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修旺
兰台人语
我与档案的十年
文·向修旺
夏天的早晨,微雨蒙蒙,空气中弥漫丝丝凉意,走过路角的广场,陈奕迅的《十年》飘荡在风中,路边的鲜花沐浴在歌声中,垂柳也随之摇曳。恍然想起工作也10年了。10年之前,我不认识档案,10年之后,成为档案最熟悉的朋友。
一个深秋的早晨,我去档案馆报到上班。那时的档案馆在县政府办公大楼西侧,与政府楼隔层独立出来,是一座四层的建筑,栅栏式铁门和铝合金门组成的双层大门让人感到单位的庄严和神秘。
热情的同事们向我介绍了馆内的基本情况,阳面一至三层是办公科室,四层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层楼的阴面是特殊建筑结构的档案库房,整栋楼960平方米。当全铝板防盗门缓缓打开走进库房时,我第一次见到了档案密集架,第一次感受到排列整齐的档案所散发出的特殊气息。
根据工作安排,我被分配到管理科,主要从事馆藏档案的目录录入和接待查档工作。当时整个档案馆只有3台电脑,全部用于目录录入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馆内硬件设施就有了改善。2009年,库房的门换成了标准的子母防盗门,电脑的数量已达到9台,馆内密集架也增至150立方米。2010年,馆里成立了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和技术编研科,形成了现在的“一室四科一中心”的内设机构。时年6月,根据城市建设规划,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拆迁,档案馆搬迁至县第二实验中学学生公寓内。虽然条件简陋,但基本符合库房的“九防”要求。而如今,6800平方米的现代化档案馆新馆已在中都文苑广场东部落成,内部装修已接近尾声,明年初即可搬迁入内。每每想到档案馆的这些变化,内心总是无限感慨。
10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在管理科、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和办公室期间接待的无数查档单位和个人,时常浮现在眼前。
曾经接待过55岁的老大娘——为办理退休手续,专程从青岛来馆查找刚上班时的工资表,目睹了她找到工资审批表时的欣喜若狂。记得她当时激动地说:“这样我就能跟老头子一样办理退休了。”原来老大娘和他爱人一起在县农机厂工作,后来又一起调到青岛某公司。因她的部分个人档案丢失,不能正常办理退休手续,而她爱人早已顺利退休。档案的缺失让她感叹待遇的不公,而这份迟来的证明终于让她安心。
曾经在2013年省民办教师摸底排查工作中,接待大量查档人员。其中,来自梁山县的一个小伙子让人印象深刻。他来馆查证他爷爷当教师的一段经历。他的爷爷曾在汶上南旺镇十里闸小学教学,后因地区规划和自身原因,转到梁山地区,现在家务农。据其介绍,爷爷一直挂念这段经历,如今正好赶上民师摸底排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过来查询有关资料。根据提供的情况,翻阅了数年的案卷后,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的教师登记表中找到其爷爷的名字。在与小伙子的交谈中,我能感受到他的拳拳孝心:不仅是为爷爷落实待遇,更是了却老人多年的心愿。
曾经在深夜11点接待单位查档人员,因人事工作变动,急需某些资料上报市里;也曾经接待过辽宁、济南等地的单位来馆查询下乡知青材料……那些接待过的查档人和经历过的查档事都让我难忘。伴随着或欣喜或遗憾的心情,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尽力做得更好。
在同事们的支持下,3个月内两次举办业务培训班,7次“走出去”指导基层档案工作,电话询问8个单位文书档案整理情况,帮助一个单位规范整理档案8600件,在市局网站发布信息7篇。
虽然在工作中也遇到不少困难,但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定会度过难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征程才刚刚扬帆起航,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奋力前行,我坚信汶上明天的档案事业会更加辉煌!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