本族语模式和本土化模式。其中本土化模式简单来说是指外圈及扩展圈国家的本土英语变体。这种本土英语变体不同于内圈国家的本族语教学模式,是外圈及扩展圈国家的具有各自本土化特征的英语变体。这种本土化英语教学模式对于发挥本土教师的优势更有利。
随着国外二语习得发展不断深化,国内很多学者充当起了“理论搬运工”,多照搬国外理论或复制相关研究。但是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在试图摆脱这一尴尬的身份,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即英语本土化研究。李文中教授的研究表明,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主要是指语言特征上的本土化和文化层面的本土化,在文化层面的本土化是指英语在中国社会环境中使用过程中的中国文化的融入,中国文化通过英语这一媒介来承载和传播,也就是说英语成为中国文化的承载物和传播媒介。相对于语言层面的本土化,英语在中国文化中的本土化可能来得更彻底,更鲜明。英语教育作为英语本土化的中心内容,近年也得到了一些英语教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针对我国的实际英语教学需要和特点对英语本土化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但是此类阐述多以构建英语教学本土化宏观标准和理念为主,尝试性提出理论框架,更多的是停留在明确概念、厘定范围和理论搭建上,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
在英语本土化的大背景下,及早确认中国英语的定义和定位以及中国英语的特点等问题对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国内主要科研机构也开始逐步关注此项研究,虽然目前这项研究更多建立在宏观讨论中,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研究者试图将英语教育本土化具体化,这些尝试有自主创新的思考,有中国文化的融入,还有英语名词、形容词的本土化使用。
文秋芳在2012年指出,英语本土化的两个重要标准是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这与学界提出英语交际的有效性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不谋而合。高校英语语音教学也应从音段为主要内容向交际的效度,即交际中的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转变。这意味着高校英语语音课程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一改变要从英语的评估体系入手才能真正体现出英语语音教学从注重知识、形式转向注重功能、交际的转变。甚至剑桥大学ESOL考试中心从国际需求出发,在口语考试语音部分中不再只关注考生的语音语调与英语母语发音的趋向度,而是以发音的可理解程度以及对口语交际的总体影响为主要依据。
我国现行英语语音教学虽然仍实施本族语模式,但中国的英语课堂的发展趋势是将不可避免地使用本土化模式。但是高校英语语音教学中的本土化模式必将从语音评估标准入手,需要摆脱传统的语音偏重音段音位而轻超音段音位的模式。但是在实行本土化英语语音教学模式转变之前,我们首先要将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分析。
1.英语本土化模式下的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是怎样的标准?
首先我们要关注本土化模式中的最基本的问题,即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是怎样的标准?这两个标准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判定这两个标准是由内圈国家人士认定还是外圈和扩展圈英语教育者认定?
2.高校英语语音教学的评估标准是否可以完全参照目前国内本土化的框架标准来制定,即将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作为其主要标准?
高校英语语音教学对象不是一刀切式的水平,而是呈现地域性和层次性的。对于很多生源英语水平受限的高校来说,还是要以原有的传统音段音位为主要评估依据,但是本土化标准的渗透是必须的,也许会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是向本土化评估标准靠拢是必然的。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可以在一些生源较好,教学求新的高校语音评估中先行作为标准执行,在取得相应的成果和经验后再向更多愿意探索新标准的学校推广。
3.在高校英语语音教学评估中怎样执行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这两项标准作为评估主要依据?
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作为高校英语语音评估的标准为评估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带来很大的挑战:到底什么样的评估内容能够符合这两项标准?采用何种评估形式能够最大化体现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评估内容与传统语音评估考核的差异在哪里?可以保留原有的哪些内容又增加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的考核形式是否需要改变?
通过对本土化教学模式在英语语音评估中问题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尽管本土化教学模式符合当下全球英语学习的大趋势,但在实行标准的具象化方面仍然没有统一的界定原则,这种模式只是宏观上的分类,具体的执行仍需要系统化的深入研究。而从本土化视角来看高校英语语音评估,丰富了语音教学内容,推进英语语音教学改革和发展。
[1]Kachru.Braj B.Asian Englishes:Beyond the Canon[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5.
[2]俞希,文秋芳.构建英语本土化特征的描述框架[J].外语教学,2011(3).
[3]高超,文秋芳.中国语境中本土化英语的可理解度与可接受度研究[J].外语教学,2012(9).
*2016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师院校英语语音课程评估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H160448)。
刘萍(1978-),女,长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语语音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
H
A
1006-0049-(2017)19-00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