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生
(巴音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土尔扈特蒙古长调民歌
陈海生
(巴音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巴音布鲁克草原蒙古民歌常有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的形式,特有音调与宽广音域,优美流畅曲调,较大旋律起伏,节奏自由而悠长。多集中表现思想、思亲、赞马、情歌褚多方面,一首民歌中反映的内容,大多集中在一个侧面、很少有长篇巨制,千百年来人们用长调在草原的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胸怀,祈祝未来,古老而又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经过蒙古族民歌手一代又一代传唱。
土尔扈特;蒙古;长调民歌;民歌形式
长调是蒙古民族民歌的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区,蒙古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用自己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他们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蒙古族长调民歌艺术,是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独特形式,特有的语言和民族的历史,演绎着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从静静流淌着的裕勒都斯河畔到辽阔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草原,从巍巍的天山山脉到耸立的阿尔金山之处无不飘荡着动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在委婉的旋律,宽厚唱腔,高亢的音域不知道征服了多少人,也不知道陶醉了多少人。
蒙古人有三件宝,那就是: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蒙长调民歌优美华丽,高度发达。蒙古族长调如天籁之音,蒙古族长调音乐,是辽阔草原民歌的海洋,蒙古包里处处有蒙古族同胞的长调民歌,口耳传送着上辈人给他们的歌,永远飘动着不绝如的情怀。巴音布鲁克草原长调古朴苍劲,多华彩。
230多年前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和硕特的后代。巴音布鲁克草原旧称裕勒都斯草原、珠勒都斯草原、尤鲁都斯草原,主要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的巴音布鲁克区境内,亦称巴音布鲁克草原,在裕勒都斯河流域。巴音布鲁克每到农历六月初四至初六,巴音布鲁克草原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观赏赛马、摔跤、赛羊、赛牦牛、民族服饰和民族长调歌舞等传统表演。这期间,特别是歌手们高举起金杯银杯向尊贵的客人唱起敬酒歌、长调民歌,歌声嘹亮、热情奔放,歌声中您一定会开怀畅饮、乐不知醉,巴音郭楞蒙古的蒙古长调民歌三天三夜也唱不完。深情动人的蒙古长调民歌,他们用高亢、悠扬的长调歌声在倾诉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蒙古农牧民的幸福生活。
长调是蒙古族在长期游牧辛劳当中,创造的几种民歌的总称,也是蒙古族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蒙古长调已在人们的心中深深地扎根绽放,那优美旋律和舒缓的的格调,构成了深厚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精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音乐艺术最高成就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千里草原是蒙古民族音乐的海洋,从蒙古包里到每一位蒙古族同胞口耳之间,永远飘动着的上辈人传给他们的歌,淡如烟海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其品味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这是一个无法估量的音乐宝库。最具有鲜明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游牧文化和地域独特文化特征的演唱形式,
它是草原蒙古族民族对历史文化人特有的语言,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它体现了蒙古民族集中游牧文化的特色,并和蒙古族语言文学等息息相关。蒙古长调演唱技巧、代表蒙古族歌唱艺术最高境界,成就了蒙古族歌唱家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口承心授,使蒙古长调音乐艺术成为具有成熟的表现形式,长调民歌悠扬的旋律繁复的波折音和内在节律,那宛如行云流水颤音,蒙古人语叫做诺古拉,诺古拉对蒙古族长调的形成和独特的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蒙古长调民歌是草原文化的代表,蒙古族民族音乐的结晶,在广大游牧民和优秀的民间歌手,在蒙古长调民歌中倾注了多少创造力,蒙古长调艺术中对于文化意境认识我们永远也不能穷尽。它拥有永恒的魅力价值。
蒙古族长调民歌主要流传于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巴彦禅尔盟,额尔乌斯市,乌兰察布盟,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也有分布。不同地域的民歌歌手也都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演唱风格,蒙古族的民歌既有风格上统一性。也有地域的多样性,在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到珠勒都斯草原,就有许许多多的民歌歌手,他们也有珠勒都斯草原风格的长调民歌如:
(一)《土尔扈特家乡》
土尔扈特于新疆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自成独立游牧部落,但仍不断与厄鲁特各部联系,并多次遣使向清朝政府进表贡。由于草原自然环境,更由于历史的原因,长调在这里获得了尊贵的地位,不论官府和庆典,还是憎俗的祭祀,还是人们平时的礼仪活动上,基本上都有长调歌曲,它们风古朴,庄严言淳厚。不少歌词都是出自文人之手,讲究修辞,文学性很高,高于哲理性。
(二)《金色圣山》
它是一首赞聚着阿拉坦其其格一家三代女人间的欢笑的《金色圣山》歌间唱到,金色圣山的山梁上夜莺在声声歌唱,白发的父亲可安在,儿要转程去拜望,骑上漂亮的 ,翻过那耸立的高山,年迈的母亲可安康,儿要早日去拜望。1993 年,国际蒙古长调歌曲大赛在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举行。阿拉坦其其格获得了这次大赛的金奖。她唱的长调歌曲《金色圣山》在广播里传遍了蒙古国,一位84岁的老人听到了,即刻认定歌者是自己的家人。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老人通过这首长调准确无误地找到了自己的女儿的女儿,这位歌者是阿拉坦其其格,她自幼没有见过的母亲,但是《金色圣山》使她们相认了。
(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根据阿拉善长调民歌地域分布和部落特征分为阿拉善和硕特民歌、额济纳土尔扈特民歌、阿拉善喀尔喀民歌三大类型。阿拉善民歌中以长调民歌居多。和硕特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是阿拉善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民歌之一,展现了和硕特蒙古族热爱家园、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情,被称为“阿拉善八大民歌之首”。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草原游牧文化,有草原就有蒙古民歌,有蒙古民族就有蒙古长调,有牧人就有蒙古文化,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之歌,蒙古族长调民歌孕育了庄严崇高宴歌。
J60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