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艮
起步于唐县花盆村的晋察冀军区制药厂
■杨增艮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115师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率部开创晋察冀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便于晋察冀边区的军事斗争,中央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为了更有利于领导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春,聂荣臻带领晋察冀军区首脑机关由平山县进驻唐县青虚山脚下的大张各庄。
当时晋察冀军区部队的军火装备及物资供应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突出。为了适应战争需要,1939年4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大张各庄宣布组建军区工业部。任命由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刘再生任部长,张珍任副部长,杨成任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机关设在与大张各庄隔唐河的完县神北镇,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驻大张各庄北边的葛公村。军区工业部的成立及机构、体制的完善,很快使晋察冀边区的军工业发展出现新局面。以大茂山、白花山、青虚山为依托,形成边区重要军事工业基地。在唐县抗日根据地军城一带山区,进驻了一批具有军事工业性质的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及冀中军区的后勤单位。白花村进驻了军区被服厂、印染厂、劳作团,花盆村进驻了军区制药厂、军区供给部、修械所,上苇村进驻军区印刷厂,羊角村进驻了分区供给处,蟒栏村进驻了分区被服厂,木兰村进驻了分区制鞋厂,秦王村进驻了分区绑带厂。这些部队后勤保障单位,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为保护八路军指战员的生命和边区群众的健康,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9年7月,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遵照军区军工部的指示在没设备、没厂房、没技术的条件下,以服务军民为宗旨,组建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家制药厂——晋察冀军区制药厂,始称卫生材料厂,驻唐县花盆村。花盆村位于白花山西麓花盆河两岸,说是河其实是一条干河沟。只有暴雨时沟内才有水。花盆村北通唐县川里,西北可达涞源、山西大同;南通军城、曲阳灵山,西南可达行唐、平山、石家庄;东依白花山青虚山,西与大茂山相连,便于疏散隐蔽,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而且这里的大山中盛产多种中药材,是建立制药厂的理想之地。花盆村的百姓主动腾出房子做厂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材料科科长郭晓霆为卫生材料厂厂长,董杰如为药厂技师,卫生材料厂内设制药组、材料组。由军区卫生部从所属各部门抽调30多人,作为骨干。
唐县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分布有升麻、柴胡、马兜铃、桔梗、南五加、北五加、沙参、葛根、百合、大黄、黄芪、半夏、丹参、背蕨、卷柏、茵陈、翻白草、知母、远志、刺蒺藜、玉竹、蒲公英、车前、芦根、瓜蒌、蝉蜕、荆芥、槐米、白茅、防风等200多种,且分布广,产量可观。这些为军区制药厂提供了制药原料。
晋察冀军区卫生材料厂制药组主要任务是采集中草药,晾晒、贮存、保管。制药组的同志不怕苦,整天爬山,钻山沟,采集中药材。材料组的任务是生产脱脂棉和脱脂纱布,日生产40磅,还制作木夹板和托马式铁架,药箱。在花盆村晋察冀军区制药厂以土代洋,以中代西,发掘祖国医药宝库自制大量的药品和器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生产出丸、散、膏、丹制剂。如用砂仁豆蔻制成“芳香健胃丸”,治疗消化不良;用黄连、木香等制成“四宝丹治疗腹痛;用桂皮、砂仁制成“行军丹”治疗发热。这些中药制品改善了边区军民药材供应状况,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9年10月,日寇向晋察冀边区发动残酷的冬季“大扫荡”,晋察冀军区卫生材料厂全体同志投入艰苦的反“扫荡”斗争。卫生材料厂厂长郭晓霆指挥大家将原材料及设备打包,装马车,装担,车拉,人挑,人抬,人背,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材料厂在郭晓霆带领下转战于完县、阜平、易县、曲阳等地,他们与日寇周旋,边转战,边生产。1940年春,晋察冀军区材料厂迁址于完县刘家营村,改名为晋察冀军区制药厂,厂长郭晓霆,全厂40余人,分为漂洗组、制药组,另设工具组。日生产卫生材料100磅左右,药品主要生产中成药。
1940年秋,晋察冀军区制药厂迁址完县神北村,人员增至130余人,制药方面增加了注射剂,并增添了造酒装置,经过冬季反“扫荡”后,1941年春,晋察冀军区制药厂迁到完县河西村,1941年夏初,又迁往阜平县柏崖村。此时全厂约180余人。厂长郭晓霆,副厂长刘登瀛,中药组长南清江,副组长张健,梁青山兼指导员,西药组长赵磊然,指导员罗格,材料组组长刘xx,材料组指导员刘兴远,是年,反“扫荡”结束后,为适应游击战的艰苦环境,厂部与中药组驻柏崖村,材料组驻水沟门,西药组驻洞子沟,后又迁陈家沟。
1941年6月30日,卫生部副部长杜伯华参加试验新药品时中毒,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他分管药厂工作,为药厂建立和发展呕心沥血,献出毕生心血,为了纪念他,晋察冀军区命名制药厂为“伯华制药厂”。
1943年夏,面对日寇的“扫荡”和“蚕食”,军区制药厂又回到唐县大茂山脚下。人员由原来的400多人,精简到200多人,但这时制药厂的机构更加健全,药品质量不断提高,新品种不断出现,还成立了厂部。1943年9月17日,冀中军区化学厂与晋察冀制药厂合并,该厂增加了玻璃车间,可以生产玻璃瓶,注射用瓶,药房和化验室用的玻璃仪器,还建了假肢车间。同时。晋察冀军区制药厂在自身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仍抽调出大批干部、工人,分赴冀中、冀辽、冀热辽建立二级制药厂。
1943年,伯华制药厂能生产氯化铵、碳酸氢钠、乙醚。生产数量由几磅到几十磅。除生产中西成药、卫生材料外,还生产医疗器械。日本投降时,晋察冀军区制药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小而全的综合性制药厂。
据不完全统计,晋察冀军区制药厂自成立以来先后共生产药品器材140种,计药品119种,145520磅,23000块,850000包,6730支,200条;卫生敷料7种,35667磅,90953个;医疗器材21种,5595件。
1944年12月,晋察冀边区召开第二届群英会,该厂荣立二等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伯华制药厂抽调一批干部和工人赴张家口接管敌伪药厂,将其改为晋察冀军区新华制药厂。全国解放后,该厂迁址天津,发展为部队和国家的重点制药厂,在为保障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的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诞生于唐县花盆村的晋察冀军区制药厂,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力更生,土法上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土到洋,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造了我军制药史上的诸多奇迹,在晋察冀边区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