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孟彦
(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山东 临沂 276000)
从江汉地区出土的竹简浅析楚人的巫风文化
隋孟彦
(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山东 临沂 276000)
浩如烟海的秦汉竹简文献中,隐藏着一个前人无法接触到的繁荣但却满是尘埃的文化景致,我们惊喜于它们释疑了许多学术问题的同时,也被其本身的复杂纷繁所隔阂,它们为古文学提出了更新的课题,提供了更多有差异的文本,也开拓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巫风文化;江汉地区;竹简
20世纪之后,中国古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进入了爆发期,诸如殷墟甲骨文、长沙马王堆帛书、阜阳汉代竹简、郭店楚简、尹湾汉简等数百万只珍贵上古文献的出现,为学术界开拓了一片崭新的领域,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上古文化、史料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纠正了许多我们认为已经成为定论的学术观点。我国学术史一直有将世代流传的文献与古墓出土文献结合对照进行研究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中国近代王国维、郭沫若等一些开启学术研究新风气的著名学者,对古墓中出土的文献尤为重视。笔者就是基于上述考虑,所以以竹简为主要考察对象,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说一点自己关于楚国人巫风文化的浅显认识,还请方家斧正。
楚国自分封至灭亡,历经800年之久,作为先秦最悠久的惟一有实力与秦相抗衡的古国之一,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而且带有鲜明的与中原传统文化大相径庭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而其中最为盛行的,就是楚地巫风文化。
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其实巫风深植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源头之中,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萌芽;奴隶社会,夏朝的第一个君王夏启就认为自己是可以上达天庭的人民的宗教领袖,夏朝灭亡之后商朝人对宗教的信仰更为狂热,专职巫师们甚至可以直接为君主出演献策,在殷墟发掘出的15万片刻字甲骨上,记录的几乎都是巫官所得到的神灵的启示;周朝转而推行“敬鬼事神而远之”的礼乐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诸事占卜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权夺利征战不断,深刻的社会矛盾不仅摧残了人们的精神、摧毁了人们的信念,也撼动了传统文化的权威。中原诸国名家辈出,各种先进思想激烈交锋,在思想界引发了百家争鸣式的讨论活动,“巫术—神话的体系开始逐步瓦解了,这样便开启了东周以来缓慢的思想解放过程,而这一过程在战国时期达到高潮”。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未事人,焉事鬼”“为政以德”“仁”“礼”思想,统治了之后的中国2000余年封建文化史,并至今仍根植于中国人文化的深层观念之中。
在中原诸国名家辈出,思想以及文化出现剧烈变革的同时,崇山峻岭之外,位于江汉流域的楚国,却没有跟上主流文化发展的脚步,仍然在巫官文化的时代止步不前,而且巫术之风极为兴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交通阻碍导致的文化隔阂;二是楚国的先祖本身就是带有神职色彩的王室大巫;三是楚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呈现出与周边少数民族巫俗文化相融合的态势。可以说楚国巫风文化不仅是上古文化的遗脉,更是楚国800年来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湖北荆州地区先后发掘了上百座战国时期的楚人墓葬,其中,在楚王侍者昭固之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记录占卜、祭祀活动的竹简,仍可见的简文有1000字左右;70年代在江陵天星观发掘的上卿番敕之墓,考古学家发觉了大约70枚竹简,可以识别的文字也有5000字左右,内容多为卜筮记录;80年代在包山发掘的左尹昭佗之墓,考古学家发掘了刻字甲骨282枚,除了遗策之外,内容多为卜筮结果和祭祀活动的纪录,可见之文字约有15000字之多。上述三人均属于生活在战国中晚期的楚国王室成员,并在国家政务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故而从所发掘的竹简中为我们了解巫风盛行的真实历史情况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我们可以窥探出当时楚国贵族的宗教观念、思维方式和俗世欲望:昭固身体不好,不仅有“胸胁疾”,经常感到“悖心”,以至于“不内食”或者“不能食”,并且患有“足骨疾”,故而常常“尚毋死”,所以占卜疾病吉凶的竹简最多,例如第10、14、106、107号简,经过问卜,有时候卦象上说“咎”,有时候又说“吉”,所以为了弄清楚自己的身体到底能不能好,他只好反复问卜于神明;而昭固则由于生前迟迟不能获封爵位而惴惴不安,所以专门针对“以其未有爵位”而问卜于神明,其中31和34号简文中记载的占卜结果均为“吉”,所以“又喜于志,喜于事”。此外,楚简中还记载了很多侍奉楚王的内容,由于楚王对于巫风文化的崇尚, 导致了他事事问卜于鬼神,《左传·哀公十七年》中,记载了楚白公之乱,楚王用占卜的方式选择武成尹担任三军统帅,结果“陈人御之,败。”不仅是军国大事,就连官员任命、择定太子这样的事也都要听从神明的指引。由于楚王对巫风文化的推崇,导致官员们也通过问卜的方式贞问自己的侍奉楚王的命运,并时时根据问卜结果来调试自己的行为,楚国君臣就是用这种方式互相进行探究和揣测。
上行下效,由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与迷恋,楚地民间巫风文化盛行,上世纪70年代,在湖北省云梦地区出土了400余枚珍贵的《日书》竹简。所谓日,指的就是卜筮。根据其中的记载,楚地四处都有威力强大的神鬼游荡,由于他们还有残存的人性欲望,也需要吃饭,甚至需要成亲,所以经常到人间作祟满足一己私欲。故而楚人需要时刻提防他们破坏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能胜任这个重要工作的就是神圣的“日者”。而《日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择时择地,楚人所行诸事都要占卜出良辰吉日,房屋布局需要占卜吉处,此外还有如果遇到神鬼该如何用污物、桃木弓、荆条箭加以应对。只有这种满朝充斥着原始巫风文化的神奇土壤,才会诞生出像楚辞这样的艺术瑰宝,通过对楚国出土的竹简内容的研究,学者们发现著名的《九歌》就改编于祭歌,而屈原改编的目的也是为了祭祀神明;而《招魂》其本身就是一首招魂曲,有着上古宗教思维的原始烙印。
这些浩如烟海的秦汉竹简文献中,隐藏着一个前人无法接触到的繁荣但却满是尘埃的文化景致,我们惊喜于它们释疑了许多学术问题的同时,也被其本身的复杂纷繁所隔阂,它们为古文学提出了更新的课题,提供了更多有差异的文本,也开拓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原始文献可以从民俗、审美、文化等各方面印证并深化着古典文学研究,我们既不能草率地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地一味接受,而将之作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