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岳喜宁
明清雅乐舞谱馆藏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
文 / 岳喜宁
明清时期的雅乐舞谱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之一,也是至今我国历史上保存得最完整的舞谱。一行一列令人惊艳赞叹,有效地传承了明清时期的文化概念与政治思想。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雅乐舞谱需要当今社会的珍视与馆藏,同时,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多年来的历史经典,有极其深厚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明清雅乐舞谱的文化特色,希望能对其馆藏策略做出相应贡献。
文化特点;明清雅乐舞谱;馆藏策略
明清雅乐舞谱具有当时鲜明的文化特点。舞谱中的体态、肢体、舞姿、乐曲等与诗词雅乐相结合,姿态优美而规范,举止间都表现出明清时代的特色。舞谱不仅是音乐和肢体的配合,而且其内涵也包括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比如,明清时代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理念等,都跃然纸上。由于当时经济发达,明清雅乐舞谱得到了完好的保存和收藏,同时也希望在现代能得到很好的馆藏。因此,政府方面、社会各界、国际之间都应当加强对明清雅乐舞谱的重视,本文也将加大力度、深入探讨其馆藏策略。
首先,它具有对仗性。明清雅乐舞谱的舞蹈队列以六列、八列居多,即是八行八列,一共六十四人。通过历史研究发现,雅乐舞队列基本上分成双数,少有单数形式,如雅乐舞谱上也多见四列、六列、而不是五列、九列。这是因为明清雅乐舞蹈需要双人对称形式展开,需要左右分别有一个人,在视角上达到平衡。而且左右双方的俩人需要姿态一致、体态相同、给人感官上要形成一致的特色,两者的动作和肢体要协调配合,采用对称起舞的模式展开。
其次,它具有完整性。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舞谱曾有许多,但是都在历史的翻腾中逐渐流失消亡,唯有明清雅乐舞谱完整流传至今。也许正是因为经历了前朝之鉴,明清时期对于雅乐舞谱的保存趋于完整,对一些内涵文化方面的记录也愈加深厚,因此雅乐舞谱的完整性特征逐渐显露。虽然在唐朝、宋朝也皆有各自的文化以及舞谱,但是只能找到寥寥数语,实为可惜。而明清时代雅乐舞谱也许是因为朝代与近代相近,易于保存,因此能够完整传承[1]。
再次,它具有正规性。明清雅乐舞谱在结构上和内容形式上都极其正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字正腔圆。乐曲中的哪一个字符对上哪一个舞蹈动作都有相应规范。朱载堉的雅乐舞谱是保存最早的舞谱,其内容以及文化底蕴都极其正式,不论是动作姿态还是神情描绘都符合乐曲的节奏,也一一清晰地展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第四,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一方面,它包含政治意义。明清时期,许多人开坛求雨、降雪、迎神等祭祀环节中都明确记载了雅乐舞的流程。雅乐舞是一种庄严肃穆的舞蹈,其舞蹈姿势体态正规,因此,许多人认为雅乐舞能代表对神明的尊敬。周礼中有相关雅乐舞的记载,孟子和孔子对雅乐舞极为推崇。此外,朱载堉在创作雅乐舞的时候,亲自去民间了解了各种民族舞蹈形式,并且将这些舞蹈体态动作都记录下来了。因此,明清雅乐舞谱也是统治者举办宴会、建立外邦中最重要的政治手段。另一方面,它具有教化作用。雅乐舞作为一种正规而严肃的舞蹈,它的动作和姿势太过正统简单,因此,在举办宴会庆典时都不受人们欢迎。而雅乐舞却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推崇,孔子注重礼乐并重,因此认为乐也同样具有教化作用。由于雅乐舞谱的规范动作能给人带来一种静心、不骄不躁、和气等,所以,雅乐舞谱的教化作用特别深刻,使人们能感受到孔孟之道。
据了解,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颁布过任何关于明清雅乐舞谱馆藏的政策。因此目前明清雅乐舞谱还缺少相应的法律政策进行保护。在展览或者对外开放馆藏的时候,有许多人对明清雅乐舞谱极其不重视,甚至出现随意损坏,随意碰触的现象。这一现象都是因为人们缺少对明清雅乐舞谱的认识,甚至许多人在此之前对明清雅乐舞谱闻所未闻,周围也没有人给予科普,因此导致了群众对雅乐舞谱的馆藏感到不甚在意的看法。政府对明清雅乐舞谱的不重视,群众对明清雅乐舞谱的不了解,都导致今天明清雅乐舞谱备受冷落、收藏不完整的现象。
众所周知,明清雅乐舞谱是我国自古以来收藏最完整的舞谱,相比其他舞谱,明清雅乐舞谱保存到了至今,正是因为有了几代人民的爱护,才使得明清雅乐舞谱如此珍稀。但是据几家博物馆的调查了解得知,大部分国家级博物馆却缺失或是没有完整的明清雅乐舞谱,这一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许多博物馆只收藏了部分明清雅乐舞谱的曲谱或舞谱,或者是章节有所残缺,保存并不完整。最高级别的国家级博物馆内,也有几章残缺不全,这对明清雅乐舞谱的传承和馆藏极其不利。
国外有些博物馆对档案舞谱等收藏管理十分有效,然而我国却对馆藏方面的管理相应落后。举个例子,明清雅乐舞谱是从古时候起就十分值得珍藏的舞谱。但是在很多博物馆内却发现很多工作人员对明清雅乐舞谱漠不关心,甚至是忽视,并不重视明清雅乐舞谱,平时也疏于打理,致使许多舞谱上落了灰尘,玻璃罩上许久没有擦洗的现象。还有的博物馆将明清雅乐舞谱置于仓库后面,丝毫不重视。雅乐舞谱是我国的文化经典,需要得到珍视和有效管理,但是有些工作人员疏于管理,手段落后,从而导致明清雅乐舞谱档案的失传。
明清雅乐舞谱的传统性和完整性值得今天的我们去珍惜,然而一成不变的馆藏方式却也是对明清雅乐舞谱的不重视。现代社会科技如此发达,而对于明清雅乐舞谱的馆藏和管制手段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依旧是简单的手纸抄录、玻璃罩台等等传统保护方案。其实在经济发达的现代,对于明清雅乐舞谱的馆藏也应当运用适当科技手段,而不是一如既往。
当今社会需要秉持着以舞谱为先、馆藏为主、合理开发、传承发展的角度将明清雅乐舞谱进行有利馆藏。首要条件是政府方面需要发布有关政策,并且以明清雅乐舞谱的利益为前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管制。有关部门和政府应当联合发布条例,将雅乐舞谱档案安放到安全的图书馆进行合理馆藏,以明清雅乐舞谱的角度管阀,并且要求政府和相应部门应该负责大部分的资金以及物资援助,由政府出面将其进行整理维护,集中国家各地的力量进行馆藏,保证明清雅乐舞谱的安全。而馆藏方面可以派遣多些工作人员进行轮班制管辖,不得出任何纰漏。除却政府方面的有效领导,还需要群众的鼎力支持,因为雅乐舞谱的馆藏是一件重大事件,只有在广大百姓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实现馆藏策略。因此,在当前社会的情况下,需要政府部门和群众百姓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完善。
明清雅乐舞谱的馆藏首先需要将明清雅乐舞谱档案进行有效维护,一来可以将其进行妥善保管,二来可以实现馆藏的安全保障。有些参与过早期祭祀雅乐舞的老人尚在人间,可以采取走访记录形式,一一去拜访这些老人,将他们的回忆进行整理和录制,这些都将成为明清雅乐舞谱的珍贵馆藏。关于雅乐舞谱的档案馆藏也不仅只局限于文字形式,还可以将其运用在人的身上。想要实现有效馆藏,还可以将这种舞蹈以真人形式表现出来,比起文字档案来说,音频真人档案也更具有意义。这个时候,人只是雅乐舞的媒介或是载体,可以通过照相机、录像、录音将其保存,之后送到明清雅乐舞谱馆藏中。寻找这些祭祀过的老兵、加大强度完善雅乐舞谱、通过拜访形式获得雅乐舞谱的完整。[3]
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记录。这种记录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记录,更是对文化生存环境的保护,它强调的是某一类型文化的独特性。对于舞谱的保护并不应该只是将古籍束之高阁,或是在博物馆进行展出,相反,舞谱保存的最好方式是寄托在“活人”身上。虽然舞蹈所依托的载体——舞谱——是物质形式的,但音乐、舞蹈等文化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却是非物质的,并且这种形式通常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较文字和图画本身更具有震撼力。在走访、记录、保护时应注意那些文化艺术的代表性传人,不仅要通过现代的录像手段记录他们流传下来的舞蹈,而且要学会他们对于舞谱的解读和书写方法,把舞谱抢救在活人身上,将这些尚且“有迹可寻”的舞蹈和古老的记录文化的方式代代相传。
早在古代,中国与韩国、日本、西洋欧美国家都保持过友好的建交关系,中国的雅乐舞在传去日本、韩国的时候也受到了他们的欢迎和妥善保管。日韩欧美等国家比我国要提早一个世纪进行馆藏整理研究,现在已经颇具成效。如果中国与别国再度进行友好建交,并且互相交流关于明清雅乐舞的馆藏政策,可以促使双方国家馆藏政策都更进一步。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雅乐舞馆藏政策,另一方面国外也能借鉴我们的方案。长久以后,不仅双方展开了友好交流,各国的馆藏制度也因此完善不少,而且还能将我国明清雅乐舞推向世界,获取国际力量的支持,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因此,与国外进行的协商能够有效构建明清雅乐舞谱的馆藏,不仅从国内政府的角度出发,而且在整个国际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认可,大大有利于雅乐舞的传承发展。
明清雅乐舞谱的完好传承和馆藏,意味着将古老的传统进行收藏,但并不意味着止步不前。在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应该从崭新的角度去看待艺术,并且将其中的糟粕加以祛除,把里面不必要的老套风俗进行改正和删减。无论是什么事物,都是在创新之中不断成长。因此对于明清雅乐舞谱的馆藏除了妥善保管外,也要适当地进行创新,从原有的经典上进行点缀。复兴与传承不只是将古籍进行整理,资料加以修订,图纸从新制定,还要利用现代技术以最方便直接的手段将明清雅乐舞谱进行馆藏。例如,明清雅乐舞谱的创作者已经失去多年,可以利用现代社会对创作者的心境和艺术方面加以探讨和分析,合理利用当代科技有效馆藏,才是明清雅乐舞谱的正确发展方向[4]。
综上所述,明清雅乐舞谱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其中包含的政治思想和孔孟之道也极其深远。虽然在传承中也遇到过一些困境,不过可以利用这些困境,反之加深关于明清雅乐舞谱的馆藏政策,有效开展一系列措施,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随着明清雅乐舞谱的馆藏而传承至世界。
[1]赵淑清.从龙神到贤人:明清时期地方水神信仰对象的演变——基于碑刻资料中崞县五峰山圣母信仰的考究[J].山西档案,2015,(6):124-128.
[2]张敏之.明清时期洪洞民间信仰——以碑刻和地方志所载庙宇为例[J].山西档案,2015,(6):129-131.
[3]陈文革.北曲·弦索·弦索调·弦索腔辨讹——由《明代弦索调的变异及其对剧唱的影响》引发的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2,(2):43-49.
[4]何晓兵.论音乐类平面媒体的发展及其对音乐生态的影响——近现代媒体环境中的音乐生态研究(之一)[J].中国音乐,2011,(1):192-211.
G270;J721
A
1005-9652(2017)01-0110-03
(责任编辑:魏登云)
岳喜宁(1980-),男,河南商丘人,中原工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