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价值

2017-01-29 09:59王小林
北方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气息

王小林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谈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价值

王小林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传统,但也在科学性和理论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美声唱法以其科学唱法受到世界各国声乐工作者的欢迎,传入我国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民族唱法更为科学,推动了民族声乐在民族性以及时代性上更为完美的融合。

美声唱法;民族声乐;借鉴;影响

美声唱法又被视为一种西洋唱法,源于意大利,在意大利文中意味着美好的声音以及完美的歌唱,是一种公认的科学唱法,经过了几百年的实践、积累,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科学唱法,并成为国际声乐中演唱水平的评判标准。我国的民族声乐是一种极丰富且多元化的音乐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有着一套独特的唱法,与美声唱法相比,民族唱法在技巧、气息、音乐以及音域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完善空间,因此,我国民族声乐界在吸收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大力完善了我国的民族声乐。美声唱法对于我国民族声乐唱法的完善,艺术魅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美声唱法的特点有其发展过程

美声唱法的基本要求是让歌者在演唱时只用半分力量,因此在高音演唱中,歌者不必采取强烈气息冲击的方式进行演唱,就可以发出更为自然、柔美的声音,气息由下腹位置发出后,能够顺畅的到达头部并放送出来。美声唱法是一种以歌唱呼吸为基础和动力的唱法,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混合区唱法,演唱者在演唱时通过真声和假声两种音高混合演唱,因此在全部共鸣腔的调动上有极大的优势,会形成特殊的音效。

(一)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发声、呼吸以及共鸣上。首先是发声,体现在真假音的混合区唱法,能够使真假音覆盖整个专区,因此使声音效果更为自然、连贯。民族唱法在这一点上有较大的劣势。其次是呼吸,要求演唱者在歌唱时必须保持气息连贯,通过气息冲击专门进行歌唱。民族声乐同样使用了这种气息调整的唱法。最后是共鸣,使用真假音混合就能够进行联合共鸣,高低音的共鸣能够使声音更为优雅,演唱时则通过后咽腔以及鼻胭腔进行演唱,声音在高位置以及头腔产生共鸣,口腔、头腔和胸腔之间就产生了联合共鸣,从而使专区的转换更为灵活流畅。民族声乐则主要通过口腔共鸣歌唱。

(二)美声的发展过程

美声唱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实践和积累。17世纪在歌剧院及宗教唱诗班中由阉人扮演女性角色使用美声唱法演唱。18世纪时女性歌手使用美声唱法逐渐成型,这时的美声唱法较为注重技巧的炫耀以及声音的放送。19世纪时逐步摆脱了这种不纯粹的目的,转而通过美声唱法传达人物内心的各种复杂的情感和情绪,同时,出现了美声唱法运用较为成熟的作品,这批歌剧作品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以及历史主义色彩,通过声门冲击以及掩盖唱法等技巧丰富了美声唱法的理论以及技术。20世纪美声唱法成为国际声乐欣赏的重要指标,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声唱法在科技的帮助下取得了更为科学的发展,并且通过对世界各种声乐的融合,提升了自身的发展空间以及技术跨越。如俄罗斯歌唱家在美声唱法中对俄罗斯内容侧重法歌唱传统的整合,使美声唱法一改形式为主的唱法,成为一种内外兼修的唱法。还有帕瓦罗蒂将现代气息引入传统歌剧演唱中的创新,这些创新意识使美声唱法成为一种更有历史厚重感和容纳性的声乐艺术,具备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及传承。

二、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融合性极强的体系。从传统民间艺术中发展而来,各地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经过不断的创新及发展演变为一种内容极为丰富、综合性较强的唱法,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了我国的民歌、曲艺、戏曲以及民族新唱法,基于汉民族语言,融合了各民族自身的审美追求,通过优美清脆的嗓音演唱,突出一种行腔意味,使情感、声音、咬字、韵味以及唱腔等融为一体,同时又辅以形体表演,形成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混声唱法,并采取这种唱法对民歌以及民族特色歌曲。民族声音既对传统唱法进行了提炼和继承,又从其他唱法大胆的进行了借鉴以及吸收,尤其是对美声唱法的吸引,使民族唱法以一种更为科学的唱法对民歌、新民歌、民族歌剧以及具有民歌和戏曲色彩的歌曲进行演唱,具备了强烈民族气质、审美色彩。

我国民族声乐有悠久的历史,从《诗经》《楚辞》到《乐府》,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发展出了极具特色的传统曲律,尤其是在咬字、吐字上的追求。新音乐运动则将民族唱法这一概念提升到了专业音乐领域,使民族唱法具备了时代精神以及民族风格,成为民族唱法现代化的萌芽。进入新中国,民族唱法出现了多样化、融合化的趋势,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更为专业化,同时,面对美声唱法的影响,不少音乐家开始探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逐步提出了新中国唱法的概念,并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之后,政策的提倡、声乐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民族唱法的内容更为广泛,包容性也更为强大。经过了长久的探索,在20世纪70年代,民族声乐的探索进入了一个丰收的阶段,出现了一批声乐工作者将美声唱法融入到民族唱法中,革新了民族声乐,使民族唱法的发展能够向更为科学的方法上发展。至今为止,民族唱法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体系,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也已较为成功。

(一)呼吸上的借鉴

我国民族声乐中对于歌唱时的呼吸有很多理论阐述与实践,将呼吸视为歌唱的第一要素,这与美声唱法是相同。美声唱法在呼吸上的应用遵循了人体生理的科学性,建立起了更为科学的呼吸原理,又结合其他科学知识,使美声唱法在呼吸上更为科学,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而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主要建立在长久以来的实践经验上,缺少较为系统、科学的体系。因此,民族唱法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理论和方法,使气息原理更为科学、系统、理论化,在歌唱时如何调整气息、如何更科学的发声、如何协调各个器官和肌肉之间的关系等,都更为具体化。气息和发声的训练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音域的拓展、音色的变化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声音强弱从ff上升到了PP,从而催生了很多特色唱法,在借鉴美声唱法之后,民族声乐突破了自身的不足,融合了两者的优点,成为一套具备了融合性以及民族性的系统理论。

(二)共鸣运用

美声唱法通过口腔、咽腔以及胸腔的共鸣使音质和声音亮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民族唱法共鸣运用较为薄弱。因此在借鉴了美声唱法之后,民族唱法逐步弥补了自身的劣势,通过舌头的调节使口腔产生共鸣,将声音变得更为饱满、浑厚。在高音的演唱中,胸腔和头腔的共鸣引发了口腔的共鸣,这时候喉部保持了稳定,使上下得到了贯通,因此高音的弹性、饱满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咬字和吐字

美声唱法在咬字上能够有效的保持发音时音色的圆润,完美的结合了声音和语言。民族唱法在咬字方面每个字词都要求吐字归音的精确性,使唱歌时口型呈扁圆型,开口也较小,口腔的共鸣较为靠前,因此声音较为淡薄,不能有效控制音量,尤其是高音区时,音色的圆润、统一都有较大的不足,语言清晰度和穿透力也较为不足。

民族唱法一直注重咬字吐字以及收声归韵等技巧,重视字正腔圆,因此一旦在咬字吐字方面不能有效处理,就会影响到演唱效果。美声唱法的借鉴使民族唱法可以通过元音练习法,使口腔顺利打开,从而能够将口型更顺利的打开,上齿露出后,将笑肌抬高,避免了口腔共鸣时发出的声音过于靠前,面部表情能够更为自然,有效的促进了演唱时情感的传达。

三、美声唱法对于民族声乐的影响

(一)优化了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对于美声唱法的借鉴,极大的优化了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基于传统的不断创新,在借鉴美声唱法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声唱法的不断梳理和研究,从中吸收了科学的演唱技巧,使民族唱法更为科学化。歌唱气息运用方法的提高,使歌唱的轻飘质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歌唱更为稳定,演唱时的负担大为减少,演唱者可以通过气息直接影响发声器官,从而更快进入演唱状态。共鸣的借鉴则使民族唱法中的“白”的劣势得到了纠正,竟使的宏大性以及开阔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高音区的尖锐感也被削弱,共鸣的运用使高音更加稳定、饱满、开阔、明亮。高、中、低音能够有效的统一在一个歌唱状态中,从而保持了声音的圆润、统一。民族唱法在借鉴了美声唱法后,气息运用上更为灵活自如,声音也更为甜美、明亮,音色质感柔顺,刚柔相济,并且使真假声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结合。民族唱法在声、情、腔以及韵的融合上更为圆融,不仅使民族唱法中的精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还得到了有效的升华,民族唱法的民族性以及时代性都有了明显的特征。

(二)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民族唱法对于美声唱法的借鉴,使民族声乐在词风、曲风等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丰富,民族声乐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既保留了各民族、各地区声乐的丰富性,又将更为科学的演唱方式引入到民族声乐中,从而形成了特色化极为明显的民族声乐体系,产生一批素质、水平都很高的声乐人才,民族声乐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三)推动了我国的艺术歌曲和歌剧的创作

我国民族声乐在创作方面较为重视感受以及经验,没有创作理论的运用意识。美声唱法以及歌剧传入中国后,中国文艺界在创作上产生了观念意识以及方法的创新意识,借鉴欧洲乐派的创作理论、方法以及风格结合中国传统故事和文化进行再创作,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解放后,随着声乐教育、声乐理论的大发展,歌曲、歌剧等方面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借鉴西洋的一些技法,对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改编或者再创作,也产生了一批更具现代气息的作品。

(四)推动了我国声乐教育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美声唱法进入中国后,一些民族声乐的工作者为了找到一种更为科学的唱法,弥补民族唱法的不足,进入教育领域开始探索融合之路,或者在各高校设立民族声乐系所,或者创办专门的艺术院校,学习美声唱法、研究美声唱法、传播美声唱法。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具有民族声乐素养和美声唱法基础的声乐工作者归国,在各音乐学院中执教,引入美声唱法以及美声剧目作品,传播西方声乐文化,这种专业的、系统的声乐教育方法推动了民族声乐的专业教育发展,使我国的声乐教育能够更为有序、良好的发展。

四、总结

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多从实践中获得,在音乐理论上缺少系统性的、科学化的总结,美声唱法有效的弥补了这些不足,使民族声乐理论得到健全。美声唱法中声部的划分、歌唱的构造、发声的体系等都有较为系统、科学的理论,民族声乐在吸收、借鉴后,将自身的实践知识理论化,并融合其他理论,形成了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的声乐理论。民族声乐在发展上更为多元化,对于优点的发挥以及劣势的弥补也更为有效,民族声乐呈现出更为繁荣的局面,使民族声乐成为世界乐坛上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

[1]徐承跃.借鉴美声唱法完善和发展我国民族唱法[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06):145-151.

[2]尹璐.谈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的影响[J].艺术研究,2015(02):188-189.

[3]刘湘林.谈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价值[J].音乐生活,2016(05):70-72.

[4]王珊珊.论民族唱法中融入美声唱法[J].河南农业,2016(15):55-58.

[5]庄虹子.美声唱法传播对中国声乐文化的影响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8(02):117-118+124.

[6]吴沁.美声唱法影响下的民族声乐如何发扬民族性以走向世界[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146-149.

[7]邵瑞.谈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影响[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14):102.

王小林,音乐学硕士 长治学院音乐舞蹈系声乐教师,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

注:本文是山西省高校教改重点项目“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2015112)。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气息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自然的气息
美声唱法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美声唱法中国化的研究
“春的气息”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