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然,孟笑男,赵百孝
针灸、中医骨伤
灸用艾叶的道地药材及加工标准的探讨
靳然,孟笑男,赵百孝
艾叶是传统的灸疗材料,古人对灸用艾叶的产地及艾绒的加工有许多详尽的记述,但目前灸用艾绒的质量及加工混乱,无统一标准,严重影响艾灸疗法的推广应用。本文对艾叶和艾绒道地药材、加工方法、质量判定方法,从古代文献、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等角度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认为市售艾绒的加工缺乏规范,现有报道中采用挥发油评判艾叶质量的观点有待商榷,灸艾叶及艾绒的质量控制需要从物理性状、化学特性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艾叶;道地药材;炮制;标准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10, 30(1): 40-42
入选年份:2012
试论灸法“治未病”
张淑君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灸法在用于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方面。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该文结合灸法“治未病”的作用、合理选穴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对灸法防病保健“治未病”进行探讨。认为灸法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防病延年“治未病”的目的。
关键词:灸法;未病;上工治未病;中医预防医学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08, 28(10): 739-741
入选年份:2013
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
杨华元,胡追成
摘要:近年来,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从生物物理学的角度探讨灸疗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艾灸的治疗作用并不单纯是温热效应,而是光谱辐射、生物热效应及非热生物效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已被广泛关注,并应用多学科交叉手段开展研究,为进一步阐明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提高临床疗效和仿灸治疗仪的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为此,该文就艾灸对机体局部温度变化与特点、艾灸红外光谱特性、艾灸生物热效应与能量转化、艾灸生物热传递与微循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一述评。
关键词:灸法;艾炷灸;间接灸;生物物理学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09, 29(11): 897-899
入选年份:2013
不同年份蕲艾叶及不同比例艾绒化学成分研究
靳然,于密密,赵百孝,等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
摘要:分析比较不同年份蕲艾叶及不同比例艾绒的化学成分,为艾灸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以2007年、2008年、2009年蕲艾叶为原料,加工成3∶1,5∶1,8∶1,15∶1等不同比例的艾绒,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进行半定量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年份蕲艾叶及不同比例艾绒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其含量有较大差别:年份越久、艾绒比例越高,易挥发成分的相对含量越少,难挥发成分含量越多。表明蕲艾叶及艾绒挥发油成分基本是安全的。陈年高比例艾绒挥发油以难挥发成分为主,如刺柏脑、石竹素、石竹烯等,这些难挥发物质可能就是艾灸时的有效成分。
关键词:艾叶;成分;蕲艾;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10, 30(5): 389-392
入选年份:2013
张建斌,王玲玲,胡玲,等
摘要:从艾灸治病的特点、适应证和效应特点等方面阐释了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基础,艾灸以温热刺激为起始动因,以疏通经络为作用机制,以温促通是艾灸产生诸多治疗效应的主要机制。总结出艾灸温通作用存在强弱和缓急的差异,并对临床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艾灸;作用机制;中医基础理论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11, 31(1): 51-54
入选年份:2013
电针刺激“足三里”和“内关”对脑梗死大鼠GAP-43表达的影响
周元成,吴新贵,肖贻财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脑梗死大鼠脑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针刺组(B组)和非针刺组(C组),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1 d、7 d和14 d共9个亚组。用线栓法制备脑梗死模型。针刺组大鼠进行电针刺激“足三里”和“内关”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非针刺组和假手术组在相同时间予以捆绑固定,不进行针刺治疗。采用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SS)来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区周围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1 d时大鼠脑组织梗死区周围GAP-43的表达3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7 d和14 d时,针刺组GAP-43阳性细胞表达的累积光密度值(IOD)值分别为8.9901 ± 0.0987、5.8161±0.2046,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的1.3002 ± 0.0933、1.3626 ± 0.2166和非针刺组的2.7534 ± 0.0875、1.6165 ± 0.1868(均P<0.01)。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和“内关”能够改善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促进其神经功能重塑,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梗死大鼠脑梗死区、GAP-43表达水平有关。
关键词:电针;脑梗死;穴;足三里;内关;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11, 31(1): 55-59
入选年份:2013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李伟,程艳红,于晓刚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设计方案,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在脑血管病治疗的基础上,针药组给予针刺结合口服尼莫地平,穴取百会、神庭、曲差等;药物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66.7%(32/48),优于药物组的30.4%(1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HDS-R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且针药组优于药物组(P<0.05)。针刺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药结合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明确,安全有效。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障碍;针刺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12, 32(1): 3-7
入选年份:2013
针刺穴位和非穴位对脑功能连接影响的MR研究
刘波,刘岘,陈俊,等
摘要:目的:观察穴区与非穴区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以探讨腧穴作用特异性的基础。方法:选择21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穴位组(12例)和非穴位组(9例),分别针刺受试者双侧足三里和足三里外侧3~4 mm处,采用捻针手法,分别于针刺前、出针后25 min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以双侧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析穴位组和非穴位组脑功能连接情况。结果:穴位组和非穴位组均能产生广泛的脑功能连接,穴位组与非穴位组相比,穴位组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右侧小脑齿状核、双侧小脑悬雍垂、左侧小脑山坡、右侧小脑结节、左侧额下回、双侧颞中回、双侧旁中央小叶、左侧扣带回、右侧颞上回、右侧前扣带回等区域与后扣带回存在功能连接增强,而穴位组双侧额内侧回、右侧额下回与后扣带回的脑功能连接强度较非穴位组减弱。结论:穴位和非穴位所引发脑功能连接的脑区大部分相同,但穴位组在脑内的脑功能连接强度总体上高于非穴位组。
关键词:针刺疗法;脑;磁共振光谱法;针刺穴位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09, 29(12): 981-985
入选年份:2013
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金洵,丁义江,王玲玲,等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CFC)的疗效。方法:对90例患者采用两组穴位隔日交替针刺,第1组:天枢、气海、上巨虚等;第2组:中髎、下髎、大肠俞等;中髎、下髎、天枢、上巨虚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通过便秘患者日记观察患者排便频率、排便费力程度、每次排便时间、排便不尽感、便质、便意感和评估生活质量问卷评分(PAC-QOL),以了解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排使频率、排便费力程度、每次排便时间、排便不尽感、便质、便意感和生活质量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为67.7%(61/90);不同动力学机制慢性功能性便秘针刺疗效不同,结肠慢传输型优于盆底失弛缓型(P<0.05),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优于盆底失弛缓型和盆底松弛型(P<0.05)。有效随访52例,治疗后1个月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20例;治疗后3个月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28例。结论:针刺治疗具有明确病因病位和分类诊断的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但不同动力学机制CFC疗效有差异。对盆底失弛缓型和盆底松弛型便秘,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关键词:慢性功能性便秘;针刺疗法;生活质量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10, 30(2): 97-101
入选年份:2014
不同波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与安全性评价
刘立安,朱云红,李清华,等
摘要:目的:评价电针3种不同波型(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Bell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波组(45例)、疏密波组(40例)、断续波组(44例),穴取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合谷等,分别行相应频率的电针治疗。于入组当天,治疗第1、2、3、4疗程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中各进行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定。结果:连续波组、疏密波组、断续渡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8.9%(31/45)、60.0%(24/40)、65.9%(29/44),经秩和检验,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各波型组间疗效比较未见显著差异,说明电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与波型无显著的关联。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电针;波型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12, 32(7): 587-590
入选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