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玉婷
国际视野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管玉婷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做出分析,又阐述了在国际教育大背景下,其他几个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面的独到之处,希望以此为借鉴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道路,这不仅需要国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还需要职业技术院校本身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从自身做起,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扶持;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国际视野
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职业院校的规模扩大,学生的就业率有所提高,教师的专业性也有所加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比如,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职业技术院校管理体系不完善,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等。出现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职业技术教育的自身发展来看,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投入,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制度保障等方面。在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主要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状况来观照。
教育的发展在我国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近年来,我国教育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学学科建设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虽然收获颇多,但是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下,教育学领域的发展仍然还是不尽人意。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研究和开展好职业教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来说有很大的意义。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无论是在招生规模还是教学改革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职业院校规模扩大。职业技术教育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它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应运而生的,由此建立了职业技术学校。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之产生,这时候开始最早兴办职业技术学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职业技术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投入到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中来。学校规模的扩大来自很多方面的原因,如国家政策的推动、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数量的增多、社会认可度提高,等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特性也使接受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学生深受各大企业欢迎。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加快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一批真正有实力、有市场需求的职业院校将得到充分的发展机遇,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1]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掌握职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熟练掌握职业基础技能,这对于现代化企业大规模生产来说是很重要的,职业院校学生引领了一个全新的工作群体——蓝领,这个群体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职校学生就业率提高。为了把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承担起塑造新型一代技术人才的使命。职教院校大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为学生未来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职业院校的培养方式,和各大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无疑在提高我们职校学生的就业率的同时,也会带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1999年到2012年,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到201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为1 288所,招生人数为356万人,超过了当年的普通本科招生人数;高职在校生人数接近普通本科人数为1 000万人。[2]职教院校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院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都可以说明,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职教学生的就业率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发展前景不言而喻。
3.职校教师专业性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承担着培养新一代职业技术大军的使命,他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们普通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传授专门的操作技能知识,教育任务重大。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队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国家的重大发展纲要中指出,要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多次在人大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中,关于如何突破“中国制造2025”等话题展开了热议。“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提出了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瓶颈。在国家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关注的大背景下,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已有的师资水平状况来看,高等职业院校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30.9%,中等职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的硕士学历教师约占4%~5%;各类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约为20%;“双师型”教师比例则均在30%以上。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学历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也在不断加强,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提高对于教学能力高低有很大影响。教师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水平,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们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
1.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中国教育目前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我国土地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但各地域之间发展很不均衡,城乡差距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流动性大,大学毕业生更愿意留在大城市,优秀的教师层出不穷。而在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贫乏,无法吸引优秀的教师,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较差,无法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拉大了各个职业技术院校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亦是如此,无论是从师资力量上来看,还是从教学设备上看,城市都要比农村先进很多,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干扰,甚至形成了二元分割的教学制度。双重的二元教育制度其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墩之别;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个世界。[3]二元制教育制度是典型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现象的代表,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当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相关的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和分布缺乏长远发展战略。从整体来看,我国的高校一般会分布在该省市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者是省会城市,技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前面已经提到,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地区拥有的教育资源比较完善,国家的相关法律规范也比较支持和倾向于其进一步发展。[4]在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职业技术院校都会配备像3D打印机这样的新颖的教学设备,而在中西部地区,很多学生可能连3D打印这个概念都还不清楚,更别谈如何在头脑中构想。
2.职业技术院校管理体系不完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大缩短,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经让我们难以想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的运行体制也需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何完善教育管理体系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管理体制并不算健全,1988年机构改革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按层次实施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由高等教育部门管理,中等及以下职业教育由职业教育部门管理,地方也基本上采用了这一管理体制。一些行业和地方反映,这种按层次管理的体制不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不利于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5]分层次管理看上去似乎是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给人明了清晰的感觉,实际上,深入去研究就很容易能够看到其中的弊病。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之间一定要存在相互衔接的局面,不能将这两个教育阶段分成两个层级来管理,不仅不利于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未来发展,而且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利于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发展。除此以外,分头管理,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课程重复设置,学生对于中职和高职的教学体制无法形成连贯的学习体系,学校办学效益差,学生学习效果也差。
3.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叛逆的阶段,所以,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方向也应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定。无论是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还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目前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基础知识薄弱。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本身在招生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人们对职业技术院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成绩好的学生一般中考过后都会选择直接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而成绩落后的学生又因为年纪太小不好直接就业,这时候才会选择进入职业技术院校继续学习,他们的基础知识本身就比较薄弱,再加上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体系上的缺陷,忽视或者说是轻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长时间不接触,成绩越来越差,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成绩相差甚远,这也给社会留下了刻板印象。
一直以来,国家颁布的文件中一直在强调增加教育经费的问题,近年来,也确实在实施,但是从中国的实情来看,我国地大物博,人口资源丰富,国家投入的教育资金远远不及实际教育所需的资金,总体来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投入的经费还是不够的。2005年2月28日,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根据当地实际,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与实际教育经费投入缺乏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6]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经济是有直接联系的,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能够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所以,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还需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希望。”只有保障好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才能够促进职业技术教育长远的发展。
国家的制度保障也是职业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在教育立法方面做得并不到位,一个制度的实施缺少法律保障,不具备一定的强制效果,实施起来就很困难,根本起不到上传下达的效果,这也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始终发展不上去的关键。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正处于重要时期,如何提升制度保障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职业技术实践方面的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养和基础知识,这一切都需要国家颁布切实可行的文件,保障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双元制”学习模式。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一直作为典型的范例,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已经被世界上很多国家所借鉴,我国也在积极推行“双元制”。“双元制”中,一元是指学生在职业技术院校进行学习;另一元是学生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学习操作技术。德国的“双元制”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在企业实践操作,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这两样都合格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符合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需求。把学校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其对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共同进步。德国一直是工业强国,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致力于培养高、中级专门人才,与普通教育处于同样的地位,在他们看来,职业技术教育是“强国的秘密武器”。
2.“订单式”人才培养。德国的职业技术院校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招生前即与相关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然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按照企业的具体要求因材施教,为企业定制培养人才。这是一种在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缺失条件下深化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体现“双元”的模式。其以企业需求为利益机制,吸引企业参与高职人才的培养,是“双元制”合同培养形式的主要体现。但订单培养完全按照企业的定制要求,培养目标单一,专一性太强,导致学生胜任订单企业的岗位能力强,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而且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比较纯粹,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遏制学生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是“订单式”培养的主要缺陷所在。“双元制”的培养是面向职业,而不是面向具体企业的具体岗位,其“双元制”培训大纲是按照职业工种设置的,是标准化的教学指导文件,这与订单式的双元培养有本质区别。[7]“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培养基本上局限于定向培养,是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弊大于利,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吸取教训。
1.学籍管理制度。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也算是很有特色,英国的教育系统中,学籍管理制度做得比较好。在英国,学生进入职业培训学习阶段,立即就会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档案非常完整,即使外部评估教师也能非常清楚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8]建立个人学籍档案对学生个人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个人而言,学生通过个人学籍档案可以判断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进行自我学习管理,提升自己学习成绩,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来说,个人档案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录实践活动,记录实践操作的要领,既能够帮助自己,也可以知道他人。对于学校来说,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有助于研究教学课程的设计、教学管理、教学反思,等等。
2.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英国高职的证书体系是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证书主要是国家资格框架内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好处是,证书主要由行业参与主导开发。职业资格的标准是由全国不同行业的专家和企业家共同制定的,职业资格的标准是对不同行为不同岗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要求,与学历文凭证书的要求不同,它与不同的职业对劳动者技术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应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一种资格认定的形式发放给学员是对学生成绩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企业招聘员工的一种资格考核与能力评定。目前为止,我们国家也在尝试这种方法,给经过一定考试合格的学生发放相应的等级证书,在鼓励学生追求更高层次学习的同时,也是在给企业招聘定制一定的条件。
1.提高全民基础教育。日本历来重视教育,当然职业技术教育也不例外,日本的孩子在接受教育方面,似乎要比我们国家的学生更主动,可能是政府推崇的原因,也可能是历来家长思想教育的原因等。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积极推行各种改革想来挽救因战争衰颓的国家,于是大力发展教育改革,为教育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看来,这个方法确实卓有成效,日本的经济正在迅猛发展,这与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不无关系。日本在教育政策上实行较为开放的形式,吸收大量国外先进的教育技术经验。日本在战后为了恢复经济,大力发展技术工业,过分地急于求成造成国民基本的知识素养发展欠缺。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教育界提出:“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是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而应重视在广泛的一般素养中去掌握特殊知识技能,尤其是对作为一个普通人应具备的一般教育素养应做重新评价。”[9]国家整体素质的提升还是需要依靠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日本很快就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基础教育方面做出重大改革,提倡回归一般素养,在一般素养中去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全民基本的知识素养。
2.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日本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改革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经历战败之后,日本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国民素质提高才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日本在教育中一贯提倡尊重个性的原则,给学生宽松的教育环境,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式,改变过去偏重家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专业结构,积极培养社会急需的情报处理技术人才、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外语人才、高水平的社会保健医疗人才,并及时改变教养型的学科设置,增设了信息、医疗技术、秘书及外语等职业型的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允许学校或学科为达成教育的目的,开设必要的授课科目,编制自成体系的教育课程,对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只规定了所须取得的最低学分数。[10]日本积极培养能够与国际交流的外语人才,是想要走国际化道路,拓宽国际市场,帮助本国经济发展,以教育带动经济。
“学校到生涯”(STC)理念是当今美国职业教育的主导思想。其思想内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杜威的“民主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生涯教育”运动和20世纪90年代“学校到工作”(STW)的职业教育改革,最终STC理念形成于21世纪初。美国的STC职业教育理念是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相关的,在研究美国的STC职业教育理念时,我们更应该找到其发展的源头。
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中就包含着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就有所体现出,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学校及社会、教育即生活,等等。在职业教育方面,杜威认为,职业教育的设置应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这样不仅人能够得到一份工作,获得应有的报酬,而且社会也会从中受益。杜威还认为,不能仅仅把职业教育与金钱划等号,完全脱离了文化因素,职业教育需要体现其必要的内在文化修养。正因为职业教育往往和经济发展是有必然联系的,所以职业教育中肯定也是存在着一定弊端的,杜威认为,当时的职业教育是以工业和商业为标准的,往往把职业教育看作为“仅仅属于金钱性质”、具有狭隘的实用性质的“工艺教育”、“商业教育”。[11]杜威在看待职业教育的时候,还是更偏向于文化层面,他不希望世人仅仅将职业教育看作是“商业教育”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更看重的是职业教育给学生、人民大众、以及整个社会所带来的益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当代的职业教育从业者所重视的。
美国的STC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终生职业教育和全民职业教育,STC理念致力于改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强调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是面向所有学生,致力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群体范围。[12]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理念在制定的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了美国当局社会职业的走向,需要充分考虑国家的需要,适时地调整发展战略。在众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是一个民众工作较为跳跃的典型的代表,美国公民在面对工作时的态度跟我们中国人是有一定差别的,这跟民族文化差异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向来怀抱“中庸思想”,认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很重要,当然工作环境也追求国家公职或是在编教师等。而美国人向来富有挑战精神,想要寻求一些带有挑战性的工作,于是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换工作,这种现象有利有弊,它影响了个人工作以及企业发展情况等等,甚至间接地造成了社会动荡现象。所以,美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TC教育理念,关注终生教育和全民教育。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受到了国家以及广大学者的重视,无论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高职院校师资还是今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上都有所体现。国家在财政上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力度,在地方建设各种职业技术院校,从实际行动上来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借鉴上述几个国家的案例,我国应该有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路径。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国现在的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这就对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得要求。在高职院校,提倡聘用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实际上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校企合作,学校和工厂企业共同培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现如今,传统的校企合作,即高职院校学生或者教师到工厂企业接受一些简单的技能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是提出了教师应该同时具备教育教学能力资格和专业技能实践资格这两面的完备。
在这样的背景基础下,高职院校应该吸引更多的“双师型”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优良的工作科研环境、加大科研经费投资等都是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当然,在引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之前,高职院校也应该需要擦亮双眼,建立专门的入职标准,衡量聘用教师是否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而不仅仅只是从学历或是证书等层面来思考。为此,学者贾文胜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入职标准应围绕技能考核、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三个维度来建立认定标准体系[13],坚持全方位考核“双师型”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提升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建设更强大的高职师资队伍。
质量是评定一件物品或是一件事情好坏的一种标准,人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依据的是别人做出的评价,这些评价中就包含着人们对事物质量的看法。在教育领域当中,也存在着“质量”这一说法,于是就衍生成了“教育质量”。关于“教育质量”,人们是这样界定的,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很显然,教育质量评定的标准是根据受教者的水平高低来体现的,虽然这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确实体现办学水平的关键。
高职院校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并没有完全得到民众的认可,广大人民群众并不相信职业技术教育,追本溯源,还是因为教育质量没有达到要求,所以,我国高职院校要想长远的发展好,还是需要从根本上来提升其教育质量的问题。美国曾经提出过一个“拒绝平庸”的命题,就是要求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育的平庸问题。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一个“胜利”,但如果不能向他们提供有质量的教育,那只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认为没有教育质量的受教育机会对人类来说是空洞、无用的,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我国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虽然都属于职业技术院校,但是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之间似乎很少有直接的连接,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很少能够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大都选择直接进入社会工作,这就使中高等职业及技术院校之间出现了割裂。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有长远发展,必须要与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建立必要的联系,鼓励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继续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深造,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要想长远发展,还需要建设好师资队伍,加强教育投资,争取做到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管理好职教发展体系。在借鉴别国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道路。
[1]潘晨光,李萌,娄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挑战——基于全国32所职业院校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07(2):52-60+96.
[2]黎士军.我国高职院校就业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佚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之痛[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6(3):17-21.
[4]张瑜.关于当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141.
[5]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之SWOT分析[J].职教论坛,2004(28):4-13.
[6]孙树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2):294-295.
[7]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quot;双元制quot;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8-19,39.
[8]王湘蓉.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特点及启示[J].现代企业,2014(1):58-59.
[9]张越.日本职业高中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3(3):37-39,43.
[10]陈伟伟.当代日本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变革[J].成人教育,2003(10):46-48.
[11]杨光富.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3):28-32.
[12]付雪凌.STC:21世纪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3]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92-95.
管玉婷,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7)25-0005-06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