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颖 李 洁 张笑然 张 妍[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网络时代常州留青竹刻的保护与传承
⊙周君颖 李 洁 张笑然 张 妍[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常州留青竹刻,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它的发展出现从业人员较少、受众面狭小、社会知名度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社会宣传力度不足、人们艺术欣赏需求多元化,以及受自身艺术限制等。促使其得到保护与传承的举措有政府加大扶持措施、扩大社会宣传力度等。网络时代 常州 留青竹刻 保护 传承常州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之一,2008年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一定的实用价值。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艺术欣赏日趋多元化,留青竹刻的社会影响力渐趋弱化。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优势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工艺是需要人们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中国竹刻起源于唐朝,留青是当时竹刻工艺的一种形式。明中叶以后,留青竹刻逐渐繁荣,名家辈出,其中,以“三朱”和“李、濮”最负盛名。“三朱”,即嘉定朱松邻、朱小松和朱三松祖孙三人。“李、濮”,即金陵人士李文甫和濮仲谦,他们分别被尊称为嘉定、金陵两大竹刻流派的代表人物。明末,常州人氏张希黄在前人竹刻技法的基础上开创留青阳文刻法,以竹青作花,去皮作底,将山水题材应用于留青竹刻中,工细精致,曲尽画理,推动了留青竹刻技艺与审美的发展。
民国以后,常州成为全国留青竹刻的中心。至现代,竹刻鉴赏家王世襄在其专著《竹刻》中列举了当世留青竹刻五杰,其中常州占了四位,分别是白士风、徐素白、徐秉方、范遥青。伴随时代发展,留青竹刻师们继承传统,不断将新题材引入创作,为留青竹刻技艺注入了更多更新的活力。
留青竹刻,顾名思义是在竹子表皮即青筠上做画的一门竹刻工艺。具体做法是将所要表现的图案用浓淡不同的墨色画于竹片之上,然后将除图案以外的青筠铲去,留下竹肌。它以竹为纸,以刀代笔,呈现出雕刻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的工美趣味,这种独特的雕刻艺术与其严格的选材和精致细密的刀法密不可分。
1.选材用料精当 留青竹刻以刀代笔,以竹肌为画卷,竹子之于留青,正如画纸之于丹青。因此竹料的选择要求十分严苛。留青竹刻原料为三至四年生毛竹,冬季为最佳采竹季节。此时由于气温低,竹子所含水分和糖分较少,不易引起虫蛀,且竹质较为紧密。留青竹刻之竹,应当挺直且粗壮、节距较长,竹面平整,洁净完好,无伤痕、斑点和虫眼,无色泽差异。
竹材采集回来存放之后,由竹刻家根据构思创意截成臂搁、笔筒等坯料,将坯料置于水或溶液中加热蒸煮(目的是去除油脂和虫卵)。竹材经过蒸煮后立即洗去或擦净表面油污,而后进行曝晒脱水。曝晒一月后,方可收入干燥、通风之处,置于橱架备用。放置两到三年后,竹刻家对坯料再一次甄选,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2.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留青竹刻文化价值蕴含于不同的题材之中,竹刻家钟情于这小小的一方竹刻天地,将自我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趣味通过雕刻一一展现:花卉草木,展示情趣;鱼虫鸟兽,寄托情志;山水楼阁,寄寓情怀;人物造型,传递风采。竹,本就是高洁坚强的象征,制作留青竹刻所用的毛竹坚劲挺直,表面没有任何虫蛀或外力产生的痕迹,这正符合文人和竹刻家洁身自好的道德追求。制作完成的留青竹刻反复把玩,并经岁月沉淀,逐渐呈现出温柔敦厚的色泽——竹肌如熟樱桃般红润细腻,其淡黄色的图案与竹肌仿佛融为一体,光滑如脂,温润如玉。留青竹刻以其特殊的韵味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及欣赏者,显示了它独特的文化品味。
留青竹刻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将竹刻技艺与绘画的笔墨趣味完美结合:一方面,由于雕刻的特殊性,画稿中较为平面的事物在竹刻中表现得立体生动,层次分明,如人物、花鸟等题材。留青竹刻以精致细腻的刀法捕捉人物微妙的神态,分毫毕现,栩栩如生。另一方面,留青竹刻突破了传统绘画中“写意”和“工笔”的限制,将写意之“虚”与工笔之“实”融合一体,产生虚实结合的视觉效果。加之竹子本身因时间流逝而越发润泽的材质特点,使留青竹刻更添韵味。
留青竹刻另一审美特点是崇尚自然。千百年来,无论技艺与题材如何变化演进,人们依然坚持在创作竹刻的同时保持竹子本身的自然色泽与质感,很少加以人工的喷涂与装饰,即使随着时光的流逝,竹肌表面出现细腻温润的“包浆”,也是时间与自然所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代表了竹刻家的审美追求。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商品化时代,物质利益的诱惑、多元文化的影响,加之自身作为工美艺术因素的限制,导致留青竹刻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业人员少。留青竹刻传统制作技艺是工匠们日积月累、集体劳作的成果,是师徒相传、言传身教保留下来的,因而技术传承形式比较单一,真正能学习和掌握留青竹刻技艺的人较少。而留青竹刻对学习者的要求较高,需要学习者对留青竹刻有浓厚的兴趣,能够沉下心钻研技艺,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据笔者了解,目前常州地区从事留青竹刻的专业工作者有四十多人,加之业余爱好雕刻者,不过二百余人。
第二,从产品本身看,它的受众面小。留青竹刻的作品主要形式为笔筒、臂搁、扇骨等,它比较符合文化人的喜好以及人们收藏的需要。作为艺术品,它对欣赏者有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要求,因此普通大众对它常常是“敬而远之”。
第三,社会知名度不高。留青竹刻虽是常州“三宝”之一,由于产品本身的偏重艺术性,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不紧密,实用价值有限,导致人们对留青竹刻的关注度和知晓度不高,其社会知名度不尽如人意。
第四,市场前景不广阔。常州留青竹刻的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它是常州地方文化与艺术家情怀的象征。现实中人们在了解购买留青竹刻时,较多视其为常州特产,而大部分购买者都是去竹刻家的工作室购买。竹刻家们也大多是坐等顾客前来,除了参加一些比赛活动,他们很少销售和展示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留青竹刻的市场前景。
探究常州留青竹刻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1.地方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常州市政府对于留青竹刻已经采取了一些保护性措施,诸如为部分竹刻家提供一定的工作条件和经费补贴等,但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工美特产的要求相比较,还尚有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在工作条件支持方面,政府为部分竹刻家安排了工作室,他们只需付少量租金。但由于数量有限,只能顾及少数从事留青竹刻的著名竹刻艺术家,而更多的名气不大的竹刻工作者因于缺乏专门的工作场地,只能蛰居在家自行创作。同时,欠缺工作助手的配置。助手可以协助竹刻家处理一些杂务,他们既是竹刻家的助手,又可以以经纪人的身份从事部分工作。例如,代表竹刻家与外界沟通,安排其作品参展等活动,从而使竹刻家们专心于留青竹刻的创作。然而目前挑选助手和偿付劳务津贴比较多的都要靠竹刻家自己解决,因而他们大多都没有助手,很多工作是家属或朋友承担。
第二,经费补贴方面,政府对竹刻家个人实行了一定的补贴。据了解,国家级留青竹刻传承人的补贴是10000元/年,省级传承人为5000元/年,市级传承人补贴较少,一般的从业者基本没有补贴。因此许多竹刻工作者基本是自己谋生。如此,也影响了部分人员从事留青竹刻的积极性。
第三,在活动组织方面,常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和竹刻家联手举办过一些活动,如成立竹刻培训班,面向社区招收学员,常州文化馆也举办过常州留青竹刻精品展,使大众对于留青竹刻有了进一步了解,但社会反响尚不够大。同时,没有建立相关的留青竹刻研究机构和展览馆,以及建立健全传承人登录制度,一些后起之秀,由于没有建立传承人登录制度及社会公示,因而鲜为人知。
2.社会宣传力度不足 常州留青竹刻的知名度低于同为“常州三宝”的乱针绣和梳篦,甚至许多本地人也知之甚少。常州地方电视、广播电台鲜有对留青竹刻的专题介绍和宣传。作为著名旅游城市,人员流量较大、较密集场所基本没有关于留青竹刻的宣传画和产品介绍。学校众多,但留青竹刻少有进入学校宣传。此外,留青竹刻也很少进入社区,走入普通市民的生活。
3.艺术形态丰富及大众审美多元化 随着社会发展,现如今人们可欣赏的艺术形态愈来愈丰富,对艺术的追求和倾慕也愈加多元化。人们徜徉在丰富多样的艺术宝库中,领略不同艺术的美,因而,也就不可能专注于个别工艺门类。
1.自身“小品”性质,难有大的发展 留青竹刻,就其用途与价值而言,其本为文人和艺术家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是“小众文化”,其社会影响力与审美价值有限。作为一种非生活必需品,留青竹刻与一般百姓的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加之它工艺复杂,尤其是精品,费时费力,不可能批量生产。这些都降低了留青竹刻在现代人生活圈里的关注度,影响了它大的发展前景。
2.艺术形式局限 留青竹刻,自诞生以来就属于文人墨客的书房文玩,经过长时间使用与把玩,其色彩便会如琥珀,如樱桃,温润典雅,令人爱不释手。因此留青竹刻的形式一直以来都以台屏、臂搁、扇骨为主。但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臂搁、台屏等作为案台文具已经逐渐萎缩。目前大多数留青竹刻臂搁都被当作艺术品束之高阁或置馆陈列,艺术与审美价值未充分显示。
3.从业难,出师难 目前留青竹刻的传承仍是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招收学徒的人数与范围非常有限。且由于工艺本身对于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有一定的难度,要想习得留青竹刻的技艺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至少需要十余年潜心钻研,而这又与现代人的急功近利格格不入。很多学徒只是一时兴起,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导致传授成效有限。
4.竹刻家为艺术而艺术的心理 能在留青竹刻界享有盛名的竹刻家多具有文人的清高与自负,他们从事竹刻多是非功利性的,他们不愿自己的创作环境或者作品受到世俗打扰与妄议,不想让留青竹刻沦为获取利益的工具。于是他们始终坚守着竹刻艺术创作的一方净土,秉持着为艺术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品构思与创作力求体现竹刻家的人生志趣与审美趣味,表现其艺术个性与追求。而许多高雅之情趣与审美境界又非常人所能领悟与接收。
为使常州留青竹刻得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在现实状况下,我们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强化留青竹刻的保护力度,促使其良性发展。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建立留青竹刻研究机构和展览馆,吸引创作兼研究型人才,以促进留青竹刻保护与传承研究的规范化与规模化,扩大其社会影响,并定性机构,固定人员编制,促使其良性建设和有序发展。
(2)加大对留青竹刻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资金投入,扩大经济资助的从业者范围,提高补贴额度,使之能够无生活之忧,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留青竹刻的创作。
(3)为竹刻家提供更多平台,扩充其工作室数量,让更多的竹刻家有专门的工作场所,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4)建立健全传承人登录制度,将传承人名单向社会公布,对已纳入名单的传承人给予切实帮助,真正做到对常州留青竹刻的重视和对传承人、从业者的扶持。
第二,强化宣传力度,促使留青竹刻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论坛加以宣传。可在电视台相关频道开播留青竹刻宣传片、名家访谈等节目。车载广播电台可增加介绍宣传留青竹刻节目。网站论坛如“中吴网”“化龙巷”等均拥有众多本地用户,可通过图文并茂的竹刻宣传辅以视频获得百姓关注,也可举行相关活动吸引市民参与。
(2)通过本地发达的交通系统进行宣传。留青竹刻属于常州本土文化的重要内容,若能通过媒体宣传将其展现在人们面前,必能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扩大其影响。常州公交系统发达,除普通公交外,尚有城市快速公交BRT,每辆公交车都装有移动电视,在其中加入常州本土文化内容宣传,既可帮助人们认识常州文化的内涵,增强市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又可向大众宣传常州文化,宣传常州“三宝”,展示常州魅力。2019年,常州地铁1、2号线将全线通车,届时亦可将常州留青竹刻文化投放于地铁站平面广告及地铁移动电视,吸引更多人关注。
(3)融入学校教育。根据常州市教育局官网公布,常州市目前有228所小学,91所普通中学,15所高校。将留青竹刻引入各层级学校学习范围,通过竹刻家介绍、现场雕刻展示、学生体验、开设专门的课外实践课、选修课等,既能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又使他们对留青竹刻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将留青竹刻带入高校,通过竹刻家开办讲座、开设相关课程等形式,吸引高校学生对留青竹刻的兴趣,扩大留青竹刻的影响。
(4)通过社区宣传。根据常州市统计局公布,至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70.14万人。随着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将进一步提高。基于这样的现实,若将留青竹刻带进社区,通过竹刻展览、竹刻家现场讲解并示范雕刻、公众体验等方式,既能够丰富社区活动,又能获得社区百姓对留青竹刻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及时与高效性以宣传留青竹刻。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笔者认为若能将网络能量融入常州留青竹刻的宣传,必能为其发展带来新活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建立网站。目前还没有完全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主题的相关网站。常州留青竹刻就其个体存在于常州文化、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框架结构中。2006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文化部主管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正式开通,它全面地展现了我国丰富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常州留青竹刻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位列其中。在地方,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成于2010年,系统介绍了120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也位列其中,展厅陈列有常州著名留青竹刻名家的作品。同时,建立竹刻家网站,展示其竹刻作品,增强与社会的沟通联系。他们还可与留青竹刻爱好者进行线上互动。除此之外,还应联合海内外热爱留青竹刻的人士共同打造留青竹刻专属网站,向海内外全面介绍留青竹刻,扩大其影响。
(2)微博、微信。微博、微信具有共享性和高效性,以及极强的互动性等特点,传播速度快,受众相对广泛。利用它的传播特点及优势对留青竹刻进行传播与宣传,应当成为一种发展形式。
①微博运用。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官方组织或机构基本没有开设自己的官方微博,各个非遗项目也很少有注册自己的官方微博。笔者认为为了使常州留青竹刻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开设常州留青竹刻的官方微博账号很有必要,它不仅能起到有针对性地传播留青竹刻的作用,微博所发布的内容也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保存下来,这对常州留青竹刻的传承和保护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②微信的运用。微信在2011年进入人们视野,并显示出重要价值。微信推出的微信公众号甚至成为现代人阅读的主要平台之一。可以此为切入点,建立相关常州留青竹刻微信公众号,通过资质审核,使其获得一定权威性,经由常州地方公众号平台或省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号对其进行推广,吸引网络用户关注,扩大影响。
(3)现代众筹。现代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以“团购+预购”的形式,发布筹款项目,并向个体投资人募集资金的新型融资方式。它门槛低、启动快、资智同筹、交互性强。
常州留青竹刻的保护工作尚包括培养新一代竹刻艺术家的内容。留青竹刻因其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作品少,使得初学者难以找到入门的方法。当下较好的方法之一是出版专业竹刻教材,并将留青竹刻的手艺刀法用录像的形式保存、传播。利用众筹平台则可以有效地吸引各方资金以及专业艺术家的力量,令其投入到留青竹刻的保护传承工作中。当然,网络平台的宣传亦应成为众筹项目关注的重点,与文化创意公司合作,在众筹平台上推出留青竹刻概念产品,突破这一工艺的传统载体,扩大知名度,在网络平台发掘潜在力量,包括投资商、收藏者,以及未来的工艺传承人。
(4)电子商务。对于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产业化是其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一条生存之路。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为常州留青竹刻的发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渠道。
电子商务是在网络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留青竹刻利用它,可以扩大交易范围,这无形之中也扩大了留青竹刻的知名度。电子商务还减少了竹刻作品的销售成本。由于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活动,直接在网络上进行产品宣传,足不出户,可节省各种费用,同时也节省了竹刻家的时间和精力。留青竹刻的交易过程比较透明,也增加了产品交易的安全可靠性。
(5)其他途径。除了上述途径外,还有网络课堂、“线上活动线下参与”等的方式,网络课堂这一途径尤其适用在校大学生,将常州留青竹刻融入网络公开课、公选课,吸引大学生关注。就笔者目前所了解,留青竹刻家们也希望在校大学生能成为传承竹刻的新鲜血液。“线上活动,线下参与”方式是指留青竹刻家在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发起线下竹刻体验活动,面向社会吸引对竹刻感兴趣者,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留青竹刻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更多的爱好者,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使常州留青竹刻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1]乔锦洪.留青竹刻浅谈[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5(3).
[2]刘梦娇.常州留青竹刻传统技艺的嬗变与发展[J].现代装饰理论,2015(8).
[3]韦中权.留青竹刻探论[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0).
[4]张孟.浅谈留青竹刻由来与选材[J].美术教育研究,2015(3).
[5]徐秉方.刀笔意趣妙写青筠——浅谈留青竹刻[J].收藏,2015(1).
[6]卞证,王安霞.留青竹刻的艺术形式分析[J].艺海,2013(1).
[7]黄明彦.常州留青竹刻精品集[Z].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1).
[8]游曼.简析利用微博平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
2016年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省级一般项目立项项目:网络时代常州留青竹刻的保护与传承(项目编号:201611463042Y)
作 者
:周君颖、李洁、张笑然、张妍,江苏理工学院2014级秘书学本科生;课题指导教师:李秋新,江苏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戏曲、小说。编 辑:
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