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动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本土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以周口市中小学校本课程教研实践为例
任 动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依托本土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小学校本课程教研实践的重要途径。周口市本土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为周口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宝库。以周口市中小学校本课程教研实践为例,探讨如何依托本土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很富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周口市中小学;教研实践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而立足本土,依托本土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中小学校本课程教研实践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周口市中小学校本课程教研实践为例,主要探讨如何依托本土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
(一)概念厘定
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往往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代表国家的制度性主流文化,二是指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本土文化。何为“本土文化”,尽管对这一概念有多种的表述,但目前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一般认为:“本土文化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本土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中文明的逐渐积淀,是特定区域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载体。”[1]本土文化蕴含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民族审美理想和民族情感等丰富的教育资源。
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目前学界则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厘定很有必要。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专家从西方教育文献中输入的概念,所以我国学界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存在多种不同的界定视角。笔者认同的是对这一概念的如下表述,即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2]。因为这一概念强调了学校的自主性,内容的独特性,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以及过程的动态性和持续性,而这些恰恰都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二)依托本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本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明成果,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区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情感诉求,也“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之所在”[3]。
有学者指出,“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民族都日益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可是我们的中学生大都表现出对本土文化的陌生和逃离,这是其文化营养的缺失,也是教育的缺憾。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加强本土文化教育”[4]。而“校本课程开发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取向”[5]。所以,依托本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在小学、初中教育阶段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将本土文化融入中小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本土文化教育,是珍视、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既可以让本土人民永远记得住乡愁,实践和复兴他们的文化传统与习俗,又在文化同质化的时代保持文化的异质性与独特性,使本土传统文化青春永驻。
“地方特色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优质资源。具有独特地区文化的学校就占有了一座丰厚的资源宝库。”[6]河南省周口市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厚,这就为周口市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厚而优质的资源宝库。
具体来说,周口市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本土文化类别主要有老子文化、易卦文化、姓氏文化、周口地域文学等。这些都可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融入周口市的中小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对周口市的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本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老子文化资源
历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7]老子时代的苦县就是今天的周口市鹿邑县,老子这位世界文化名人诞生于周口,这是不争的事实。老子所著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堪称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和第一部百科全书,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老子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哲学之父,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道”“德”“有”“无”等,都是老子提出的。老子还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谈到了天地起源、万物渊源等,也就是类似今天的宇宙学问题,这是很了不起的。同时,老子对于世界的统一性的探索,对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所有这些,都可以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之中。
(二)易卦文化资源
易卦文化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等。易卦文化的重要概念“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如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可以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为宇宙和人类社会及家庭伦理确定了基准,对后世儒学理论的系统化和《周易》义理之学的发达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易卦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变通日新、生生不息的精神,保合太和的和合精神等,深深渗透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终极关怀等,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三)姓氏文化资源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代延续。周口市的淮阳县是著名的“羲皇故都”“根脉圣地”。相传太昊伏羲氏在淮阳建都以后开始“正姓氏”,中华姓氏自此肇始,淮阳成为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弘扬姓氏文化,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其历史意义在于让我们不忘根本、不忘血缘;而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继承传统、弘扬文化,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美好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血缘、重家族观念的民族。当今随着社会的转型和西方文化的输入,我们的社会和家庭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也因而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出现了家庭、人际关系以及道德上的危机。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姓氏文化,就能够有利于我们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思想道德教育资源,重建社会道德。同时,对于中小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周口地域文学资源
周口地域文学代有才人,源远流长。周口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仓”,盛产小麦和棉花,也是作家的“摇篮”,盛产作家和作品。所以,著名评论家南丁说,周口“也是生长文学的。这是带有鱼腥味道和小草气息的文学”[8]。周口地域文学体现了“周口作家群”的创作实绩和成就。而今,“周口作家群”已经被公认为是我国区域作家群的典型和代表,也是一个靓丽的特色文化品牌,享誉中原,并走向了全国,“成为繁荣我国文学事业的一支中坚力量”[9]。将周口地域文学融入周口市的中小学校本课程教研实践活动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可以进一步扩大周口地域文学的影响,也能够促进地域性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另外还可以调动周口市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对于写作的浓厚兴趣。
“‘在活动中学’是校本课程中学生‘学’的本质特征。”[10]周口市中小学校持续开展的“周口作家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是周口地域文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案例,也是周口市中小学校本课程教研实施的成果之一。
2014年5月23日下午,“周口作家进校园”活动走进了周口市六一路小学,并成为六一路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一个华丽乐章。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点燃读书激情,放飞作家梦想”;活动的口号则是“与阅读同行,为生命奠基;携手作家,成就梦想”。
在活动中,周口本土著名作家阿慧和冰小曼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文学,并就一些文学创作问题给同学们答疑解惑,给了同学们很多有益的启发,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写作激情。同时,阿慧还给同学们分享了“童年时代的阅读是作家成长的沃土”的主题报告。阿慧从“个人成长的记忆”“我的阅读”“爱上写作”等角度切入,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读书感悟和写作经验,同时对自己的散文代表作《羊来羊去》等作品进行了细致解读,并向小学生们推荐了适合阅读的文学书目等。阿慧给小学生们重点强调,一个人的阅读尤其是童年时期的阅读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其实就是他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则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阿慧的语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紧紧抓住了小学生们的注意力,令他们很受启发。她还激励孩子们:“今天的小学生,明天的大作家”,令孩子们倍受鼓舞。
这次“周口作家进校园”课程教研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社会效果非常显著,获得了广泛好评。《周口晚报》为此刊发了《作家进校园,书香润童年》一文,详细报道了这次活动。参与活动的作家冰小曼也是十分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并为此赋诗一首《水调歌头·参加“作家进校园”活动抒怀》:“云淡艳阳日,柳绿夏花红。何其荣幸,犹可重踏校园中。感叹光阴飞逝,深谢师生厚谊,畅论著书情。放飞文学梦,他日必收成。喜盛世、遇舵手,正追风。昂扬斗志,名校气度自非同。注重内涵修养,发现天才国栋,扶育跨征程。改换新形象,含笑展鲲鹏。”“周口作家进校园”活动也得到了周口市中小学广大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好评。周口市六一路小学一位年轻的女教师黄清花在活动结束以后,特地撰写发表了《聆听作家》一文,借此表达自己的激动、欣喜之情:“报告会让我受益匪浅,我太激动和幸福了,会场上洋溢的正能量我强烈地感知并接收到了。”
著名学者叶舒宪一直呼吁“倡导一种着眼于‘地方性知识论’的本土观点”[11]。著名作家冯骥才也说:“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民族都日益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世界文化的大走向是本土化。这是因为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所在,是民族特征与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与源头。”[12]本土文化其实就属于典型的“地方性知识”,是一个特定区域内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情感,蕴含着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将本土文化融入中小学校的课程体系,必然能够使广大中小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的根基与源头,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莫晓辉.地方高校与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5):46-49.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12-17.
[3]刘正伟,李品.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17):14-17.
[4]张学文.本土文化与校本课程:陇东本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探讨[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21-123.
[5]崔允漷.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2(5):6-11.
[6]赵益平.“老腔探魅”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21-124.
[7]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1.
[8]南丁.颍河作家丛书总序[M]//孙方友.刺客.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2.
[9]何建明.“周口作家群”现象[N].周口日报,2013-04-19(7).
[10]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11-18.
[11]叶舒宪.本土文化自觉与“文学”、“文学史”观反思:西方知识范式对中国本土的创新与误导[J].文学评论, 2008(6):5-12.
[12]冯骥才.紧急呼救:民间文化拨打120[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25.
G620
:A
:1671-9476(2017)01-0120-03
10.13450/j.cnkij.zknu.2017.01.27
2016-09-10;
:2016-11-09
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本土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周口市中小学校本课程教研实践研究”(2016-JSJYYB-098)。
任 动(1969-),男,河南周口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学与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