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7-01-29 03:08:14
职业技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职业资格校企院校

聂 进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聂 进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困境,并提出了解决实施现代学徒制困境得应对策略。

现代学徒制 ;校企;双主体;质量保障

0 引言

纵观东西方国家行业产业的发展历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手把手”传授为显著特征的职业技能形式的学徒制,在历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受到致命的冲击,其内涵和意义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汲取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对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将偏重生产性的传统学徒制升华为以教育为首要功能目的的现代社会制度,并将其视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双重属性,诠释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一方面,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自身的教学内容以职业实践为中心;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要求教育的内在价值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但从近年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过分强调工作岗位的需求,忽视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尽管把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的人才培养观,但高职院校在实际的工作中推行现代学徒制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1 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困境

1.1 未能构建有效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要求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不但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由浅至深的参与,而且还要全程的跟踪与渗透,使高职院校根据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和工艺进展,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与区域内的行业产业紧密联接在一起,整条人才培养服务供应链是有效衔接的。然而,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责任、学生就业的风险更多是高职院校独自承担,虽然学校在表面上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但企业更多的只是关注人才的选用,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的义务,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因为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很容易与社会发展需求错位。

1.2 学徒制的学生“双身份”亟待解决

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双重身份是现代学徒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招生与教学和企业的招聘招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从企业获得学徒身份,一方面激发了企业对其参与教育和培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学徒的有别于正式职工的较低的企业人工成本的支出,有利于保护企业提供现代学徒制岗位的热情。然而,现阶段这种现代学徒制的运作模式尽管有成功的案例,但仅仅是停留在个别特殊专业的招生与招工相结合的试点中,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双身份”的普遍性难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

1.3 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融通机制尚未形成

从世界主要国家推行的情况来看,现代学徒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与职业资格紧密联系,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是学徒制完成的依据,因此,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既是职业教育制度同时也是劳动资格制度。尽管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普遍实行是《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但这种《标准》更多突出了学生在众多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可选择性,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为依据的“学业标准” 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学徒标准”相脱节现象严重,使现代学徒制应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不能有效对接,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融通机制尚未形成。

2 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2.1 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深层次融合的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其顺利推行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不能深度合作的原因在于双方的利益机制并未能理性地建立与运行,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要求校企在双方利益共享、互利双赢的合作理念指导下,形成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方式。因此,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通过政府的统筹规划,制定基于把握现代学徒制“职业性”和“高等性” 新内涵的顶层设计方案,通过学徒制法律法规、职业资格框架等一系列的规范和制度,构建一个完整的学徒制框架,避免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现代学徒制雷同;其次,创新承载双方共同利益的校企合作组织,通过针对不同专业而实施特有的合作方式、专业团队和文化,利用双方的人力资源与生产设备及技术优势,共同建设责任共担、管理一体和校企文化融合的共同合作组织,形成学生培养与职工培训、专业教师锻炼与企业技术研发、教学研究与生产实践互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方式。

2.2 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机制

一是深化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订单模式人才培养改革。通过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缔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平台与载体的“校企共同体”, 以区域内行业产业内的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和确定培养方向,以企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预测需求数据,确定专业的办学规模,以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和差异化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专业对准行业产业的主流企业,专业课程对接职业岗位,教学内容瞄准岗位能力的原则,提高人才培养的时效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二是创新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开放式教学管理制度。首先,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共同制定明确、细致的统一的学徒培训教学标准,并保证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和院校都按这一标准开展教学;其次,共同实施教学管理,通过灵活的教学安排,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共同开展学生企业培训和实习实践,根据企业的学习和工作特点,建立现场训练、合作学习、师傅辅导等多样化的企业课堂。

2.3 建立基于“双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体系。借鉴英德国家的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法,建立以职业能力标准、培训标准与考核评估标准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行业企业职业资格的相互融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并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发展途径和“学业标准”与“学徒标准”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

其次,建立现代学徒制绩效考核体系。结合学校专业结构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学徒制专门工作小组,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考核项目进行细化考核,强化对改革过程中的教学实施与管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认可与满意度、学生对职业能力达标率等系数的评估和考核。

同时,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校企双方要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规律和特殊性,分析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因素,寻求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契合点,并以此作为学生未来成长规划的依据,建立起促进学生把成长成才作为人生价值追求和文化自觉的动态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热情。

3 结束语

毕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尝试,需要在政府、学校及企业三方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出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以更好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1]杜启平,熊霞.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3).

[2]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教探索,2014:(7).

[3]高葵芬.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 报,2014;(6).

[4]佘松涛,万军梅. 英国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3:(2).

(编辑 马海超)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mplementing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IE Jin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gang 438002,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lemma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school - enterprise; double subject; quality assurance

2016-11-25

聂进 (1981-),硕士研究生,高校讲师,英国汽车工业学会会员,教育部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师资培训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应用。

G712

B

1672-0601(2017)01-0047-03

猜你喜欢
职业资格校企院校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劳动保护(2019年3期)2019-05-16 02:37:50
职业资格制度的执行困境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4:52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国务院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校企合作五反思
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探析及启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