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静,王文聪
(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8;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3.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南京 210013)
会展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范静1,2,王文聪3
(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8;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3.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南京 210013)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我国会展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得更加紧迫,然而当前会展文化消费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以及会展文化产业对经济正向的影响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我们从供给侧入手,从产业升级和服务提升出发,真正实现会展文化产业的“新供给”。对此本文透视“供给侧改革”,分析目前会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供给侧改革; 文化产业; 会展文化产业; 创新; 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并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而言,则是依靠创意驱动,激发并满足人们的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实现“创造新供给”,从而引领创意生活。而做为文化产业主要文化内容的会展文化产业是打开文化市场的一把金钥匙。
会展文化产业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已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实现了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广泛渗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也扮演着经济推手角色,其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贯穿在整个会展产业中,即一种生产性文化服务,也就是通过服务的策划与创意设计,将文化与制造相融合,既提升了品牌价值,又实现文化传播。目前有学者指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政府的参与更加有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如何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成为会展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做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的会展文化产业保持着迅猛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面对新经济的转型升级,如何从供给侧发力,通过创新服务思路,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服务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供给,最大化释放市场活力,将是会展文化产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1.1 政策制度的机械化
从我国将“文化产业”列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开始,就不断推进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之后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文化产业统计分类逐步细化。直到2005年会展文化产业的提出,显示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各地陆续将会展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重点。“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速显著下降,会展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以结构性产能过剩为特征的“供给失灵”,表面上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供给失灵”。尽管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鼓励不断出台,但是较于机械化,导致会展文化产业在政策支持与产业利益的诱使下,衍生出各种与“文化”沾边会展产业活动,呈现“官重民轻”、“符号化”、“同质化”的特征,会展文化产业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1.2 整体商务环境与会展服务设施的滞后
会展整体商务环境是会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商业环境对会展服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促进会展文化集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会展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重要条件。而今,会展文化产业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现有的整体商务环境、会展服务设施已不能满足整个会展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会展产业逐步由从中心城市老区向新区扩散,带动新区形成新的商业服务氛围。同时相当规模和配套设施齐全的会展场馆对品牌展会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国内已有的会展基础设施相对国际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展馆空间利用率低、服务管理与配套设施相对于国际要求也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服务创新上的应用还不够,制约了国内会展产业水平的提高。因此要优化会展举办城市的运行环境,加大整体商务环境投入、优化会展服务设施,全力按照符合现代化会展企业的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1.3 会展文化产业的要素有待创新
会展文化产业的要素包括历史文化资源、文化素材、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等。当前会展文化消费需求较为强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结构性的不平衡,会展文化产业繁荣的背后也面临着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创新力不足、文化精品缺乏等隐忧问题,有品牌影响力、高品质的会展提升遇到了“瓶颈”。会展文化消费领域具有独特创新能力的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同质化问题严重,比如同类题材的会展“扎堆”出现,IP储备不足、商业模式不成熟,也导致文化产品供给水平较低,文化消费市场发展不够稳定”等。要实现会展产业供给侧的创新,最终还是要实现会展文化产业要素的创新、服务的创新,以及要素供给服务于产品本身形成新资源能力的创新。
2.1 产业改革政策的内化与细化整合创新
会展文化产业供给侧问题最终要体现在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而产品(服务)供给的背后是要素供给,要实现要素供给的和谐发展,还是要靠制度供给的支持与调节,三者层层递进,缺一不可。供给能力应从不同阶段特征的视角分析和认知会展产业薄弱的要素基础、机制基础和消费基础,形成相关的制度供给,完成转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理论服务于现实需要。即在处理“会展产业的生产服务满足消费”的需求侧问题的同时,解决“服务什么”和“如何服务”的供给侧问题——尤其是“制度供给怎样优化”的问题。
政府要结合国际经验和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合理调控资源配置。会展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就要避免“非完全竞争”性的资源垄断、文化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实现真实资源配置环境、合理的会展产业结构,常态化的市场秩序,不断提高会展业经济活力,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这些需要政府能及时有效地弥补文化市场失灵,提高会展业市场主体活动效率,制定适宜的产业规制,建立合理公开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非竞争性,避免市场的恶性循环。
同时制度供给与要素供给、产品服务供给应内化为一体,实现社会多样化主体的多样化合作方式。在不同阶段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下,强调政府、市场、“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公益团体等)的合作,由分离、失灵到分工、替代,再由替代走向强调“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式的合作,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消费需求,实现重心凝聚实质性推进改革。
2.2 文化消费需求领域的拓展与互联网服务的升级
“从会展文化产业看,面对持续扩大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当务之急是要拓展文化消费需求领域,开发会展文化产业新消费模式与路径,因为大部分类型化的消费需求都是在生产之后被创造出来的。在市场消费构成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走向,不但要关注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还要注意挖掘其商业元素,并合理引入会展文化市场。最近新兴起的动漫会展正是迎合了年轻一代主流群体,不但成为会展文化产业的新亮点,而且有利于优质动漫文化的传承,拉动城市文化新消费,是会展文化产业的新供给、新动力。在拓展会展文化消费需求时,加大互联网与服务升级,既要适应年轻一代的兴趣爱好,又要关注正向引导,形成更高档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总的来说,扩大文化消费、互联网+内容与服务升级是基本趋势。
2.3 空间内外整体环境的构建创新
有专家研究表明会展整体商务环境与设施服务是影响会展企业聚集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要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推进,构建适合会展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环境,以人文体验设计,个性特色的设计理念,做出相应的空间建构策略。外部空间上结合现有交通、自然、历史、旅游资源环境融入城市人文环境;在此基础上注意与内部空间主题策划方面内涵与形式的丰富,营造以历史情景的再现、地域文脉的延续、异域特征的展示、生态意境的回归等营造高品质的内部空间环境,加强大众消费空间的参与性和场所精神的构建。
2.4 会展文化产业要素的创新
2.4.1 产业要素的文化本源回归
目前,会展文化产业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文化含量相对没有提升。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文化本源回归找突破口,让文化产业牢牢植根于文化传承。如何挖掘优秀的文化资源,来满足企业文化素材的缺乏,笔者认为需要启动文化事业单位沉睡多年的文化资源,这就需要公共文化事业机构与会展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体制和机制,使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会展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分门别类主题化形成“特色文化素材库”,实现有效新资源,企事业单位双方的共赢。如最近众所周知的“北京故宫的IP计划”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公司共同合作,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平台探索传统文化IP的转化实践,将北京故宫博物院IP形象、相关传统文化故事作为原型进行再创意,把故宫优秀的文化资源用富有创意的方式普及传播,产生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带动文化消费。
2.4.2 产业要素的数字化
会展文化产业的要素是基于技术、知识这些具有创新特质的文化资源、文化素材、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产业要素的数字化就是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活”化,即要素数字化转换——历史性、民族性的文化资源、电视传媒资料、文化遗产等资源的数字化修复与转化。在生产创作上,将文化资源活化,提高生产效率,为文化创造和服务寻找文化的“根源”;在文化传播方面,将中华传统文化成果与科技、艺术结合,进行数字化形态呈现,多渠道、多载体传播展示。在文化消费方面,实现数字化文化创造服务,使文化消费更加便捷,即时可得。
2.4.3 产业创意人才队伍的创新
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会展文化企业发展、赢得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我国会展文化创意人才资源建设滞后于产业高速增长,难以满足会展文化提升的内在需求,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将制约着会展经济的发展。这需要大力培养并发展本土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的优势,特别是高校创意、创新、创业资源的发展,注重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技术转化。同时引进培养会展文化产业创意研发服务、创业孵化、产品推广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研发人才和企业人才,促进会展文化创意的新市场、新业态、新技术、商业模式,不断探索会展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的升级路径。
“根据‘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要求,将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会展文化创意做为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文化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会展文化产业发展是经济改革的一个环节,是会展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上可以有效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微观上是会展文化产业自身改革内容的供给侧,最终要体现在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会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满足需求侧的现实需求和变化,其产业改革不但需要政府政策和环境化的外生动力,更需要产业本身的要素创新集聚配置能力,才能担负起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使命,最终建立起会展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创新、和谐、绿色、开放、共享“供需平衡”的理想状态。
[1]广大.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J]. 中国农业会计,2016(2):1.
[2]金巍. 《文化产业供给侧,该聚焦什么?》[N]. 《华夏时报》,2016,1.23.
[3]林卫斌, 苏剑. 供给侧改革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6,(1):16-19.
[4]朱海森. 海外会展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及启示:以德国、香港为例[J]. 人文地理, 2004,19(5):93-96.
[5]魏后凯. 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6]叶德珠,连玉君,黄有光,李东辉. 消费文化、认知偏差与消费行为偏差[J].经济研究,2012(2):80—92.
[7][美]阿瑟·丹托著,欧阳英译.艺术的终结[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编辑 文新梅)
Research on the Path for Supply-side Reform in Exhibition Culture Industry
FAN Jing1,2, WANG Wencong3
(1.Nanj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ransport Technology, Nanjing 211188, China;2.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3.Industrial Design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210013, China)
In new economic mode, it becomes urgent to promote the structure reform on supply-side of exhibition culture industry. However, it has structural imbalances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side for current exhibition culture business, and the exhibition culture industry can’t generate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conomy. It needs to start with industry upgrade and service promotion in supply-side, to achieve actual “New Supply” of exhibition culture indus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Supply-side Reform”, this paper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in current exhibition culture industry and provides related solution.
Supply-side Reform;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of exhibition; innovation; suggestion
2016-12-12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会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设计策略研究”(2016SJB760039);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JZ1618);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基金项目(14JY10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B266)。
范静(1980—),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文化,会展设计。
G265
B
1672-0601(2017)01-0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