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藏象观内涵及其临床运用

2017-01-28 20:18高学理周发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表里五脏解剖学

高学理 周发祥

(1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5级,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46)

浅析中医藏象观内涵及其临床运用

高学理1周发祥2*

(1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5级,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46)

本文基于《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粗略的分析了中医藏象观的内涵及其如何运用到临床治疗疾病上。认为中医藏象观以解剖学为基础,但限于古代自然科学并不发达,不能立足于实体解剖脏器对医疗实践活动做出充分的合理的解释,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下,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符合人体生理病理的功能系统,并以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为其基本属性,归纳出“证”这一具体概念,作为运用方药的指征,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疾病。

中医藏象观;功能系统;八纲;证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对此,张介宾《类经·藏象类》释曰:“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现于外,故曰藏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中医的藏象观正是在实体脏器的基础上,总结出精神、内在脏腑、外在形体、四时之间的相互通应关系,而这一关系的总结必然是在人体功能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哲学的影响下,以取象比类为方法,逐渐总结出与自然界所反应功能的相通之处,而不可能是在实体器官的层次上作广泛的归纳与演绎。并在这一基础上,通过后世的临床实践赋予其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基本属性,并分类而归纳出“证”这一具体概念,用以指导中医药预防和治疗人体的疾病。

1 中医藏象观的解剖学实体脏器基础

《灵枢·平人绝谷》中说:“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篇虽然重在论述常人绝食后七日而死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时该篇还介绍了胃、小肠(包括现代医学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回肠(大肠的上段、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上段)、广肠(结肠的下段,乙状结肠和直肠)的长度及容量的大小。而《难经·四十二难》云:“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这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说明了五脏的基本形态及其重量。历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皆有一定的认识,如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言“五藏者,肺为华盖而上连喉管……两肾又居脊下,腰间有脉相通”,形象的描绘了人体脏腑的具体位置。综上所述,中医藏象观正是在这些宏观解剖学的基础上形成与逐渐发展的。

2 中医藏象观是功能系统

中医藏象观是在解剖学实体脏器基础上,以取象比类为方法,总结出的功能系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咸伤血,甘胜咸。”此篇把五脏与外在自然界的五方,五味,五色,五音以及人体的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等联系起来,并进一步论述了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充分说明了中医的藏象观并没有局限在人体实体的五脏之间,而是五脏之间,五脏与社会之间以及五脏与自然界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统一的功能系统。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该篇把五脏六腑的功能与中国古代的君主,相傅,将军等官职所拥有的作用相类比,从社会学的角度形象的描绘了各个脏腑所具有的功能。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所谓“肝生于左”是说肝主生发,其外应于春天,与五方之东方相应,故言“肝生于左”;肺主肃降,其外应于秋天,与五方之西方相应,故言“肺藏于右”,而并非指代肝肺的实体器官存在于身体的左侧和右侧,这一段论述更足以说明中医藏象观以功能系统为主。心主周身之血脉,与自然界之夏季相通应,应“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故言“心部于表”;肾主封藏,与自然界之冬季相通应,应“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故言“肾治于里”;脾主运化,与五行之土位相应,处五方之中位,中通旁达,输送水谷之精气于周身,以营养身体的各脏腑官窍四肢等,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故言“脾为之使”;胃主受纳,各种饮食由口入胃,而胃像市场一样,兼收并蓄,故言“胃为之市”。本篇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总结出人体五脏的基本生理功能。

上述从五脏与自然界以及五脏与社会的角度出发,采用取象类比的方法,用自然界及社会的一些事物,具体的说明五脏的基本功能。这里需要指明的是藏象系统所彰显出来的功能有别于现代医学在具体器官的基础上所认识的功能,如心脏的泵血功能、肾脏的泌尿功能。藏象系统所归纳出的功能是在更为宏观的条件下,即人作为一个整体在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中与自然界的环境相适应的条件下所归纳出的功能。正如“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1]所彰显出来的人体功能一样,藏象系统所揭示的功能更具整体性,是在整体的基础上有所侧重于某一脏腑。

3 中医藏象观的功能属性

中医藏象观的功能属性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表里为目,并以分类而归纳的“证”作为指导临床治疗疾病的具体方针。

中医的藏象观正是在功能系统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医疗活动实践中,又总结出具有中医特色的八纲辨证诊疗体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正是因为我们的中医藏象观以功能系统为基础,而人体的生理功能在走向病理的过程中只会出现脏腑机能的偏亢或衰退,前者称之为阳,而后者称之为阴。阴与阳,细化之则为表里,寒热,虚实。因此,清朝的汪涵潡在《笔花医镜表里虚实寒热辨》中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外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众所周知,《伤寒杂病论》是在《黄帝内经》等经典医学著作的基础上形成的著作,是藏象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病脉证(并)治”具体的说明了“证”是藏象系统的发展,是藏象系统具体运用到临床关键环节。何为“证”?“人以发热为一证、有汗为一证、恶风为一证、头痛为一证,等而推之。仲圣则统发热、有汗、恶风、头痛为一证,等而推之”[2]。这足以说明“证”是一组症状和(或)体征的组合,是用来说明疾病的部位、寒热、虚实属性的,是用来处方用药的最后及最关键关节,也是藏象系统落实到临床治疗疾病的具体表现。而病相对于证来讲,则是许多种“证”的共性,是对“证”的归纳。

当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时,人体的不适症状或表现于表,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3]”,或表现于里,如“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4]”;或表现为虚,如“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5]”,或表现为实,如“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6]”;或表现为寒,如“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7]”,或表现为热,如“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8]”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藏象观所讲的表里,是指人体在病理状态下所反映的病位,若身体的不适症状如头项强痛,腰痛,骨节疼痛等表现于肤表时,称之为表证;而里证的内涵则较为广泛,仅就病位而言是指身体的不适症状出现在身体非肤表的某一部位,如胃肠,而不是指现代医学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因素所处在身体的具体解剖学位置。寒热虚实则是针对疾病的病性而言。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正是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以取象类比为基本方法,总结出以解剖学为基础,以功能系统为基本模型,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其基本属性的中医藏象观,并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把中医藏象观具体化,并归纳出“病”与“证”的具体概念,用以指导临床用药。

[1]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2]曹颖甫.经方实验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

[3-8]钱超尘,郝万山整理.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69,86,77,85,80.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Zang-fu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AO Xueli1,ZHOU Faxiang2
(1.Grade 2015 Graduate,Basic Medical College,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46,China; 2.Basic Medical College,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46,China)

Based on the Huangdi Neijing and Shanghan Zabing Lu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Zang-fu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clinical meicine.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heory is based on anatomy,but limited to the ancient natural science is not developed,can not be based on the physical anatomy of organs to make a full and reasonable explanation to the medical practice,so it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based on the medical practice,summed up a set of human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system,and it is have eight classes(yin,yang,exterior,internal,deficiency,excess,cold and heat)as its basic attributes,summed up the concept which called syndrome,as the indications to use medical,to guide the clinical doctors curing disease.

Zang-fu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nction system;eight principles;syndrome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4.028

1672-2779(2017)-04-0068-03

:张文娟本文校对:崔姗姗

2016-10-20)

*通讯作者:13803891962@139.com

猜你喜欢
表里五脏解剖学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发行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曹永华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人体解剖学
太极拳侧行步运动解剖学分析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