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的音色研究对于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的经验与意义*

2017-01-28 15:25:19廖星麟
黄河之声 2017年3期
关键词:润腔颤音音色

廖星麟

(湘南学院音乐学院,湖南 郴州 423043)

民族声乐的音色研究对于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的经验与意义*

廖星麟

(湘南学院音乐学院,湖南 郴州 423043)

极具个性化的民族声乐音色是每一位歌唱家的永恒追求。自美声唱法引入我国后,众多声乐学者、歌唱艺术家等相继开展研究实践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进展,即在民族声乐音色风格、特点等方面的探索道路上保持前列位置。在现代声乐教学以及演唱过程中,应紧扣民族声乐的音色风格与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学生或演唱者的基础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唱活动,进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本文从定义、风格和特点等角度对民族声乐音色进行研究,并着重探讨了民族声乐的音色研究对于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的经验与意义,以期推动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民族声乐;音色研究;现代声乐教学;经验意义

现阶段,民族声乐已取得了光辉瞩目的成绩,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并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年轻歌唱家。但是,民族声乐界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唱法同质化现象严重、作品创作相似、个人教育问题、演唱音色雷同等。正是由于演唱者用相近的音色来演绎风格曲调相似的民族声乐作品,所以人们才发出“千人一面”的感慨。我国男高音歌唱家沈湘曾经说过,“演唱家及演奏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与个性化的音色,尤其是后者,若音色不好甚至没有音色,那么是不可能成为演唱家或演奏家的”。总之,歌唱艺术最忌音色共性多而个性少。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民族声乐的音色研究对于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的经验与意义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民族声乐的音色研究

(一)音色的物理学定义

音色、音高、音强以及音长构成了声音的物理属性。而声音中的共鸣谐波强弱、数量则是音色最显著的特点。成熟歌声通常伴有丰富的泛音,起到美化基音的作用。科学实验表明,人声至多激发50到60个谐波,若男高音频率为160赫,则可以获得26个谐波;频率越高而谐波就越丰富。人声经由共鸣腔体时,形成了多个共振峰。作为音色的重要标志,共振峰指的是乐器所发出的乐音在频谱曲线中出现一个或多个明显波峰,它也是乐器音色的重要指标。在人类语言中,具有差异的共振峰是用来区分并理解语言的主要因素。丰满的、明亮的、圆润的音色声音具有四个明显的共振峰:1.男音约为485.7赫,而女声约为601.1赫;2.男音约为1457.1赫,而女声约为1823.4赫;3.男音约为2428.5赫,而女声约为3035.7赫;4.男音约为3400赫,而女声约为4250赫。另外,共鸣管道的质地与形态直接决定于共振峰获得与否,比如嘴唇、舌头、牙齿与喉咙之间的默契配合。获得丰富的泛音以及协和的共振峰,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在音色上的永恒追求和终极目标。

(二)音色风格分析

特定的音色能够代表某一民族风格或地区风格。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审美观念决定着音色风格的迥异性。换言之,音色风格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对音色风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民歌中,江南纤细婉约的民歌音色是不同于傣族民歌的纤细婉约,陕北民歌的高亢激昂又不同于蒙古族高亢激昂的民歌音色。由此可见,音色是构成音乐风格的重要部分。此外,还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在本地区认为比较悠美的音色,但到其他地区却认为一点儿也不美。当然,这是人们基于不同的审美标准而作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说,音色风格是多元化的。随着朝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的发展,各民族文化交流、渗透和融合逐渐推动着音乐风格发生变化。我们时常看到不同地区之间在音乐风格上具有诸多相似的地方,有时某一地区的风格得到了其他地区的普遍认可,进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声乐发展。民族风格在形成过程中借鉴并吸收了前人或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通过后期逐步演变,并最终迈向系统的、科学的轨道上完善与发展。尤其是很多民间艺术传入到专业的艺术家手里,有了更长远而规范的发展。因此,民族风格是基于传统的民间艺术格调而形成专业风格。同样如此,民族声乐风格来自原始的民间音乐,但又高过民间音乐风格。

(三)音色特点分析

1.颤音的运用

颤音作为成熟音色的必备技巧,其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皮博迪音乐学院(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曾做过这项实验,即录下40位男女演唱者的嗓音,并进行分析与研究。其结果显示,这些歌手的嗓音有着十分明显的标志:1.颤音较为均匀;2.颤音和共振峰之间存在密切联系;3.嗓音是否具有共振峰特征;4.嗓音与颤音波动有关。所以,颤音又是声音音色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另外,由于颤音有风格之分,在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声乐作品对颤音的使用具有风格上的要求。

2.润腔的运用

润腔是指加工、修饰和润饰声腔。在民族声乐中,作为一种音色技巧,润腔具有丰富的审美韵味和文化内涵,而且在突出民族风味与性格特征、健全歌曲风格以及打造舞台形象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在演唱《清江放排》过程中,结尾部分运用“打喔嗬润腔技法”,使歌曲的意境变得开阔起来,风格既生动又形象。个性化的润腔与色彩性的润腔是我国民族声乐唱法润腔的两大分类,前者又称基本润腔,涵盖了连腔、速度润腔、断腔以及力度润腔等,而后者则包括滑音、哭腔、颤音、笑腔、打喔嗬、花腔、倚音以及打花舌等,其中颤音特指润腔艺术,譬如蒙古族“诺古拉”歌唱方法、藏族“缤固”歌唱方法,通过顺动喉头、七硕和下巴等来形成。

二、民族声乐的音色研究对于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的经验与意义

(一)“韵味”艺术

我国地域辽阔决定了民族多样性、风俗多元化,同时也决定了音乐形式的多变性,而音乐形式的多变性又决定于歌唱音色所呈现出的多源性。然而,我国却只有单一的歌唱音色,如何将这些相似的音色彰显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民俗风情与审美特点?其关键之处在于坚守我国传统声乐最核心的理念,即韵味。那么,民族声乐中的“韵味”到底是什么呢?就拿歌唱语言举例,我国大多数地区都以汉语为语言基础,但由于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和声调,因而音乐风格与形式也不尽相同,致使音乐韵味发生变化。通常认为,韵味主要包括三部分:1.咬字,即语言咬字与归韵;2.带腔性,又称“拐弯”,是指处理唱腔中的滑音、装饰音以及倚音等;3.民俗或民情等诸多社会现象与自然因素相结合而形成的音乐特点和风格。这三点又可以归纳为“字韵、声韵、意韵”六个字。美声作为一种声音艺术,其具有改善并丰富歌唱音色、增强音韵魅力等作用,进而提升我国民族声乐的韵味。例如,在大型歌剧《白毛女》中,第一、二代喜儿扮演者分别为工昆、郭兰英,他们都采用了“木嗓音色”进行演唱,其音色较为明亮与自然,是一种典型的传统音色,而且也使喜儿这一少女形象贴近广大民众生活。第三代扮演者为彭丽媛,她采用混声音色来演唱,但在混声中重点突出真声。三代扮演者都将白毛女人物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既具有传统性又富有时代性。

(二)“度”的把握

清代徐大椿在其著作《乐府传声》中提出了“声音可变”的理论,要求人们在追求新的声音方面切忌依葫芦画瓢,随意模仿却丧失声音之根本。实际上,这就是对“度”的把握问题。另外,王品素和金铁霖两位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认为必须牢牢把握“度”,借鉴美声唱法,保持民族声乐作品的“原汁原味”,通过分析歌唱家的音色风格与特点,力求赋予作品最原始的味道。仍以语言举例,我们所知道歌唱艺术的本质是语言艺术,民族声乐也是如此,当然也包括美声。因此,在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过程中,应将语言视为切入点,努力处理“度”的把握问题,不断提高演唱者的水平和能力。值得关注的是,美声歌唱口型由于缺少元音而不常变化频率,但发声时又注重利用咽部力量,将喉头下沉,因而易于形成头腔为主、胸腔共鸣的混音。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为获取如美声音色一般的混音,教师应做适当的调整,通过上台硬腭来投射声音,注意口型变化,增加咽腔共鸣,重视咽部力量,降低喉位,进而使民族声乐的音色达到混声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的音色研究对于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的经验与意义具有必要性。在实际声乐教学或演唱过程中,紧扣音色“民族性”特征,灵活运用各种借鉴方法,充分发挥韵味作用,把握好“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作品情绪和张力。■

[1] 潘明栋.中国民族声乐音色的文化探析[J].黄河之声,2011,14.

[2] 张玉.浅谈民族声乐对京剧唱腔中喊嗓子的借鉴——如何找到自己最好的音色[J].黄河之声,2012,01.

[3] 潘明栋.中国民族声乐音色的文化探析[J].黄河之声,2012,14.

[4] 潘明栋.民族声乐音色的教学探微[J].戏剧之家,2014,01.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民族声乐的音色调节与运用研究》研究成果(15C1297)

猜你喜欢
润腔颤音音色
“润腔”释义
中国音乐学(2021年2期)2021-10-14 08:08:00
浅析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的润腔特色
心声歌刊(2021年2期)2021-07-16 07:05:56
润腔文献综述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艺术家(2020年4期)2020-12-08 11:30:01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
戏曲研究(2017年4期)2017-05-31 07:39:59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0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学与玩(2017年6期)2017-02-16 07:07:16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北方音乐(2017年1期)2017-01-29 09:59:56
浅谈古筝左手演奏技法
——颤音
参花(上)(2014年10期)2014-12-11 20: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