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玲玲
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管理档案的信息化研究
文 / 周玲玲
文章从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创新的思想观念、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 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创新、网络摄像头监控技术创新、“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服务创新和载体形式创新等方面,对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进行了探讨。
教育管理;档案工作;信息化技术;互联网+环境
随着我国互联网+行动的大力开展,互联网+环境已经成为包括教育管理档案领域的各行业的常态化环境。教育管理档案是教育领域重要的基础档案信息资源。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档案无论在思维观念、管理理念方面,还是在载体形态、技术方法和自动化程度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管理档案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努力探讨和不断创新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才能及时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
为了在内容、形式、手段和载体上更多地采用了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型载体,实现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现代教育管理档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管理观念与思维的变革。尽管档案属于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种文献信息资源,但在目前全国性的互联网+行动中[1],它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赶上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发挥在教育事业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技术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推动教育管理档案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工作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即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属于公共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的范畴,需要采用公共管理信息化技术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对待,应当为所有用户开展具有泛在化特征的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服务以及教育管理档案社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同时,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也应具有开放共享利用特征,应成为所有各类教育管理领域中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化技术资源。
教育管理档案要适应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化时代的新需求,最核心的内容还是要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可以采用多种新型技术手段。例如,教育管理档案资源的开放获取技术创新,在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工作中采用内外联网技术,包括对于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资源采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互联网摄像头在线直播视频监控技术;对于数字化电子形式的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资源采用用户自动借还技术等。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的服务创新,是在泛在化服务理念的基础上,以开放获取技术特征的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资源和服务技术平台作为服务基地,融入这些平台的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资源,为用户开展7天×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时间。根据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开放程度,向用户提供限制开放、部分限制开放或全开放的各级利用权限,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互联网在线咨询服务[2]。
RFID无线射频识别是由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两部分组成,一般简称为RFID,或无线射频识别,或电子标签。它是用来标识档案资源的一种新型识别技术,分为无源标签和有源标签两种类型。目前可以使用根据RFID无线射频标识原理而生产的无源电子标签。它与读写器通过无线射频信号交换信息。RFID无线射频识别在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中有许多优点[3]。例如,可以在无须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应用档案资源的自动化非接触识别技术和人工视觉识别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监测档案资源的归档;可应用远距离识别和快速识别技术;可以同时对多件档案资源进行读取,便于监测大量档案资源的同时归档或借出状况。电子标签相对于档案资源条码来说,属于单个档案标识,便于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获取档案资源的各类标识性信息;电子标签记录到的用户利用信息,可用于档案机构对于档案资源用户情况的信息统计。目前,在一些条件具备的档案馆,还可以引进采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档案馆智能化机器人技术,进一步提升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的智能化水平。另外,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更便于实现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中各环节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目前,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已经在人事管理档案和图书馆管理档案领域中得到应用,教育管理档案也应尽快引入应用。
网络摄像头也称为网络摄像机,是一种将传统摄像机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新一代摄像机技术装备。它可以将现场的视频影像通过网络技术传至所需之处,远端的用户不需使用任何专业软件,只需使用普通的网络浏览器即可进行必要的在线视频监控。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在线实时监控的互联网摄像头,属于档案管理机构物联网系统中的远程视频感应技术和监控设备。档案管理机构可以利用具有高清、彩色、有声、实时、连续、旋转、变焦、可控、回放、存储等诸多功能的网络摄像头在线实时监控直播视频,实现通过技术手段对教育管理档案各种信息和数据的实时自动视频监控。其中包括采用档案管理机构所有相关工作场景、服务场景、档案库房场景以及所有安全防护场景的在线实时视频监控技术。类似的摄像头技术在当年的“9.11”事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4]。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操控,实现对网络摄像头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变焦和多数量摄像头的远程转换监控和可操控监控技术。档案管理机构也可以通过对这些网络摄像头视频信息化技术资源的存储、回放、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和结论,用于对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的改进和借鉴,加快推动这一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网络摄像头在线实时视频监控技术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可视化的信息资源。
以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并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为标志,信息化社会中的大数据技术正在各领域,包括档案管理专业教育领域迅速普及[5]。教育管理档案机构属于教育档案和公共管理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各级教育部门的档案文献信息化技术和资源中心,也是为用户提供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和资源的服务机构,积累着大量的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和数据资源。教育管理档案的“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可分为若干大类和小类,其大类如教育文件档案信息化数据、教育交流档案信息化数据、教学管理档案信息化数据、师资队伍档案信息化数据、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数据、学生管理档案信息化数据、后勤管理档案信息化数据等,既包括技术管理信息化数据,也包括技术服务信息化数据。教育管理档案机构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为用户开展有关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大数据”技术,以及所有教育管理科学数据信息化技术资源的创新服务。因为教育管理档案中的信息化技术和数据,与教育部门的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和科研报告等各类科研成果一样,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化技术和数据,属于专类的科研成果产出,也是重要的教育科研信息化元数据类型之一,是教育科研信息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大数据”技术服务的内容,既可以提供本单位的信息化数据,也可以包括本地区、国内,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数据。
追溯档案的发展历史,它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知识信息记录范畴的文献资源,忠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优秀成果,反映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坚实步伐。尽管“档案”一词源于清代学者杨宾的《柳边纪略》,但其存在的历史却甚为久远。它的载体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种种变化。从最古老的结绳记事,到世界各国所采用的泥板档案、纸草档案、甲骨档案,再到后来的刻石档案、青铜铭文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而纸质档案的历史存留期则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传统教育管理档案都是采用纸质载体予以记录的,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的载体队伍中又添加了信息化技术的新成员。初期的非纸质新型档案信息化技术载体有照片档案、唱片档案、录音档案、录像档案和缩微档案,后来又有了软盘档案、硬盘档案、光盘档案、U盘档案。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中,形成了通过互联网广泛连接的各种网络化的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资源载体形式[6-7],如存储于网络硬盘、资源网站、文档分享网站上的各类教育管理数字化电子档案、数字化音频档案、数字化视频档案、3D虚拟档案、多媒体档案等档案信息化技术资源。这些创新型数字化网络电子载体形式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资源的加入,不仅为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而且为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资源实现泛在化技术服务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坚实的新技术平台。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更新的。新的观念、理念和思维必然要代替陈旧的观念、理念和思维,新的载体形态和技术手段也必然会取代传统的载体形态和技术手段,这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使然,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管理档案信息化技术也必将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工业革命4.0时代取得新的发展与突破。
[1]李琼严.“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基建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山西档案,2015(6).
[2]赵屹,陈晓晖.刍议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聚合服务[J].档案与建设,2017(1).
[3]叶伟洲,吴汝趁,蔡志岗.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档案管理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7(6).
[4]杨洁.美国:纪录片《9/11》推出数字档案计划[J].中国档案,2016(11).
[5]Records and Archives Management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6(1).
[6]余亚荣.传统载体音视频档案的数字化转存研究[D].苏州大学,2015.
[7]柏海玲.高校教育管理中信息化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7(11).
G270
A
1005-9652(2017)04-0069-03
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研究”(编号:16YJA87000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周玲玲(1982-),女,江苏泰兴人,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