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

2017-01-28 20:17任士革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艺术设计基础

□任士革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美术基础教学具有奠定基础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树立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对美学原理的体悟和了解,进而裨益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培养出具有较强艺术审美而非“素材库搬运工”式的设计专业人才。但仔细审视中国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学,大部分尚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鲜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能够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最致命的软肋还在于专业基础教学和后期的专业课程教学无论在内容、方式上都缺少衔接,呈现出脱节的趋势。

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学,其课程设计和安排与美术类专业的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相比,无论从课时安排、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大相径庭。本人通过实地考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基础教学经验,对设计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于基础教学的课程设计和安排,以及基础教学和后期的专业课程教学的衔接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此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拙见。

一、基础教学课程教学纲领要清晰明了,教学方向定位准确,教学目的针对性更强

英国教育家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先生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及: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1]。同时还指出,学生在第三阶段教育(我国的初高中阶段)中,一直专注于完成自己的学业课程,重点是在智体美方面的培养;而到了第四阶段(我国的大学阶段),学生不能耗费时间用以往的方式重温旧的功课,而是应当“站起来并放眼环顾四周”,成为真正的认知者和求知者。绝大多数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基础的造型能力,步入高校后,在基础课程安排上仍旧安排最基本的造型基础课程,这对学生来说是误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主要是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及对本专业技能的熟识和掌握。在初期阶段,也就是在大一阶段,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基础造型功底,懂得造型的形式语言,对自身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进行强化。本专业主要要求学生对空间、结构等三维形态的认知,懂得用具象和抽象的形态去绘制,用艺术语言表达设计性的思维和创意以及材料学的掌握。这与传统的艺术造型类专业对学生在过硬的造型功底、丰富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等方面要求则大相径庭。不同的专业,在基础教学方针纲领的制定上,应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适应,步调相一致。

二、艺术基础教学课程需要教师不断拓宽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层面,增强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结合

在现代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各行业、各领域海量的学识在网络上都可以被搜索到。试想,如果有人自学能力出众,且有较强的自我规划能力,通过现代的网络课程学习,完全可以达到几个学科的学位标准。所以,当教师在课堂上继续传授传统的基础知识(如石膏、静物、结构素描),或者教授的知识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这样的教学方式怎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高效率的课堂呢?因此,传统的“师徒制”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育要求,教师的知识层面和架构需要不断拓展、更新,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求,满足学生宽泛的求知面。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相互学习,教师集体备课,积极参与相关专业、行业的项目实践等方法来拓宽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层面,在不断积累自己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尽可能放开眼界,了解和关注更多的、更新的、更广的学科知识。

大学初期的基础教育,无论是哪个学科、哪个专业,在这一环节都非常注重“人的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这一基础素质,并不是一味地尽信于师、尽信于书、尽信于“度娘”(百度搜索),而是锻炼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事物、形态的观察力和领悟力,勇于挑战,敢于怀疑陈旧的、迂腐的东西。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得更多的东西。这也是当代大学实践性课程教学之所以火热开展的原因。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者和教师应当找准专业基础教学方向和定位,使其在有限的学时(贯穿大一整学期,约合400学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树立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而关键在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活跃的师生互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这种教学状态远非天天拿着点名册、抓考勤可以得来的。通过实践教学中相关专业知识的提前介入与以后专业课程有所衔接,从而使得学生在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快速地进入状态,而不是一脸懵懂,这也是我们这个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缩短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距离,实现艺术设计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之间的无缝衔接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高校的基础教学模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延续苏联传统素描色彩教学,主要应用于艺术造型类专业的基础教学;二是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教学体系,主要应用于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学。这两种模式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各大高校的设计教育现状,许多仍然存在“重传统轻实践”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明显不够,两者缺少穿插与融合。绘画基础课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没有拉开距离,仍然按照绘画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来运转,这使得大一设计基础课与环艺专业课教学严重脱节,没有衔接起来。

例如,基础教学课程中的《美术写生》课程(基本上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都需要开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一些院校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大纲不完善,主旨不明确,课程教材不统一等。课程教研组甚至不进行课前指导与沟通,担任此课程的教师各教各的,各自为政,依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教学,让设计类的学生用国画、油画等技法进行风景写生,这些都有违该课程的教学初衷。《美术写生》课程是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一门实践很强的专业技法理论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技法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写生实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从风景写生中获得建筑、景观、单体元素的绘制能力与收集设计创作素材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环艺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写生风景点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以人文、建筑为主要景点而非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环境,在写生作品风格上尽量采用针管笔、钢笔、签字笔等主要工具的建筑速写。同时,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适当教授一些设计手绘表现的技巧和手法,如用笔方式、手绘语言等,让该课程为学生手绘效果图、图形创意等即将开展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和起到铺垫作用。

结 语

本文仅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本人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这些拙见能够为高校设计类专业基础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一丝清风,以解燃眉之急。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艺术设计基础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不等式”基础巩固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整式”基础巩固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星.云.海》
《花月夜》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