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月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歌唱中“松”与“紧”的关系
刘东月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在歌唱的过程中,歌唱的技巧和方法对歌唱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歌唱学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习部分,因此如何正确掌握歌唱状态下“松”和“紧”的程度,是学习唱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歌唱中的“松”和“紧”的关系,不但能够克服在发声训练中的盲目性,而且还能够让我们歌唱更加自然,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本文将从歌唱中“松”和“紧”的辩证关系入手,论证其在歌唱气息、歌唱发声和歌唱共鸣中的应用和其在吐字及音色中的体现。
松与紧;呼吸方式;发声
唱歌虽易,但是唱好歌却不易。好声音的定义是在呼吸的有力支持下,演唱者能够自如地发出令人舒服且优美的声音。而所谓能够支持呼吸的“紧张感”,能够自如舒适的“放松感”,以及能够同时将“紧张感”和“放松感”灵活的协调好,是我们获得这一理想歌唱状态必须要掌握的一个重要技巧。
声音被称为人声艺术,是因为在发声过程中,需要利用整个人体各种器官的相互调节和适宜运动来进行发声作用,这些器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导致了我们对歌唱技巧的掌握显得复杂难为,要让所有的发声器官运用自如,需要掌握“松”与“紧”的辩证关系,以达到各发声器官相互间的调节、对抗、协调、支持、联合作用。
“观念”也可以理解为思想,也就是指较为理性化的认识。正确的思想能够促使人做出一些准确无误的行为,所以正确的思想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相反,如果人的思想是错误的,往往只会导致人们出些差错,然后演变成为妨碍拖延事物的客观发展。因此,如果我们确定要进行歌唱与声乐的学习,首要任务就是一定要建立准确的声音观念。从歌唱学习过程实质来看,是用调控的人体发声器官在我们的意识下肌肉协调运动而进行发声, 是依靠我们的心理活动和相关肌肉一齐进行有机运动而产生的结果。换句话说,在肌肉的运动过程中,只有通过“松”与“紧”这两种状态的有机结合和协调 ,才能够科学的完成歌唱。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 “松”表示的意思是“打开、放轻松、轻轻的、不要用力”,可以说这种状态是进行歌唱肌肉运动的前提条件;顾名思义,“紧”在这一训练过程中,表示的则是“绷紧、饱满、拉开、积极一点、情绪兴奋一点、把劲使出来”等等,“紧”的状态则是进行歌唱的肌肉运动的动力来源 。显而易见,在歌唱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只强调 “松”,如果只做到了“松”,在歌唱时呈现出来的状态就会是松松垮垮、漂浮垮塌的,削弱了歌唱中肌肉运动和科学发声的表现能力。同样,如果我们只是强调的做出了“紧”,在歌唱时呈现出来的则是僵硬、发紧、呆板的感觉,为了歌唱整体过程中的“节律”和其整体性的平衡。我们应该将“松”和“紧”的状态进行完美的融合,该“松”的“松”,该“紧”的“紧”。
同时,气息在歌唱的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善于控制和运用气息,歌唱时发出的声音则是收放自如、自然流畅的,如果我们控制气息的能力弱,歌唱时发出的声音只会是时断时续、结结巴巴的。在歌唱时,我们想要发出流畅的声音,就需要拥有善于控制和运用气息的能力。长期维持气息的主要方法就是利用身体腹部处的肌肉来保持“紧”,就是需要通过收缩肌肉来用力,这个时候,我们呼吸用力的地方,其支持点应该处于下腹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丹田,这样呼吸支托才能够又深厚又长久,从而克服了仅靠鼻子吸气和喉部颈部呼吸的浅呼吸。之后,合理利用 “松”的意识,分别控制压缩在肺部的空气让气体慢慢流动,通过对声带的轻轻抚摸来发出声音,顺利地完成歌唱。反之,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和处理“紧”和“松”的关系,就会导致太“松”及太“紧”情况出现,进而不能完成乐句,使我们的声音出现“浅、虚、白、紧”等现象。
正确的呼吸方式应该是运用上两肋、腹肌与横膈膜的力量来进行呼吸,然后我们要注意的就只是怎样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气息,发出清晰流畅的声音。唱歌时的发声原理很简单,拿一个充满了气体的气球来打比方的话,如果我们把气球扎紧了的气嘴松开,在松开的一瞬间,气球里的空气就会泄露出来,气球就会由圆形变成空瘪形状,同时,假设我们在气球的气嘴部分加上一个自带笛片的音哨的话,当放手的时候,泄露的空气在缓慢碰撞簧片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了。因此,在歌唱的发声方式中,正确的呼吸方式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唱歌的时候,可以先做“打哈欠”。在打哈欠的时候,处于吸气状态下的发声器官是保持畅通的,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过“紧”,使发声器官拥堵或是受到挤压。当我们保持吸气状态时,是想要通过降低喉头的位置进行发声。不过,假如声带太“松”、闭合程度也不高的话,气息就会上浮,进而从声门中“泄露”出来。所以要想合理地利用气息冲击声带发声,首先一定要先往下“紧”拉声带,让声门闭合适当,这样发出的声音不仅自然、流畅还可以促进喉咙的稳定和放松。
如果我们拥有正确的呼吸支托力量,声带也能够根据我们的意愿做到极佳的闭合方式发声的话,我们的声音经过咽腔、口腔、鼻腔、头腔等发声共鸣器官共同作用后,歌唱的声音就会变得结实、有力、浑厚、高亢、明亮,富有色彩和穿透力。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将我们的共鸣腔体放松,协调地发出有共鸣的声音,从而获取悦耳动听、自然流畅的声音呢?
首先就是在口腔处于自然“松开”的前提下,将我们脸上的笑肌微微向上方提起,这时我们的下颚也要自然地放下,这样的运动方式将会获得明显的靠前的口腔共鸣声音。
如果想要找到头腔共鸣,首先要做到口腔共鸣,之后在此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上所进行着的集中反射点微微向后方移动一点,然后把下颚放下来。还有一种共鸣,就是高位置共鸣。当我们吸好空气再让口腔处于关闭状态,同时保持口腔的松空,接着把声音从我们的鼻腔里以哼鸣的方式传递出来,这个时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鼻腔上端的眉心在不断地震动,这个点就是声音的高位置共鸣点。发出的声音越高,声带向下拉紧和腹肌不断收顶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大,声音更多地集中在眉心上,震动的感觉越大,声音高位置共鸣就会越明显。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声乐演唱和歌唱方法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弄懂“松”和 “紧“的辩证关系,才能够正确的处理好歌唱过程中上下前后,内外之间的 “松”“紧”关系,即上松下紧,前松后紧,外松内紧;才可以做到合理恰当的处理好歌唱过程中哪些地方该用力,哪些地方该放松,从而获得既独立对抗又协调统一的,科学的,自然的,悦耳的,动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