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精耕细作”农业补遗三则

2017-01-29 19:05蓝伟吉
山西青年 2017年11期
关键词:精耕细作谷种秧苗

蓝伟吉

湛江市第二中学,广东 湛江 524022



针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精耕细作”农业补遗三则

蓝伟吉*

湛江市第二中学,广东 湛江 524022

高中历史教材;“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对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高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应用奠定了精耕细作的基础,千百年来农民为求得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的最大化而不断改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我认为精耕细作应该理解为改进生产工具以实现对土壤的“精耕”和改进生产方式、改良作物品种、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求在土地上“细作”。

相对三个现行的版本教材而言,人教版对精耕细作农业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比如:农业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工具由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材质由木、兽骨到青铜和铁器;水利工程的兴修和灌溉工具的革新;耕地程序日益成熟为北方的耕耙耱和南方水田的耕耙;耕作技术上发明了“垄作法”、“代田法”、“间作、套作”等等。但是我认为对于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繁荣发展起到不可忽视作用的传统制肥和施肥技术、水稻育秧和移栽技术及占城稻的引种和推广也应该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以增强学生对精耕细作农业的全面认识与深刻体悟。

一、水稻育秧和移栽技术

水稻是我国古代南方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育秧和移栽技术对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的产量至关重要。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水稻移栽现象出现于东汉,大概在汉代以前水稻种植大多采用直播,即从稻种的播撒到收割都是在同一块田里。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五月可别稻及蓝”,“别稻”及水稻移栽之意。东晋南朝以后,我国水稻移栽就已经相当普遍了。南宋《陈尃农书》载“几种植,先治其根苗,以善其本,本不善而末善者鲜矣。”他认为水稻要想获得丰收,育好壮秧是前提,也是关键。

据元王祯《农书》所载,南方早稻一般是清明前后浸泡谷种,大概三四天后,待谷种长齐芽后下种,下种前应该不厌其烦地整理秧田,为秧苗的生长营造合适的水温、水位和气候条件。“候苗生五六寸,拔而秧之”,据换算大概相当于十六、七厘米的时候拔秧移栽,与现在情况相近。移栽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日后水稻的生长而导致水稻歉收。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育秧移栽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

水稻移栽时每株秧苗的多少和间隔对于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也很重要。合理安排每株秧苗及秧苗间隔可使水稻充分利用光照与肥力,使整个稻田水稻群里和谐发育,以求单位面积水稻产量的最大化。北宋楼璹《耕织图诗·插秧》载“于犁熟水田内插栽,每四五根为一丛,约离五六寸插一丛……务要案行整直”由此观之,每株秧苗四五根、间隔约16厘米,与现代大致相同。

二、制肥与用肥

我国古代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率历经刀耕火种式的撂荒、隔年耕种式的休闲制、地力常新式的一年一作和稻麦轮作式甚至是一年三熟式的复种几种模式,肥料的制作和合理使用对提高土地利用频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史料记载,远在先秦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懂得利用田间杂草沤制绿肥来增加土壤肥力。据《诗经·周颂·良耙》载:“茶寥朽止,黍翟茂上”。人们有意识地种植绿肥来肥田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郭义恭所著的《广志》一书中:“苕,草色青黄,紫华。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叶可食。”除了文献中所记载的苕外,还有田菁、柽麻、草木樨等被种植用来沤制绿肥。

人们不仅利用和种植绿色植物作为肥料,还认识到动物骨骼是重要的有机磷肥,并将之广泛用于浸泡谷种来增加秧苗的肥力。西汉《氾胜之书》就记有用煮骨汁来处理种子的方法。《荀子·富国》篇载有:“骨主实,稼乃良”。意思就是用骨头熬制的汤来浸泡谷种,可以防治虫害,增强谷种的抵抗力。

除以上两种肥料外,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还有人畜粪肥及利用制作植物油残渣制成肥料。《王祯农书》记载了泥塘泥拌和大粪沤成粪肥,《天工开物》又列举了肥料多种:“人畜秽遗(粪尿)和榨油枯饼:芝麻饼、菜子饼、棉子饼”等。

用肥是一项技术水平极高的工艺,在长期的生产实际中,我国古代农民总结出了根据土壤特点、气候条件和所种植作物对肥料的需求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施肥的一套办法。《王祯农书》说:“用粪犹用药”。江南水多地冷,故用火粪”。“下田水冷,亦有用石灰为粪,则土暖而苗易发。”但是施肥一定要用沤制久腐成熟的粪,而且用量要适宜。“若骤用生粪,及布粪过多,粪力峻热,而烧杀物,反为害矣”。“然肥沃之过,不有生土以解之,则苗茂而实不坚”,也会招致减产。

三、占城稻的引种与推广

占城稻因引种于古占城国(今越南),故取名占城稻。何时传入中国不见明确史料记载。因其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和解决我国古代南方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教师在讲解这一主题时应该向学生适当介绍。

中唐安史之乱以来,南下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寻找优良稻种,福建利用水路便利条件,引种了占城稻,在福建大面积种植,后由政府推广到整个江南地区。《宋会要辑稿》载,“大中祥符五年五月,遣使福建州,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江淮、两浙三路转运使,并出种法……”又《宋史·食货志(上)》载,“……(占城)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由此可知,这种水稻虽然引种之初产量不一定高于粳稻,但其有耐水旱的特点,旱涝保收,产量有保证,因而政府重视向江浙地区推广。农民也有意识改良水稻品种,与本地水稻品种进行杂交,使得占城稻日益融入我国传统早稻品种,被南方农民所认可而得以普遍种植。因其生长期短,对于普及稻麦两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占城稻的成功引种和广泛种植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繁杂,千头万绪,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当然不能面面俱到,如能做到抓住典型,适当延伸,学生便可触类旁通,窥其一斑。以上三则便是很好的典型。

[1]陈伟明.宋代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定型——宋元农书研究之一[J].中国农史,1988(3).

[2]焦彬.论我国绿肥的历史演变及其应用[J].中国农史,1984(4).

[3]李爱军.我国北宋时期占城稻的推广与发展[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6).

蓝伟吉(1986-),女,壮族,广西河池人,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湛江市第二中学,研究方向:专门史。

I

A

1006-0049-(2017)11-0151-01

猜你喜欢
精耕细作谷种秧苗
谷种移裁和试验计划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跌破4元/斤亩利润仍超2000元,这位草鱼养殖达人是怎样精耕细作的?
中国多民族死体型谷种起源神话研究*
农民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
汽车后市场急需“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的荷兰航天
水稻湿润育秧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