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瑞
(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的汉籍外译策略探究
——以帕西英译本《好逑传》为例
罗 瑞
(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好逑传》是中国第一部被译成西方文字的长篇小说,1761年托马斯·帕西(Thomas Percy)编辑的英译本出版最早,对该小说之后的翻译与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将帕西英译本《好逑传》作为研究案例,从翻译规范论的视角,分析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包括删节、改写、增译、注解,旨在探究汉籍外译过程中,译者为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而做出的协调。
《好逑传》;帕西译本;翻译规范;翻译策略
传统的翻译研究通常是文本对照式的,强调目的语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的语言“对等”关系。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提出,应该把翻译看作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把翻译研究放置于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之中[1],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并非只是语言层面的孤立行为,更应该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传统规定性的翻译观具有较多局限性,而源于多元系统理论的描述性翻译研究能有效弥补这些局限。图里又在描述翻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规范论,随后切斯特曼等学者对翻译规范论进一步阐释和补充。切斯特曼认为有两大类翻译规范影响着译者的翻译行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2]。期待规范是指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期待,这一期待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另外,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读者的期待。而专业规范从属于期待规范,制约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择取的具体翻译方法和策略。
《好逑传》大致成书于明末清初,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中国当时的文化习俗,作为典型的中国古典才子佳人小说,向读者展现了那个年代“名教”对中国各个阶层的人们生活的影响。而帕西编辑出版此小说的目的也不仅_仅是向英国读者展示中国小说的文学技巧。那个年代中国对于绝大多数西方人来讲是陌生而又神秘的,通过对《好逑传》[3]源语文本的翻译,帕西向西方社会展示了当时中国各个阶层生活的真实画面。与此同时,帕西英译本[4]再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以便推崇《好逑传》的道德劝诫作用。在这种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尽力阐释源文本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又要尽可能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因此,帕西适时择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使译作能够最大程度上达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尽可能地完整保留源语文本,避免删节,可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删节是较为妥当的翻译策略。当删节所造成的损失在整个语境下可以忽略时,或者若不进行删节便会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上的文化障碍时,删节可以被视作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
《好逑传》作为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每个章回的开头均有回目,结尾均有结束语。回目即为“题眼”,简明扼要地概括每个章回的大概内容。结束语则对上一章回进行总结并引出下一章回,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但在18世纪帕西对《好逑传》进行翻译时,西方读者对中国章回小说的体制还缺乏充分完整的了解。为了使译本能更好地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使读者能够顺畅地接受并理解译本,帕西采取了删节的翻译策略。为了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帕西在对《好逑传》进行编辑和翻译的过程中,删去了每个章回的回目和结束语。尽管删节后的帕西英译本在故事情节的进展上稍欠完整和流畅,但须承认在期待规范的制约下,帕西采取的删节策略不失为最佳选择。
读者对译文的期待不仅要受到目的语文化中所盛行的翻译传统的制约,还要受到文本类型与文本形式的制约。作为典型的章回小说,《好逑传》中使用了大量的套语,如“话说”“且按下不提”“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西方读者对这些结构性的措辞也很陌生,因此在帕西英译本中也被删去,增加了译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好逑传》源语文本中有大量评论性的诗词,这些诗词通常都由“正是”一词引出。
以第一章节为例,第一章节只有9页,便出现了4首此类评论性诗词,现列举如下。
正是:
死君自是忠臣志,忧父方成孝子心。
任是人情百般厚,算来还是五伦深[3]2。
正是:
奸狡休夸用智深,谁知败露出无心。
劝君不必遮人目,上有苍苍自鉴临[3]4。
正是:
心到乱时无是处,情当苦际只思悲。
漫言哭泣为儿女,豪杰伤心也泪垂[3]5。
正是:
任事不宜凭胆大,临机全靠有深心。
若将血气雄为勇,豪杰千秋成嗣音[3]7。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要素,包括诗性、诗形、诗意、诗律等,因此诗词翻译长期以来都是汉英翻译中的难点。原文作者通过这些评论性的诗词表达了自己对小说人物的褒贬,或对小说情节的评价。但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西方读者所处的文化语境,以及受到自身语言能力的制约,帕西仅对故事情节本身进行客观叙述,对评论性诗词采取了删节策略,更加体现了译者对期待规范的遵循。
改写作为一种常用的翻译策略,赋予了译者创造性,使译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从源语文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将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期待和接受放在首位,而读者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例如意识形态因素、不同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等。将《好逑传》的帕西英译本与其源语文本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译者在措辞的选择以及叙述的方式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以满足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期待和接受。
《好逑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在其英译过程中有很多措辞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精确的对应,例如称谓语和官衔的英译。下文列举一些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典型称谓语和官衔,并将帕西的改写翻译一并呈现,以便进行对比研究。
“老爷”:our master,a man who has control or authority over other people,for example servants or workers
“夫人”:our lady,used as the title of the wife or daughter of a British nobleman of the wife of a knight,or used in the title fo women with a high official position
“秀才”:a young student,someone who is studying at a school,university,etc
“生员”:a Doctor of law of the second degree
“进士”:a Mandarine of justice
“御史”:a Mandarine working in the tribunals in the palace
“兵部侍郎”:a great Mandarine who belonged to the Ping-pu,or tribunal of arms
“知县”,“府尊”:Che-foo,note:In all great cities there is a superior Mandarine or Governer, titled Che-foo,who is of the fourth order of Mandarines.
在叙述方式上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也有所差异。西方小说在开始进行叙述时通常会给出一些简短的介绍性语句,对接下来的叙述进行概括;而中国古典小说一般都是直接叙述,没有任何介绍性语句的出现。另外,在描写小说中人物的外表和性格时,中国小说倾向于使用一些俗语或习语以增加作品的文学美感,而这些俗语或习语如果直接字面翻译到目的语中,难免会觉得陌生拗口。因此,帕西在英译《好逑传》的过程中往往对这些俗语或习语进行改写,使其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期待。例如:
……生得丰姿俊秀,就像一个美人,因此里中起个诨名,叫做“铁美人”。若论他人品秀美,性格就该温存,不料他人虽生得秀美,一个性子就似生铁一般,十分执拗。又有几分膂力,有不如意,动不动就要使气动粗。等闲也不轻易见他言笑。
...of great endowments of body and mind:for the beauty of his person,which equaled that of the finest woman,he was called the handsome Tieh:yet was his temper no less rough and impetuous than his form was elegant and pleasing[3]1-2.
这段描写对小说的男主人公铁中玉进行了细致刻画,表现了男主人公英俊潇洒、品性刚直的特点。帕西在英译时充分考虑了汉英语言在叙述时的语篇层次差异,采取了改写的翻译策略,使译文的表述更符合英语语言特点。帕西先给出了概括性的描述,又进行了简要的补充说明,这种叙述方式更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增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能够使译者在创造性的翻译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主体性。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阐释活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只是要完全地忠实于源文本,还要对其进行一些文化补偿,为目的语文化注入生机。增译策略的择取体现了译者对专业规范的遵循。专业规范从属于期待规范,制约着翻译过程中可接受的方法和策略,彰显了译者的“能力性”和“职业性”[2]68。
《好逑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其中使用了一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但当时绝大多数的西方读者并不了解相关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很难理解这些典故。因此,帕西在其英译过程中增添了一些解说性文字,对原文中的典故加以说明和解释,以便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并大致掌握此典故中所包含的故事情节,最大程度上消除中西文化之间的障碍。例如:
原文:一日,铁中玉在家饮酒读书,忽读到比干谏而死。
译文:一日,铁中玉在家饮酒读书,忽读到比干谏而死的故事。即国王命令他的一个大臣比干将心挖出来,给王后作药引。比干顺从了国王的命令,他的心被剖了出来。
“比干谏而死”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典故,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本土特色。但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西方读者却是陌生的,因此,为了使目标语读者理解此情节的进展,并满足他们对异质文化的探求,帕西采取了增译的翻译策略来进行文化扩充,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也颇有益处。在文化交流的初期,译者受到源语文本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为了尽可能多地向目的语读者引荐西方语言文化中所没有的元素,帕西适时择取增译策略,拓展了文化传播的途径。
帕西英译本《好逑传》中出现了详尽的注解,这也可以说是此译本最大的特点。当时西方读者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考虑到西方读者对译本的期待与接受,帕西对《好逑传》中众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目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注解。帕西英译本中所做的注解涉及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中国的妻妾制度,中国的职业特征,家庭的陈设,居民的服饰,等等。帕西还对涉及政治制度的文字进行了详细注解,如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科举考试,都察院,翰林,军队和士兵,官印,刑讯,死刑审核,等等。另外,帕西还对中国的宗教方面进行了大量注解,其中介绍了佛教、道教、儒教的基本思想,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内容,孔孟老庄的简要生平,白莲教对统治者的威胁,佛教来华史,耶稣会士在华活动等[]。
对于源语文本中包含中国特有的深刻文化底蕴的描述,帕西基本上都添加了注解,这些知识性和文化性极强的注解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无疑有着很大帮助。既满足了目的语读者对译本的期待,体现了译者对期待规范的遵从,又尽力传达了源语文本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译者对专业规范的遵从,彰显了译者的“能力性”和“职业性”。可以说,具有释译功能的详尽注解填补了目的语读者与源语文化之间的鸿沟,促进了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最大程度的融会贯通[6]。当时的西方读者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却又无暇去阅读一些大型的工具书籍,帕西译本中包罗万象的注解为西方读者呈现了一部生动的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百科全书,这也是该译本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所在。
作为涉及两种语言与文化体系的复杂活动,翻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必然要受到源语和目的语两个系统中所包含的规范的制约。帕西英译本《好逑传》书写了汉籍外译史的第一个篇章,因此,在翻译规范论的指导下对帕西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彰显了译者为文化交流与传播所做出的努力与协调,这不仅能从新的视角解释这一翻译活动,而且能为进一步研究汉籍外译的翻译策略提供很好的参考。
[1]徐修鸿.翻译规范研究的文化转向:阐发与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7-61.
[2]张南峰.多元系统论中的规范概念[J].外国语,2008(9): 64-71.
[3]名教中人.好逑传[M].宋凤娣,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2004.
[4]Percy,Thomas.Hao Kiou Choaan or the pleasing history. 4 vols[M].London:Dodsley,1761.
[5]谭渊.《好逑传》早期西文译本初探[J].中国翻译,2006 (3):26.
[6]蔡华.中国古典诗歌国外英译:从探“显”到索“隐”之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1):107-115.
On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norms: Take percy’s version of Hao Qiu Zhuan as an example
LUO Ru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Hao Qiu Zhuan(《好逑传》)is the first Chinese novel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has gained high appreciation in the western world.The earliest translated version of Hao Qiu Zhuan is by Thomas Percy in 1761,which has great impacts on the subsequent translating and spreading of this novel.Taking Percy’s version as a case study,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is ver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norms,including deletion,adaptation,addition and annotation,so as to study translator’s coordination during the textual translating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Hao Qiu Zhuan;percy’s version;translation norms;translation strategies
H315.9
:A
:1671-9476(2017)01-0072-03
10.13450/j.cnkij.zknu.2017.01.16
2016-04-01;
:2016-05-17
罗 瑞(1987-),女,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翻译与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