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间乐器作坊与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研究

2017-01-29 09:59屠金梅
北方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铜锣牛皮作坊

屠金梅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广东民间乐器作坊与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研究

屠金梅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历史以来,广东手工制造业非常发达,遍布各地的家庭小作坊中有专门制作乐器的作坊,他们通常专门从事某一类材质的乐器,如铜器类、皮革类、丝弦类或吹管类,这些民间乐器作坊的制作师们的技艺均为代代相承,有的传承了三四代人,有的传承了十几代人,他们制作的乐器不仅供本地乐种和曲种使用,还远销到东南亚和美国。本文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对当下广东民间乐器作坊和传统制作技艺的存在状态进行总结。

民间乐器作坊;方潮盛;二弦;椰胡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传统技艺”中,有四项是乐器制作的,它们分别是“广州箫笛制作技艺”“(潮州)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开平)金声狮鼓制作技艺”和“(揭阳)浦东牛皮鼓制作技艺”,这四项省级“非遗”项目均“活”在家庭作坊中。家庭作坊是以家庭为单位组建的从事简单加工的小企业,工作场地就是各家各户的住宅,生产、销售、储存在同一个建筑内部,员工均是家庭内部成员。除了以上四项获得省级“非遗”荣誉的作坊,广东民间还有不少从事乐器制作的家庭作坊,他们主要生产供本地传统音乐所使用的乐器。

“广东三大乐种”风格各不一致,它们所使用的乐器也略有差异,都有两三件特色的演奏乐器,如广东音乐的高胡、喉管,潮州音乐的二弦、椰胡(又称冇弦)、竹弦和曲锣、深波、钦仔、月锣等金属类打击乐器,广东汉乐的头弦、提胡、低音胡,这些特色乐器大都由本地乐器作坊制作,目前在广东,还有多家用传统制作技艺源源不断地制造这些乐器。

一、广东民间乐器制作的历史

广东民间制作乐器始自于宋元时期,它的历史和广东民间器乐、戏曲音乐一样长久。明代,潮州戏曲、潮州音乐的逐步形成,使潮州大鼓、戏曲鼓、斗锣、加冠锣、深波、大钹等打击乐器和扬琴、梅花琴等弦乐器不断发展。

广东民间乐器制作和交易最为繁荣时期是清代中晚期,这个时期除了乐器作坊的兴起以外,乐器商品交易也非常繁荣。据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佛山街略》所刊载,当年佛山贸易商品表中就有文娱商品琴、瑟、箫、笙、八音鼓乐、班鼓、铜锣、戏盔等。从贸易商行的民间乐器样品繁多的现象,说明广东民间器乐的供需状况已初步规模。清代中晚期广东民间乐器制作的繁荣,一方面来源于地方乐种的勃兴,另一方面来源于民俗性祭祀活动的盛行,如潮汕地区的迎神赛会,而这种繁荣依托的是广东地区高度发达的手工制造业。

地方志书中有对民间乐器作坊的记载,如:《潮州市志》记载:“清末民初,潮城西马路先后有振声兴、明声兴、金声兴等11家生产潮州大鼓、戏曲鼓、扁鼓等制鼓作坊。潮城义安路北段和浮洋镇有方潮盛、林德盛等5家生产铜锣、深波、大钹等响铜器作坊。潮城东门街有张长合、温乾记、赵南声等7家生产扬琴、梅花秦琴、琵琶、椰胡、二弦、竹笛等弦乐器作坊。”①广州的乐器制作集中在现在的越秀区,越秀区以手技艺发达著称,“明末清初,区内五金、技艺制品、印刷造纸、广绣、制药、丝竹乐器、家具已很有名。”②此外,据《广州越秀区志》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濠畔街已有金声馆乐器作坊,有‘月夜满江闻管弦’之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该馆派生了8间乐器作坊。据民国37年(1948年)档案记载,在大新路一带有28户。”③濠畔街也被称之为“乐器一条街”,它制造的乐器以优良的品质和精美的造型驰名国内外,比如扬琴,濠畔街乐器作坊目前留存下来有多架精美的蝴蝶形状的扬琴,广州市是中国扬琴的主要产地和销售中心。

20世纪,广东民间乐器制造业在经历抗日战争之后,行业逐渐凋敝,这些手工作坊有的倒闭,有的迁徙至香港,如潮州的蔡福记。改革开放后,之前参与公私合营的乐器制作师及其传承人纷纷恢复老字号。虽然民俗活动的恢复使得乐器需求激增,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西洋音乐全面开花和民族音乐萎缩的时代背景下,民间乐器行业纷纷面临着市场越来越小和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

这些制作乐器的家庭作坊均由四代以上传承历史,除了前文提及的潮汕地区制鼓作坊外还有:潮州市第四街杨文辉制鼓作坊、汕头市潮南县峡山东沟村的东沟鼓作坊。这些制鼓作坊都是市级或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广东民间乐器作坊的分布及其产品类型

历史上,广东民间乐器作坊以广州、潮州和佛山居多,这三个城市也正是民间器乐和民间戏曲比较发达的地方,此外,其他地市也有制作民间乐器的作坊,如文献记载开平市曾出现过几十家狮鼓店,如今只剩下“金声”一家。

目前,广东民间乐器的家庭作坊在潮汕地区保留的比较多,大部分是老字号,如潮州湘桥区北关北美路的振声兴制鼓作坊。潮州市第四街杨文辉制鼓作坊。也有家庭作坊转型为现代企业的,如方潮盛是生产响铜器的家庭作坊,现在更名为潮安浮洋镇铜锣厂,原潮州东门街张长合是生产弦乐器的家庭作坊,现在更名为张长合乐器厂。

广东民间乐器作坊通常坐落在老城街巷当中,如潮州湘桥区牌坊街的张长合乐器店(老二房正店)和陈雨兴乐器店;或者在小区内,如越秀区惠福西路竹篙巷的郭大强的粤声乐器加工场。这些乐器作坊的共同特点是前铺后场,即前面屋子是店铺后面的屋子是加工场,他们都是家庭式经营,规模小,集制造、销售和修理于一体。

广东民间乐器作坊的产品囊括了“吹拉弹打”四类,根据乐器材质,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响铜器类乐器;第二类是皮革类乐器;第三类是弦乐器类,又分为拉弦、弹弦和打弦乐;第四类是吹管类。

第一类,响铜器乐器。据《潮州市志》记载,潮州响铜器的生产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这类乐器在民俗活动中应用的比较广泛,潮州方潮盛铜锣知名度最高,他们生产的深波、苏锣、马锣、斗锣、丁锣、虎狮钹、广钹、佛钹、斗钦、大丁钦、钦仔、曲锣、加冠锣、月锣、佛铃、响钟、号头、车锣、京锣、床头钹、音磬、大铜钟、挂锣,分11类67个品种。创立于1937年的新加坡的“翁展发”老字号乐器行曾主要经营方潮盛铜锣,由此可见方潮盛的影响力之大。除了潮州,佛山出产的铜锣和铜钹也非常有名,明清时期佛山的冶炼技术十分兴盛,如清乾隆年间“乐昌炉”出的铜锣依然能够发出深远的响声。

第二类,皮革类乐器。皮革类的乐器主要是鼓,广东民间使用鼓的场合比较多,舞狮时用狮鼓,划龙船时用龙船鼓,庵堂和寺院使用更鼓。鼓的类型有从潮剧常用的尖脚鼓到寺庙常用的椭圆鼓,从双头鼓到柿饼鼓,从龙船鼓到舞狮时用得狮鼓,鼓匠们能制作的鼓型多达六七十种。潮州历史上曾经有十几家从事制鼓的民间乐器作坊,如今剩下三五家。

第三类,弦乐类乐器。家庭作坊生产的弦乐器包括拉弦类的二弦(客家称之为头弦)、椰胡、提胡、大胡弦等,拨弦类的大三弦、小三弦、月琴、秦琴等,打弦的扬琴。比如扬琴,广州越秀区濠畔街乐器作坊制造目前留存下来有多架精美的蝴蝶式扬琴,广州市是中国扬琴的主要产地和销售中心。

第四类,吹管类乐器。吹管类乐器有笛和箫,据《广东省志·二轻(手)工业志》记载:“1920年,广州生产笛子的店坊,较有名的是巨亨泰、黄桂记、安雅轩等,从业12人。品种有横笛、横直箫、直箫、洞箫、喉管和班笛等。日产量为3000至5000支,销全国及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和美国等。”④建国后,岭南箫管生产合作社研发了莺歌牌专业笛子,其声音清脆嘹亮,改革开放后停产。

目前,响铜器类和皮革类乐器依然沿袭手工作坊传统的手工制作,吹管类乐器也还有家庭作坊生产,如广州越秀区郭大强的箫笛制作作坊,即前文提及的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广州箫笛制作技艺”,而弦乐器大多从外地购买,当地主要生产椰胡、唢呐和二弦。

三、家庭作坊中的传统制作技艺

由于制作过程还无法实现机器化,家庭作坊制作这些乐器需要制作师双手去完成。乐器制作的过程较为复杂,以潮州地区制作牛皮鼓为例,有选料、制皮、制壳、定型、油漆等70来道流程,制作周期长,是考验一个制鼓人耐心和毅力的细致活。制皮是制作牛皮鼓的重要环节,揭阳“浦东牛皮鼓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木瑞擅长处理牛皮,他处理好的牛皮不仅供自己制鼓用,还供应给潮州等地的鼓厂。他处理牛皮的过程如下:去屑留毛处理好的牛皮,还要使用专用工具修削均匀,有目的地把中央部分留厚,然后放置于阳光下晒干,用冷水浸泡10至12小时后,再用专用工具处理均匀。然后,在皮的边缘钻孔,好让绳子穿孔把皮固定在鼓壳上,再用铁钉把固定好的牛皮钉在鼓壳上,继续放在阳光下晒干。晒干后取下钉上的铁钉,将牛皮取出,放于光线明亮的地方,停放4个月以上。最后,把牛皮用冷水浸过,用绳子把牛皮固定在鼓壳上,再用专用工具将牛皮拉力扩张成形。这样,整个制皮的过程才算完成。⑤所以,当一个制鼓师不但要双臂有力,挥得动斧头,做的了木工,还要能够忍受皮革的味道,耐得下性子制作皮面,实在是辛苦。

铜锣的制作同样复杂,以方潮盛铜锣的制作为例,制作过程有拣料、熔铜、过模、打坯、修容、淬火、定音7道工序,其中以定音技术性最强,“定音工序必须举锤娴熟,轻重有数,特别是最后一锤最为关键,决定着铜锣底面的松紧度,定出不同的音阶,因此这一锤要有深厚的功底,用力恰当才能定音准确。”⑥

四、新时期广东民间乐器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问题

民间制作乐器技艺是一代又一代制作师们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下来,一个人要熟练掌握所有工序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遗憾的是,这么宝贵的信息很少能够见著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期封建社会“重道不重器”的儒家思想,使得制作技术没有被记录整理,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行业竞争,这种家族代代相传的“生意”并不外传,而即使告诉制作过程,每道工序都有自己特殊的讲究和要求,外人也难以掌握。以开平金声狮鼓为例,第三代传承人胡沃镒用了10年时间才把制作龙狮鼓的技艺完全掌握,他让工人每人只能学习其中的一个工序,以防有人另起炉灶。

在家族传承内部,出现了断层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在流行音乐文化和西洋音乐文化背景中长大的孩子不愿意学,如“广州箫笛制作技艺”传承人郭大强说“他自己的儿子从小生活在民乐世家,可是对箫笛从不感冒,觉得自家的箫笛不够‘神气’,却对西洋长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这门技艺都不知传给谁。”⑦另一方面是家长不希望孩子继承自己的苦差事,“在问及是否让儿子跟着他学手艺时,叶敬辉立刻回答:‘不学,不学,别说他自己不感兴趣,就算他想做,我也不让。’”⑧

即将完成这篇文章时,笔者从潮州大锣鼓武派传承人施绍春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是潮州一家鼓作坊的老画师在生病休息,作坊生产的鼓没有人来画鼓身,因此作坊里积压了一批鼓,作坊的老板非常着急。由此可见,传统技艺随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注释:

①潮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潮州市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广州越秀区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③同上.

④广东省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广东省志·二轻(手)工业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⑤林海芬.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牛皮鼓制作技艺[N].揭阳日报,2015(4):30.

⑥尤小年.浮洋锣鼓响彻美国证交所[J].潮商.2007(8):15.

⑦张青梅.有华人就有郭家箫笛[N].广州日报,2006(9):21.

⑧刘潮生.“振声兴”何日再兴?[M].羊城晚报,2015(9):3.

屠金梅(1982—),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音乐的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3A061)阶段性成果;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岭南民间音乐传承人口述史料的采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3YJC760040 )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铜锣牛皮作坊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汾酒老作坊
10分钟搞定铜锣烧
贺红安县铜锣诗社成立三十周年
人大代表的“女子作坊”
隔山牛皮消、耳叶牛皮消和戟叶牛皮消中四个C21-甾体苷元含量比较研究
铜锣的心事你别猜
牛皮吹破不要紧,赚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