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文化人”的文化品性和化人方式*

2017-01-29 20:28:25孟迎新
山西青年 2017年19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校园文化人文

孟迎新

菏泽学院单县分校区,山东 菏泽 274300

论“以文化人”的文化品性和化人方式*

孟迎新*

菏泽学院单县分校区,山东 菏泽 27430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传统文化为人类的进步助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如何理解“以文化人”?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文化人是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课堂教学、班风建设、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起到教化作用,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要实现以文化人的功效,要对传统文化的品性和化人的方式有准确的认知。

一、对传统文化品性的界定

把传统文化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时,应从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选择具有如下品性的文化作为育人内容:

(一)文化应具有先进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文化在学生精神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要把好文化品质关,从纷繁芜杂的文化积淀中选择具有引领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步的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国现当代先进文化、有益的西方文化等作为教育资源。这些文化蕴含着真善美的基因,凝聚着优质道德元素,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赋予大学生一双慧眼,帮助他们分清是非美丑的界限,看清错误思想意识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能引领大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行走,让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因而要选择具有先进性和导向性的文化作为教育资源,通过以文化人的教育过程,助推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文化应具有人文性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认为:“以文化人,实质上就是重视人文教育、隐形教育,注重精神成长、思想提升。”鉴于以文化人的这些特质,要求文化不仅要具有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还要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要有浓郁的人文美感和殷切的人文关怀,应该是让大学生易于亲近和接受的文化,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枯燥的说教。从具体的文化形式来讲,应是文质兼美的诗词文章,形式多样的艺术门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样式,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与,参与后能够感受到真善美的特质,得到灵魂的陶冶、心灵的洗礼和感情的愉悦。总之,“以文化人”应该选择具有人文意蕴的文化,通过文化自身的感染力对大学生进行感性教育和文化关怀,让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在对高雅文化的感受中得到提升。

(三)文化应具有潜隐性

冯刚认为,以文化人,主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通过有意味的形式,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因而要求以文化人要藏而不露,安静柔和,如春风化雨般将文化的涓涓细流一点一滴慢慢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田里,继而内化为他们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这要求教师首先把文化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行为系统和思想系统中,要求教师营造优质、和谐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通过得体的言传身教和合适的教育途径传递给大学生,让以文化人在一种平和的、安静的、高雅的育人环境中无声地进行。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受教育者,而是被呵护、被关爱的对象,是平等交流的朋友,他们会消除逆反心理,提高亲近文化的主动性,完成被文化洗礼后的内化教育,增强以文化人的实际效果。

二、对化人方式的认知

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于以文化人至关重要,高校应注重打造合适的化人方式,以让以文化人的效果达到最佳。

(一)打造具有书香气息的校园文化

进行书香校园建设,开展校园读书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是助推文化育人效果的最有效方式。因为书香校园是处处有经典、处处有品味、处处有内涵、处处有哲思、处处有文化、处处有精神的人文环境,师生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修养可以得到提高,精神可以得到丰富,身心可以受到感染和熏陶。为了让师生的精神亮起来,高校应优化校园阅读生态,大量购买书籍,增建图书馆和阅览室,增设阅读课,搭建多媒体阅读平台,多搞读书比赛活动,创造性地开展阅读实践读书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引领师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用阅读引领成长,通过阅读与世界、与生活、与先贤、与真理对话,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和谐愉快、全体师生得到进步成长的学习环境。学校还应制定宏观读书计划,规定读书任务,扩大阅读范围,拓展阅读空间,让书香气息从学校蔓延到家庭,伸展到社会,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和终身阅读的习惯,从阅读中体验成功,收获乐趣,丰富人生。

(二)营造积极向上、温暖和谐的班级文化

如果说高校是一个社会,那么院系和班级就是一个个家庭,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生活的固定场所,班级文化的打造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人都至关重要。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该像家长一样,用关爱铺垫班级文化的底色,用文化填充班级文化的内容,把班级文化点缀得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文化魅力,大学生会在充满文化的氛围中滋养心灵,提升品位,养成美德。打造班级文化时,要注重“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同时打造。“显性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如在合堂教室、自习室、固定教室等地方张贴励志标语对大学生警醒、激励、鞭策;悬挂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的画像,让大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以他们为榜样,见贤思齐,激发动力,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更新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的内容,提升其文化品位,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习得知识,受到熏陶。“隐性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班风建设,即结合校规校纪形成本班制度文化,打造励志奋进的班风、班规、班歌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同时弥漫于教室、自习室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以让他们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奋进、团结互助的品德,可以让他们成为有使命、有担当、有理想、有知识、有修为、有爱心的高素质人才。

(三)打造具有人文情怀的制度文化

很多高校针对教师和学生制定了多种规章制度,尤其是对学生。有的学校制定了很多严苛细致的条例条文,有的学校用操行分对学生品德进行量化,这是僵硬的权威化、行政化管理,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对立情绪和师生之间的冲突,不能称为文化,很难起到“化人”的作用。真正的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具有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全体教师都应参与其中,用文化作为育人载体,实行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教师应该先通过阅读、培训等方式吸取充足的传统文化营养,然后把传统文化精髓通过课堂教学、班会、课外活动、日常交往、言传身教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爱国、正义、仁爱、孝敬、感恩、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等品德。在这种具有人文关怀气息的管理文化的维护下,学校会形成文明民主、规范有序的良好局面,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学生乐于学习、健康成长,学校整体氛围富有人文气息,时时处处散发正能量。

[1]王振.以文化人的意蕴和整体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7).

[2]郭榆.以文化人的品性、结构及其机理[J].新疆社科论坛,2016(5).

[3]辛世俊.以文化人的基本要求与实践路径[J].开封大学学报,2013(1).

*承担2016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一项,题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J16ZC57),本文为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孟迎新(1970-),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学位,菏泽学院单县分校区,教师,副高职称,擅长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D

A

1006-0049-(2017)19-0029-02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校园文化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20:15:12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