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宏,赵连成,周北凡,等
心血管病学
我国35~59岁人群血压的自然转归
胡继宏,赵连成,周北凡,等
目的:探讨我国中年人群血压状态的自然转归和进展,为确定高血压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国家“九五”(1998年)和“十五”(2004年)期间年龄35~59岁的10组人群资料(n=6129),剔除任何一次调查服药者864人,对剩余两次调查中均未服药5265人进行分析。2次调查血压水平分类均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标准。结果:6年后,约85%(3834/4525)的非高血压停留在血压正常和正常高值状态,大约78%(457/587)的轻度高血压维持原状或转为非高血压;仅有不到1/4(37/153)的中、重度高血压转为非高血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相比,轻度高血压患者有2倍的机会转为非高血压(OR=0.5,95%CI:0.3~0.7);与血压正常者相比,正常高值有4倍的几率进展为高血压(OR=4.3,95%CI:3.6~5.1)。体质量变化显著影响了血压的进展和转归,饮酒仅显著影响了血压的进展。结论:中、重度高血压应该加强药物治疗,轻度高血压适当给予药物治疗。正常高值应先密切监测血压,同时建议非药物措施(改善生活方式)。
血压;自然变化;高血压;治疗;干预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9, 17(1): 19-23
入选年份:2014
山东沿海地区中青年高血压前期流行特点
孙瑞霞,高燕燕,咸玉欣,等
摘要:目的:探讨山东省沿海地区20~59岁中青年人群高血压前期的流行病特点、危险因素及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横断面调查性研究2004年山东沿海地区年龄20~59岁的常住人口共4186人,分析高血压前期的流行特点,比较高血压前期人群与正常血压、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发生率的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结果:1)高血压前期发生率为43.9%,男性明显高于女性(47.9%比41.6%,P<0.05)。随年龄的增加,男性和女性高血压发生率大致呈下降趋势;2)高血压前期人群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肌酐、体质量指数、腰围及代谢综合征、腹型肥胖、糖调节受损、吸烟、饮酒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血压人群;3)男性、吸烟、饮酒、腹型肥胖、超重是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腹型肥胖在男性和女性都是最强的危险因素,发病风险分别是非肥胖者的1.61倍(OR1.61,95%CI1.03~2.52)和1.65倍(OR1.65,95%CI1.23~2.22)。结论:高血压前期在山东沿海中青年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它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腹型肥胖是高血压前期最强的危险因素,推荐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高血压前期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关键词:高血压前期;流行病学;心血管危险因素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5): 486-490
入选年份:2014
中国35~45岁人群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冰,李卫,胡泊,等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35~45岁人群高血压前期的检出情况,分析男女人群中高血压前期的影响因素。方法:2005-07—2007-12,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中国7个省市建立抽样人群,对该地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血掖标本的检测。结果:共调查35~45岁中年人群11386名(男性4532人,女性6854人)(正常血压人群3839名;高血压前期人群4892名;高血压人群2655名)。高血压前期(120≤收缩压≤139 mm Hg,80≤舒张压≤89 mm Hg)检出率为43.0%,其中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检出率(47.8%比39.8%,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心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糖尿病、教育程度、吸烟、饮酒、腹型肥胖、全身性肥胖各因素与高血压前期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男性人群中,心率(OR1.025,95%CI1.016~1.033)、总胆固醇(1.185,1.077~1.303)、三酰甘油(1.129,1.040~1.225)、吸烟(0.740,0.623~0.877)、饮酒(1.195,1.016~1.405)和体质量指数(BMI)分组都是发生高血压前期的影响因素;对于女性人群来讲,主要决定因素为心率(1.030,1.023~1.036)、HDL-C(0.723,0.582~0.899)、总胆固醇(1.230,1.132~1.337)、高血压家族史(1.153,1.021~1.302)、教育程度和BMI分组。结论:我国35~45岁中年人群高血压前期检出率较高,而且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是超重、肥胖和心率。
关键词:高血压前期;中年人群;检出率;影响因素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2): 187-192
入选年份:2014
高敏C反应蛋白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王艳秀,吴寿岭,朱婕,等
摘要:目的:探讨基线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2例,对照组1684例。比较两组间基线hsCRP水平,分析不同基线hsCRP水平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线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1.63比0.79 mg/L,P<0.01);hsCRP四分位数水平较高者(>3.07 mg/L)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风险是较低者(<0.34 mg/L)的3.73倍(95%CI2.87~4.86,P<0.01),对hsCRP以3 mg/L及以第80百分位点为临界值分组后进行统计分析,hsCRP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相关性依然存在,OR值分别为2.65(95%CI2.16~3.25),2.85(95%CI2.29~3.55)(P<0.01)。结论:基线hsCRP对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有预测价值,hsCRP水平较高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关键词:高敏C反应蛋白;缺血性脑卒中;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3): 244-248
入选年份:201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白蛋白尿与糖代谢紊乱
孙宁玲,王鸿懿,廖玉华,等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区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白蛋白尿与血压及糖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在我国5个城市随机抽取诊断明确的无糖尿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21例,其中男性2492例占49.6%,女性2529例占50.4%,年龄(62.2±12.0)岁。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尿常规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检测,对空腹血糖≥5.6 mmol/L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简化的口服糖耐量试验。2次检查尿白蛋白/肌酐异常或尿常规中蛋白≥0.3 g/L并除外尿中存在白细胞、红细胞的患者,定义为尿白蛋白阳性。根据血压水平将患者分为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140/90 mm Hg,n=2236)和血压控制不良组(血压≥140/90 mm Hg,n=2785)。根据糖代谢情况将患者分为糖代谢正常组(n=3600)、糖调节异常组[空腹血糖≥5.6且<7.0 mmol/L和(或)服糖水后2 h血糖≥7.8且<11.1 mmol/L,n=1067]和糖尿病组[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服糖水后2 h血糖≥11.1 mmol/L,n=354],对血压、血糖水平与患者白蛋白尿的检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白蛋白尿的总检出率为28.8%,随血压水平上升,尿白蛋白的排出增高。2)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28.3%。白蛋白尿异常检出率在正常血糖组为26.3%,糖调节异常组为32.6%,糖尿病组为42.3%。3)与血压控制良好组相比,血压控制不良组合并糖尿病更多(5.8%比8.1%,P=0.006)。4)血糖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有更多的靶器官损害或心脑血管事件发生(46.0%比37.3%)。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良以及糖代谢异常是白蛋白尿发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糖代谢紊乱;白蛋白尿;血压控制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12): 1138-1142
入选年份:2014
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
徐军霞,吴海棠,张冬梅,等
摘要: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292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MBP)分为杓型(10%~20%,n=101)、非杓型(0%~<10%,n=92)、超杓型(>20%,n=53)和反杓型(<0%,n=46);另人选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中文版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比较各组问MMSE评分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组MMSE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24.7±2.1比正常对照组28.9±3.0,P<0.05)。高血压亚组中非杓型、超杓型和反杓型者的MMSE得分均低于杓型者,超杓型和反杓型又低于非杓型者(杓型26.6±2.6比非杓型25.3±2.2比超杓型23.7±1.9比反杓型23.3± 2.1,均P<0.05),但超杓型和反杓型之间MMSE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关。
关键词: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老年高血压;认知功能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9): 827-831
入选年份:2014
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平均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非洛地平降低并发症研究分析
王文,张宇清,张学中,等
摘要:背景:高血压降压治疗是否存在“J”形曲线仍有争议。主要问题是降低血压水平是否增加心脏事件。目的:了解中国高血压患者治疗3.3年后平均血压水平与终点事件的关系。并了解血压有无“J”形曲线。方法:非洛地平降低并发症研究(FEVER)是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治疗9711例高血压患者。将平均治疗3.3年后收缩压分为5级:<120,120~129,130~139,140~149,≥150 mm Hg;舒张压分为4级:<70,70~79,80~89,≥90 mm Hg。分析治疗后不同血压级别与脑卒中、心脏事件、心血管病死亡、总心血管事件和总死亡发生频率的关系。结果:9711例患者。治疗后平均收缩压130~149 mm Hg者占68%,舒张压70~89 mm Hg者占83%。总的脑卒中发生率是心脏事件的3倍。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66%。脑卒中、心脏事件、心血管病死亡、总心血管事件及总死亡均随治疗3.3年后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的下降而减少。收缩压<120 mm Hg或舒张压<70 mm Hg时终点事件及总死亡率最低,未见到“J”形曲线。结论:研究终点事件及死亡率随治疗3.3年后平均血压水平逐步降低而减少,血压降至<120/70 mm Hg仍有益。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心血管事件;关系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5): 439-443
入选年份:2014
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
李秋荣,王勤,曲环,等
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作用。方法:2008-05—2009-11纳人北大深圳医院心内科门诊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男性85例,女性30例),随机分为他汀组[n=58,年龄(53.8±1.6)岁]和常规组[n=57,年龄(55.3±1.3)岁],常规组给予降糖治疗,他汀组在降糖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两组治疗前后测定hsCRP及血脂水平,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他汀组能明显降低患者的hsCRP[治疗前(4.58±1.39)比6月(3.2811.70)mg/L,P<0.05]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治疗前(3.42±0.49)比6月(2.01±0.49)mmol/L,P<0.05],且他汀组降低hsCRP水平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hsCRP水平,并能进一步调节其血脂谱。
关键词:高敏C反应蛋白;2型糖尿病;正常血脂;瑞舒伐他汀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3): 280-282
入选年份:2014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左心室结构与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
严治涛,程维平,毕云伟,等
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在高血压人群左心室结构和收缩功能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高血压住院患者中,对诉有睡眠时打妍、白天嗜睡、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唇舌发给、不明原因的高血红蛋白血症及难治性高血压者行多导睡眠监测,根据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660例诊断为OSAHS(AHIxq25)者人选为病例组,进一步分为轻((5≤AHI<15)、中(15≤AHI<30)、重(AHI≥30)3组,AHI<5者为对照组(n=229),心脏超声检查左心室结构与功能,对比各组中的左心室相关参数,用因子分析提取影响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的公因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的因素。结果:4组患者中血压、年龄等基线资料不匹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在中、重度组高于对照组(P<0.05);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和搏出量在OSAHS各组高于对照组(P<0.01)。因子分析纳人可能影响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的因素,共提取4个公因子:OSAHS、血压、体质量、年龄病程因子;多元线性回归显示OSAHS分别与室间隔厚度(β=0.14,P<0.01)、左心室后壁厚度(β=0.07,P<0.01)和左心室质量指数(β=0.09,P<0.01)相关,室间隔厚度的影响因素依次为血压>性别>体质量>OSAHS>年龄病程,左心室后壁厚度的影响因素为性别>血压>体质量>年龄病程>OSAHS,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影响因素分别为血压>体质量>年龄病程>性别>OSAHS。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LVIDd,EDV和心搏出量分别与血压、性别及体质量相关,与OSAHS无关。结论:在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中,OSAHS可能是除血压因素外导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向心性肥厚的危险因素,该人群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与血压及体质量相关。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左心室结构;收缩功能;高血压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3): 273-277
入选年份:2014
经皮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附2例报告
陈鹏,杨成明,曾春雨,等
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和探索经皮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疗效及操作方法。方法:对2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实施经皮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并随访半年至一年,观察其血压及用药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患者的血压较术前明显下降,降压药物种类及剂量亦减少。随访结果显示2例患者的高血压药物使用剂量和种类均有减少,其中1例患者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1例未达到目标水平。结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通过经皮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使血压持续下降,用药剂量和种类减少。
关键词: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难治性高血压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 20(1): 57-60
入选年份:2014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李南方,韩瑞梅,严治涛,等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高血压专科诊断明确的高血压患者1666例,根据多导睡眠仪监测结果分为单纯高血压组(Ⅰ组,n=359),高血压合并轻度OSAHS组(Ⅱ组,n=503),高血压合并中度OSAHS组(Ⅲ组,n=376),高血压合并重度OSAHS组(Ⅳ组,n=428)。对4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Ⅰ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总胆固醇均低于Ⅱ组、Ⅲ组和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组的年龄、AHI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高于Ⅱ组(P<0.01);随着OSAHS病情程度的增加,吸烟、高血脂症、高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和肥胖的检出率均有所升高(P<0.01),伴随危险因素个数的检出率明显增高(X2=117.360,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BMI、空腹血糖和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是影响OSAHS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合并OSAHS常伴发有肥胖和糖脂代谢紊乱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尤其高血压合并重度OSAHS患者是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发生的常见人群,性别和BMI与OSAHS的发生关系密切。
关键词: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4): 361-364
入选年份:2014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及其对冠心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陈国良,刘立伟,谢爽,等
摘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与冠心病的发病成反比;除了胆固醇逆转运外,高密度脂蛋白还通过抗炎、抗氧化、抑制血栓形成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等多种方式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高密度脂蛋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也会发生改变甚至会出现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高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来源出版物: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0, 31(3): 360-363
入选年份:2014
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孙宁玲,霍勇,王继光,等
摘要: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是高血压治疗中的一个难点。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增多,RH成为越来越常见的临床问题。血压控制不良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从而促进临床血管事件的发生,积极有效地使血压达标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环节。影响血压难以达标的因素较多,包括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患者的依从性差、药物治疗的不足或不规范以及继发性高血压等多方面。有效的诊断以及合理的药物治疗是控制RH的重要手段,近年,介入性治疗方法的引进也为RH提供了治疗机遇。本共识旨在归纳RH的临床特点、诊断评估方法以及最佳血压控制的治疗策略。通过总结目前对 RH的认识,呼吁广大临床医生关注并正确地诊治RH,从而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水平。
关键词: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治疗;继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血压控制;降压药物;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来源出版物: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3, 21(4): 321-326
入选年份:201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
金鑫,尹超,李拥军
摘要: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但近来一些循证医学证据提示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不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现着重就此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心血管事件;B族维生素
来源出版物: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0, 31(1): 109-111
入选年份:2014
阿托伐他汀的临床应用进展
陶以嘉,徐大立
摘要:阿托伐他汀是最有效而安全的他汀类药,明显降低心血管风险。即使介入术后更强调应服用他汀药,不仅能改善心肌缺血,更能预防心肌梗死,改善生存率和预后。该药除调脂作用外,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脑卒中、骨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指南强调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尽早应用,长期坚持强化他汀药治疗,改善冠状动脉斑块生物学特征,逆转不稳定斑块,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不稳定斑块;心血管风险
来源出版物: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2, 33(4): 553-557
入选年份:2014
解读H型高血压
罗俊
摘要:H型高血压是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约占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75%,与脑卒中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治疗H型高血压时应同时降低血压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依那普利叶酸片在治疗H型高血压中的运用,但仍需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叶酸
来源出版物: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2, 33(2): 250-252
入选年份:2014
高血压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邹川,吴柏杨
摘要:高血压是全球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控制率低与服药依从性差密切相关。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运用服药依从性的测量方法,分析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采取各种干预措施,以提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达到控制血压及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关键词:高血压;服药依从性;干预方法
来源出版物: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3, 34(1): 131-134
入选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