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弹词中的俞调和虞调

2017-01-29 13:36:00施王伟
未来传播 2017年5期
关键词:弹词曲艺艺人

施王伟

苏州弹词中的俞调和虞调

施王伟

苏州弹词中的俞调和虞调,过去一般认为虞调即俞调,但从文献资料及音乐分析来看,这种看法值得商榷。文章认为,虞调为早期常熟女说书时带有地方口音唱的调,融入了平湖调的元素,是清末女说书的主要唱调。后来出现的“俞调”,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由于“虞”、“俞”读音相同,故有人编造了俞秀山所创“俞调”的说法。二是俞秀山或其他俞姓、虞姓的弹词艺人在虞调基础上,吸收其他元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唱调。

苏州弹词;俞调;虞调;俞秀山;马如飞

苏州弹词中的“俞调”,在《中国音乐词典》苏州弹词词条中被称为“三个腔系”*参见《中国音乐词典》苏州弹词词条:“(苏州弹词)大致可归为三个腔系,即陈调、俞调和马调。”第376页。之一。“其特点是速度缓慢,音域宽广,激越多变,清丽圆润,有‘三回九转’之趣,富有阴柔之美,适于作旦角唱腔。”[1]俞调以单独条目出现较少。*参见《中国音乐词典》俞调词条:“苏州弹词唱腔流派的一种。”第471页。《评弹小辞典》俞调词条:“清嘉庆、道光年间弹词艺人俞秀山所创。曲调受江南民间小曲及昆曲影响较大,真假嗓并用。早期较朴素,注重语言因素,以叙述为主,并用长过门,节奏徐缓,现称‘老俞调’。其后女艺人习唱较多,唱腔渐趋委婉。一说,常熟女说书多唱此调,故又称‘虞调’,实为‘俞调’之讹。”第151页。“虞调”更少。*参见《评弹小辞典》虞调词条:“徐珂《清稗类钞》认为‘虞调’为‘俞调’之讹。今人亦都认为‘虞调’即‘俞调’,因常熟一带女说书多唱此,故称。参见‘俞调’。”第154页。从条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俞调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种为清嘉庆、道光年间弹词艺人俞秀山所创。一种为因常熟一带女说书多唱此调,故称。此外,还有两种解释,*参见《中国音乐词典》俞秀山词条:“他的唱腔被称作‘俞调’。”第47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俞秀山词条:“他的唱调时称‘俞调’,是清末以来与‘马(如飞)调’并称的苏州弹词两大流派唱调之一。”第551页。即,俞调,或俞秀山所创,或俞秀山曾受其他人影响而形成。后一种,有的词典中提到了俞秀山的胞姐。*《评弹小辞典》俞秀山词条中谈到了俞调曾受其胞姐的影响:“对于‘俞调’的形成,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俞秀山所创。……另一说为‘俞调’的形成,曾受俞之胞姐影响。其姐善唱词曲,中年丧夫,性情压抑,常在晨花夕月之下,轻声吟唱诗词及小曲,曲随情走,以洗涤心中闷郁。秀山以此为据,加以丰富提高,融入书中,逐渐形成缠绵悱恻、婉约多姿的流派唱腔。”第169页。

以上解释哪种对,弹词界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笔者从事音乐工作多年,曾参加《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编辑,近些年,陆续发表有关南词弹词音乐研究文章数篇,本文大胆发表拙见谈谈对苏州弹词中俞调和虞调的看法。笔者认为虞调和俞调,是不同时期的称谓。即早期称虞调,中后期及后期称俞调。早期的“虞调”,是常熟女说书时带点地方口音唱的调,这种唱调以宣卷因果调为主,加点平湖调*平湖调的特征,笔者在《“陈调”与平湖调的关系》一文中概括为三点:(1)“凤点头”的结构形式。从文词上看,其句式结构一般为第一句仄声,不押韵,第二、三句平声,押韵。从音乐上看,一般为“二上一下”。“二上”,即两个上句都结束在调式主音之外的音上,“一下”,即一个下句结束在调式主音上。(2)平湖调的落音较有规律。(3)上句后均有“哎头”。的句读基本格式。中后期的“俞调”,则为常熟女说书的主要唱调,这种唱调为“徵+商”混合调式。而后期的“俞调”,即为清光绪后皮簧的兴起,弹词艺人大胆吸收了京剧中的曲牌等,这种唱调为“徵+商+宫”混合调式。“俞调”的出现,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由于“虞”、“俞”读音相同,故有人编造俞秀山所创“俞调”的说法。二是俞秀山或其他俞姓、虞姓的弹词艺人在虞调基础上,吸收其他元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唱调。但要说明的是,这些看法仅为个人研究,希望引起学界讨论,也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先来解释几个字:一是虞调中的“虞”指江苏常熟。常熟,简称“虞”,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常熟市东北濒长江,东南邻太仓,南接昆山市、苏州市、相城区,西连江阴市、无锡市锡山区,西北与张家港市接壤。二是俞调中的“俞”指清嘉庆、道光年间弹词艺人俞秀山。《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俞秀山条:“(生卒年不详)清嘉庆、道光年间苏州弹词演员。又名声扬。擅长说唱《倭袍》。嘉、道时苏州评弹‘四大名家’之一。其所创造的‘俞调’(一作‘虞调’),真假嗓并用,以小嗓为主,节奏徐缓,旋律委婉,对后世苏州弹词唱调的发展影响颇大,近代一些流派唱调如‘小阳调’、‘夏调’、‘徐调’、‘祁调’等,都是在‘俞调’基础上发展形成。”[2]三是虞调、俞调中的“调”指腔调或唱调、曲调。

常熟多说书人及虞调的存在,在诸多文献资料中都有记载,以《评弹通考》*引自《评弹小辞典》评弹通考词条:评话、弹词资料汇编。谭正璧、谭寻辑。1985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为《民间说唱研究文献汇编》之一。第280页。为例。如《南浦行云录》:“按平话一流,已见宋人小说中,此技独盛行于苏。业此者多常熟人,男女皆有之,而总称之曰说书先生。”[3]又如《海上冶游备览》卷下《虞调》:“虞调不知所昉,或云出于虞山,谓之虞调。或云先有虞姓者专擅此调,因而得名。其声曼衍而悠扬,合弦索琵琶而共奏之,令人靡靡。想亦郑声之亚欤。”[3](453)又如《海上游戏图说》卷四《青楼俗例》:“书场,听女唱书之所,昼为日档,夕为夜档。开篇,场中未开书,先唱虞调,为开篇。虞调、马调,虞调以常熟虞山得名,凡女说书皆常熟人也。”[3](463)

“俞调”在音乐上的特点,在《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苏州弹词概述中表述为:“……它的起句常落在‘la’音上,下句落在‘sol’音。”[4]我们再把它简化为一个公式,即:徵调式的头腹唱腔,加商调式的“凤点头”尾巴,前奏过门多用宫调式。“商调式的‘凤点头’尾巴”,不用多做解释,即南词中的平湖落调。“前奏过门多用宫调式”,这个宫调色彩可能来自江南丝竹和京剧曲牌等。下面请看俞筱霞演唱的开篇《梅竹》*乐谱略,详见《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上卷第31-37页。俞筱霞演唱,陶谋炯记谱。。栽梅—种(呃)竹近深(嗯嗯嗯嗯嗯—嗯)闺—,(唱落la音,间奏五小节,落do音)淡淡相交—竹与—(吁)梅—。(唱落sol音,间奏六小节,落do音)梅(呃)在—(哎)竹边—竹作—伴—,(唱落la音,无间奏)竹在梅边—梅奉(嗡—嗡)陪—。(唱落sol音,间奏五小节,落do音)梅爱竹(喔)—,竹贪梅—,(唱落do音,无间奏)相亲—相近竹(喔)与—梅—。(唱落sol音,间奏六小节,落do音)梅(呃)欲—(喔)去时—难留—竹(喔)—,(唱落la音,间奏一小节,落do音)竹要相留—梅脱(呃)—回—。(唱落sol音,间奏六小节,落do音)省略第九至第十四句(凤点头)接风酒—(噢)—摆在梅亭上—,(唱落sol音,间奏一小节,落la音)与君(能)—共饮酒三—杯,(唱落la音,无间奏)今宵—同(呃)赏—竹与—梅—。(唱落re音,尾奏两小节,落re音)

以上共17句,由上下句组成,唱腔上句落la音,下句落sol音,间奏上下句落do音。“凤点头”*引自《中国音乐词典》第105页凤凰三点头词条:简称凤点头。苏州弹词中特有的腔、词句式。由两个上句(均结束于调式主音之外的音上)和一个下句(结束于调式主音上)组成“二上一下”的曲式结构。在末三句,转至平湖调落音,分别为sol la re,煞尾在re音。“哎头”无,但上句有一个类似“哎头”的特定腔,即从(高)do下行至re音。此腔不在七字后,而按在七字句的中间,或二字后,或四、六字后。

从曲谱上看,“虞调”与“俞调”有很多相近性。如,俞调上下句落la、sol音,上句的尾腔为sol mi re do(低)la,下句的尾腔为mi re do(低)la(低)sol,这种旋律框架在江浙一带的宣卷因果类(包括钹子书*钹子书的唱腔由“说因果”演变而来,参见《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下卷)第1096页,钹子书概述:“钹子书的声腔最先是由‘说因果’的[因果调]演变而成,因此沪郊崇明县的钹子书仍叫‘说因果’。”)说唱中比较多见。如陈经波演唱的(上海)锣鼓书*参见《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下卷)第1151页,锣鼓书概述:“锣鼓书脱胎于上海郊区的曲艺‘太保书’,太保书又称神鼓书或镗锣书。据老艺人说,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已在南汇繁衍,道光年间(1821-1850年)在沪郊流行,演唱曲目多为醒世宝卷及传奇故事。”中的[开篇调]“一进花园望居中”(选自《街坊赋》)*乐谱略,详见《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下卷第1168-1169页。陈经波演唱,李鹰记谱。此曲节拍为3/4、2/4、3/8、5/8;过门全为锣鼓节奏,有些装饰音省略。:一进花园望居中(末字落mi音,拖腔为mi re do la,落la音),走来走去路路通(末二字落mi音,拖腔为mi sol re do la sol la,末字落sol音)。满园时花初开啊放(末字落sol音,拖腔为sol la sol mi re do la,落la音),小桥流水响叮咚(末二字落mi音,拖腔为mi re do la sol la,末字落sol音)。小小环桥奇石巧(落sol音),走过栏杆十二啦丛(落sol音)。铁芽松峰树正扬(末字落mi音,拖腔为mi re do la,落la音),爱色无数紫竹浓(末二字落mi音,拖腔为mi re do la sol la,末字落sol音)。这首开篇调共有8句,句读基本格式为“四、三”和“二、五”,由上下句组成,除第五、六句之外,上句有一个拖腔sol mi re do(低)la,下句也有一个拖腔mi re do(低)la(低)sol,其音调模式和俞调基本相同。

盛志梅在《清代弹词研究》一书中把清代弹词的历史发展轨迹分为四章,较为客观和合理。第一章为弹词“复苏”期(清初),第二章为清代弹词的高峰期(嘉庆、道光年间),第三章为清代弹词的低谷期(咸丰、同治年间),第四章为弹词的短暂复兴与最终衰落期(光绪、宣统年间)。其中第三章第一节“概述”中写道:“咸丰以后的封建社会畸形发展,一方面民不聊生、政府摇摇欲坠;一方面,沿海开放地带尤其是十里洋场的上海滩经济迅猛发展,娱乐业、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苏州、扬州、常熟等地的弹词艺人纷纷前往避难,促成了弹词演唱的一时之盛。这个时期出现了‘评弹后四家’*引自周良《苏州评话弹词史》第32页:“后四名家”为清咸丰、同治间的著名艺人,说法比较一致,即“马、姚、赵、王”,指马如飞、姚士章、赵湘洲、王石泉。。随着商业刺激的不断加深,以色艺双全招徕生意的女弹词亦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为重色轻艺与妓女同流的书寓。弹词成为青楼娱乐的主要节目,一时间风靡上海娱乐圈。女性弹词演唱的这种表面繁荣恰恰加速了其最终的衰败。”[5]

咸丰、同治年间女弹词的艺术特点,这里引《评弹通考》中的几个文献资料加以说明。如《清稗类钞》七十七《女弹词》:“其雅处近诗,其俚处似谚,则微有不同耳。平仄多谐,颇似长篇之七言诗;间有三字句两句,则似词中之《鹧鸪天》调;或加以说白二三字,则又似曲中之衬字。其用韵宽于诗韵,亦异于词韵、曲韵,大率通用音近之字,类毛西河之通韵焉。”[3](464)又如:“上海称女弹词曰‘先生’,奏技于书场曰‘坐场’,又曰‘场唱’。开场各抱乐具,奏乐一终,急管繁弦,按腔合拍。乐终,重弄琵琶,则曼声长吟,率为七言丽句,曰‘开篇’,其声如百啭春莺,悠扬可听。曲终,诵唐人五绝一首”。说书时,口角詼谐,惟妙惟肖,以能描摹尽致,拟议传神者为贵。所虑者,不失之生涩,即流于粗疏,忘其为女子身也。”[3](464)再如:“女弹词以常熟人为最,其音凄婉,令人神游魄荡。曲中人百计仿之,终不能并。其所说传奇,大抵为《三笑缘》《双珠凤》《白蛇传》《落金扇》《倭袍传》《玉蜻蜓》诸书。”[3](462)

新型的女弹词与传统的男弹词有何不同?还是引《评弹通考》中的几个文献资料释之。如《海上冶游备览》卷下《女说书》:“说书而易男为女,亦取其易招人听之故,而肆业说书,亦取其引人入胜之意。业此者,常熟人为多。”[3](462)又如《上海杂记》卷七《女唱书》:“书场者,弹唱章回、演说、评话之处,皆男子为之者也。咸、同之间及光绪初元,有男女对弹对唱者,有一女独唱者,故此类女子亦有以先生称之者,即《红楼梦》中之女儿先生,即古人所称之歌妓也。上海沪北茶楼,除寻常男说书外,另有专聘女先生登楼弹唱者,初仅二三女子,非说书,盖唱歌而兼及乎戏也。今则每一书台,三面排坐,少则七八人,多或十五六人,各执琵琶,所唱皆京调戏剧。”[3](462)

清代弹词末期女说书基本情况是:咸丰、同治时期女性弹唱队伍崛起。道光、咸丰以来,开始有明眸皓齿的女艺人登台演出。咸丰时,女艺人渐多,开始独立营业,随地弹唱,也开始有了色艺双重的身份,但主要还是靠说唱伎艺赢得身价。同治以后,女弹词有了组织,即最初的清吟小班。光绪初年之后,皮簧兴起,女弹词渐改唱皮簧。此时的女弹词演出每况愈下。到光绪十二年(1886),这种比较规范的弹词演唱已经不多见了,大多数的女弹词是以弹词演唱为幌子的“女妓说书”。正如王弢《淞滨琐话》卷十二《沪上词场竹枝词叙》:“沪上词场,至今日而极盛矣,四马路中,几于鳞次而栉比。一场中集者至十数人,手口并奏,更唱迭歌,音调铿锵,惊座聒耳。至于容色之妍冶,衣服之丽都,各擅其长,并皆佳妙,然较诸前时,风斯下矣。”[5](170)

咸丰、同治年间,是清代弹词的低谷期,其中同治中后期社会稍显平定,统治阶级又开始大搞文字禁毁,其中在禁弹词近两百种。此时的现状是,弹词创作一蹶不振,艺人纷纷避难上海及周围乡镇,苏州评弹对书理、书目的整理几乎空白。但唯有一人是个特殊,即马如飞*引自《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第756页马如飞词条:“(生卒年不详)清咸丰、同治年间苏州弹词演员。本名时霏,字吉卿,一署沧浪钓徒,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父马春帆以说唱《珍珠塔》著名。幼习刑名,曾为书吏,因薪金低微改习父业,父死后从表兄桂荣秋学艺。相传今流行的苏州弹词《珍珠塔》脚本系他改编、加工。在唱腔上创造出一种善于表达人物感情、质朴淳厚、运用本嗓一气呵成的‘马调’,与俞秀山所创的‘俞调’同为苏州弹词的主要流派唱调。对后来苏州弹词唱腔的发展影响颇大。编写过很多弹词开篇,大多收入《南词小引初集》。”。正如《清代弹词研究》一书中所说:“马如飞是当时唯一整理弹词比较用力的艺人,但他对文本的加工并不大,大多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个开篇,在思想主旨上更迎合上层口味而已。”[5](117)对马如飞在苏州评弹的书目整理上做出的成绩,业界抱有极大的敬意。而对马如飞整理弹词时,在思想主旨上更迎合上层口味的做法,绝大部分人认为这完全是为职业所迫,因为当时的艺人社会地位很低,抬不起头,立不住身,马如飞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为了生存和发展,马如飞做出了很多努力,想出了很多办法和手段,其中就有托名伪作的行为。什么是“托名伪作”?即把自己整理的作品假装成一个名气很大的艺人。如马如飞编造的陈遇乾、俞秀山、陈士奇及俞秀山的另外一个名字俞声扬。这几个人的名字,光从字面上来看,会令人产生“遇到乾隆皇帝”、“清秀虞山”、“士中奇人”、“其声曼衍而悠扬”等联想,但编造者是不是这个意思,则无从考证。而且这三人都列在“前四大家”或“前四名家”*引自周良《苏州评话弹词史》第31页:对“前四名家”的说法有歧异,有说是“陈、姚、俞、陆”,或说“陈、毛、俞、陆”。陈指陈遇乾或陈士奇,姚指姚御章,毛指毛菖佩,俞指俞秀山。陆指陆瑞庭或陆士珍。涉及到七个人。如果有陆瑞庭,那么,他也是个艺人。之中。三人中,陈遇乾似乎比俞秀山、陈士奇资历更深些。如在《白蛇传》(一名《义妖传》)《玉蜻蜓》(一名《芙蓉洞》)中,陈遇乾(有的地方还称先生)是以“原稿”身份出现,而俞秀山、陈士奇则以“评论”、“评定”、“校阅”者身份出现。

对于马如飞的整理书目,有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如周良认为《白蛇传》等“其中有伪托的”。[6]胡士莹提出“《珍珠塔》不详谁氏所作,今所见某某编次,均系托名,不可信。”[5](462)这些专家学者的质疑,笔者认为是有道理的。

下面谈谈马如飞“重建”评弹行会组织光裕社(有取“光前裕后”之寓意)的行动。对于光裕社的成立时间,有三种说法,一是康熙以前和康熙年间,见载于《光裕公所颠末》;二是乾隆年间,为王周士于乾隆四十一年在苏州官巷第一天门创立光裕公所;三是嘉庆年间,见于同治四年《元和县永禁匪徒偷取小日晖桥公所木料砖瓦碑》。这三种说法,莫衷一是。但《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光裕社词条中则较明确地写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马如飞、许殿华、姚士章时开始,时在咸丰、同治年间。”[7]光裕社所起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才;二是交流艺术经验;三是教育艺人子弟;四是举办福利善举。其在评弹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的旧中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评弹艺人的利益。光裕社制定有章程,包括规定“凡弟子勿犯师长”,“以尽师生之礼,违者议罚”;[7]同行社友,提倡礼让。但对外来艺人限制甚严,若在苏州演出,不许他们上高台,只能平地演唱,并在长时期内,不许女子说书。“对外来艺人限制甚严”这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行为,“不许女子说书”则完全是针对当时“书寓女弹词”和“女妓说书”这一现象的。

再谈谈陈遇乾、俞秀山的不存在。陈遇乾的不存在,笔者已在《“陈调”与平湖调的关系》一文中有所阐述。理由大致如下,一是陈遇乾的生平、简历等有很多存疑的地方。二是陈调即平湖调,它们的共同特点,即上句唱落Sol音,过门落la音。下句唱落re音,过门落mi音。终止音落re音,为商调式。俞秀山的不存在,理由和陈遇乾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相同的是,俞秀山的生平、简历和陈遇乾一样,也存有较多疑虑的地方。不相同的是,陈调为商调式,而俞调是头腹为徵调式,加商调式尾巴,前奏过门为宫调式的混合调式。

这种混合调式从哪里来、又是怎么产生的?此问题较为复杂,亦较难以说清楚,但有一点比较明确,即传统的平湖调讲究文采、讲究字声要求、讲究落音落调等,给年轻貌美的女说书造成困难,加上这些来自常熟乡下的女艺人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甚至没有条件和时间来接受较为严格的平湖调训练,于是只能寻找一种新的办法,即采用混搭的手法,受到了听众的欢迎。其优势既保留了歌唱性较强的宣卷因果调,又吸收了平湖调的特点和韵味,还融入了京剧音乐、江南丝竹音乐的个性元素,加上弹唱者皎好的容貌、委婉的唱腔,因此,甫一推出便大获成功。

[1]缪天瑞等.中国音乐词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377.

[2]汤草元,陶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732.

[3]谭正璧,谭寻.评弹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05.

[4]周良.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20.

[5]盛志梅.清代弹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118-119.

[6]周良.苏州评话弹词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25.

[7]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Z].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100.

[责任编辑:詹小路]

施王伟,男,教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0053)

I236.53

A

1008-6552(2017)05-0110-05

猜你喜欢
弹词曲艺艺人
濒临消失的曲种——长沙弹词
炎黄地理(2023年7期)2023-08-12 18:15:02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文学与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21:26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曲艺(2021年1期)2021-01-15 10:53:12
非遗长沙弹词传承现状、困境及对策的实证研究
大众文艺(2020年9期)2020-05-07 06:45:04
老艺人的匠心
学生天地(2018年32期)2018-11-07 12:19:32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海峡姐妹(2018年8期)2018-09-08 07:58:48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艺术家(2018年10期)2018-01-25 08:28:24
陆澹安《啼笑因缘弹词》创作始末及其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综述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