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珍珍
利用课后习题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
曹珍珍
人教版(2004)和现行粤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都很注重理解感悟题的设置(理解感悟题是语文作业系统中比较传统的题型,强调在理解文章的整体或局部的内容上进行感悟)。但是,粤教版理解感悟题的设问只是单纯的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而人教版更能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尤其是议论散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后习题,教学生学写议论文。
众所周知,论点、论证和论据是议论文三要素。其中。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因此,鲜明的论点、充分确凿的论据和适当的论证方法是写好一篇议论文必须做到的。除此之外,还得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指议论文主体内容的布局方式)。论证结构一般认为有三种——并列式(横向展开议论的并列式论证结构)、正反对比论证(包括先破后立式)、递进式(纵向展开议论式)。高一学生在初学写议论文时,最易出现的问题是:不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或者文章整体结构比较混乱。高一学生下学期就正式开始学习议论文写作了。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是古代议论散文。必修三正好是高一下学期使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选文来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一般老师教授文言文的方法是翻译课文,串讲重点字词和句式,在讲古代议论散文时会忽视它们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作用。但人教版的议论散文课后习题设置了关于议论文文体特点的一些题目,如果我们能够用好这些题目,对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劝学》课后习题二“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这道题,提到了论证方法。《劝学》一文中最明显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避免枯燥的一种论证方法。课文运用了很多比喻论证,第二段中通过“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阐述君子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第三段和第四段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第四段运用的几组比喻有“积土”“积水”“积德”和“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这是比喻论证,又是正反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也简称为对比论证,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说》课后习题二“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这也是在强化学生对对比论证的印象。第二段用了三组对比论证: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对比,再以“爱其子”与“于其身”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作对比。这三组对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师说》除了运用对比论证,还有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虽然课后习题没有涉及到,但是,我们在讲课后习题二的对比论证的方法时,接着讲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比较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是用真实、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这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本文第三段举了孔子的例子证明从师的重要性。引用论证也是以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引用名人名言说理往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作者在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后,引出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进一步阐述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从而证明“学者必有师”的道理。
《劝学》课后习题一“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回答了第二问,就可以给学生讲解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之一——纵向展开议论的层进式论证结构。《劝学》第二段是讲学习的意义,第三段是讲学习的作用,第四段是讲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一般认为这是并列式结构,但其实是层进式结构,第三段是对第二段“学习能提高自己”的展开论证,第二三段都是在谈“为什么”的问题,第四段是谈“怎么办”。层进式结构的主题论证部分是层层深入的,如果把各部分的顺序颠倒了,就不合逻辑。层进式一种常见的结构,就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来论证。
《师说》课后习题一第二问“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可以接着讲这篇课文的论证结构。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第二段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三段是从正面的角度谈的,举例子阐明从事的必要性和能者为师的道理。这篇课文有三段,是从正面、反面、正面的例子来写的,可以说是正反对比论证的写法。
并列式论证结构,就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人教版必修四“表达交流”部分有介绍。
教授文言文时,老师可以好好利用课后习题,对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的指导,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课本选文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写议论文。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