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园
论职教教师工匠精神:内涵、必要性、培养路径
张园园
工匠精神是人们对自己职业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追求,是人们对自己职业的坚守。了解职教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必要性是培育职教教师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而路径探究是培养职教教师工匠精神的落脚点。因此,在分析职教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的必要性基础上,从教师自身、学校、国家社会三个角度对职教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为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奠定基础,为我国从“制造”转变成“质造”提供人才支持。
职教教师;工匠精神;内涵;必要性;培养路径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工匠精神”一词,之后各行各业都大力提倡、学习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成为一种职业素质,在职业教育领域,教师作为专门化职业,理应把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传承创新的精神品质内化为自己的职业素养,践行于日常的工作中。教师一丝不苟、注重细节、心无旁骛的工作,学生也会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具备同样的职业态度。然而,我国职教教师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还不深入,需要对职业院校教师具有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及培养路径方面做初步探讨。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内核,是职教教师十年如一日的从事、坚守与奉献自己事业的内生动力。职教教师的职业态度与职业情感日益成为教师进一步提升自己、实现职业价值的阻力。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分析“工匠”“工匠精神”的概念入手探索职教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工匠精神,以提高职教教师的水平。
“工”“匠”与“工匠”的含义是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工”是象形字,《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学者邹其昌认为“工,巧饰也”,强调了“工”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巧”强调了技术原则,“饰”强调了艺术原则。[1]“匠”是会义字,《说文》:“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匚”为竹筐意,“斤”为斧子意。“匠”的造字本意为筐里背着刀斧工具的木工。“匠”还有泛指一切工种的引申义,这样,“匠”就与“工”同义,组成并列结构的复合词。[2]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工与匠开始有了单独的户籍管理制度,称作“匠籍”,于是便有“工在籍谓之匠”的说法。“工”与“匠”从此合为一体。[2]根据技艺水平的不同,“工匠”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统称为“百工”,即现代的普通工人;中间层次称为“匠人”,如“木匠”“铁匠”等,即现代的技术工人;最高层次的称为“巧匠”“匠师”等,即现代的工程师。[3]关于“工匠”的产生历史问题,《考工记》也作过阐述。《考工记》认为“工匠”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4]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虽然有多种表述方法,但还没有一种人们普遍认可的定义。学者薛栋将“工匠”专业成长的阶段与“尚技崇德”的工匠品质分别作为提炼和概括中国工匠精神的层次维度与内容维度,“精益求精”“宁静致远”彰显了匠人形象。[3]学者邹其昌将工匠精神分为“现实层”与“超越层”两方面,即物质性生命体与精神性生命意蕴的统一。具体而言,即“求真务实”、“精益求精”。[1]学者庄西真认为工匠精神有三种内涵:“尚巧达善”“知行合一”“德艺兼修”。[5]学者吕国泉、李羿将工匠精神分为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三个层次。[6]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匠人的三种追求即分别为对技的追求、对德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具体来说,就是匠人对技艺、技能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百折不挠的道德追求,对文化与艺术的美学追求。技艺是“工匠精神”的基础,道德是“工匠精神”的内核,美学是“工匠精神”的尺度,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于工匠精神。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同样需要具备工匠精神。职教教师顾名思义即职业院校的教师。笔者认为,根据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职教教师的工匠精神”内涵。(1)教师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一个达到专业水准的职教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基本功、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7](2)教师要有教育信仰。教育信仰就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之人及对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应然价值的极度信服和尊崇,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对人自身的信仰和对教育的信仰的统一。[8]教育事业需要信仰,需要教师不断倾注自身雕琢学生。(3)教师应有美学意识。“工”本身就包含着“饰”即艺术原则。中国传统工匠在技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取向上,艺术的价值取向往往高于技术的价值取向。因为只有侧重文化艺术上匠心匠意的追求,才符合中国文化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重道轻器”的道德价值标准。[2]对教师而言,同样需要“匠心匠意”。比如,与学生谈话的艺术,管理班级的艺术以及教师整齐明晰的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辅助工具的使用,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较深厚的修养,即能集教学构思、艺术设计于一身。
工匠精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先秦典籍《左传·文公七年》中“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的描述,都蕴含了工匠精神。但是,当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中普遍缺乏工匠精神。职教教师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在日益“物化”的世界中,职教教师渐渐迷失了方向,忙于参加各种比赛,忙于搞科研,追求职称、荣誉,忘记了初心,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教育信仰的危机。教师逐渐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乏热情,对工作产生消极情感甚至是严重的职业倦怠,将教育工作看成是一件繁杂乏味的事情。他们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有时甚至投机取巧,坐不住冷板凳,面对各种诱惑,就会放弃对职业的忠诚。
在信息化时代,职教教师不在注重教学与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过度依赖多媒体,日益成了工作机器。现代社会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就是机器大生产让现代技术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庸,丧失了在技术中的主体地位,古代工匠虽然在身份上是不自主的,却始终是生产过程中的主体。[3]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以计算机技术手段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日益应用到职业教育中,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经逐步应用到课堂。
一些教师总是固守传统,不知道变通,也不问津新的理念,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缺乏理论指导的盲目地进行教学。作为教师,他们不是在岗位上逐步提升,而是原地固化,完全凭经验教学,缺乏自我价值体验,没有自主人格,不思进取。具有保守主义的教师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对“教参”的依赖是源泉,惰性的养成是保持保守主义的土壤,职业怠倦是甘心坚持保守主义的病毒。[9]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面临诸多的瓶颈。但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核心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关键出路也在制造业。[10]而制造业所需要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持续发展的根基在于工匠精神。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制造业人才的主要阵地,要担负起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责任,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形式,教师作为教与学过程中教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教师热爱专注于自己的职业,在实际教学中精益求精,不断开拓进取,都是教师工匠精神的展现。我们要借助“教育之梦”,汇聚教育工作者的力量,来实现“中国创造”“中国质造”“中国智造”之梦。
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向度,是指人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评价和选择所侧重的方向与程度,是指它的“信仰意识”和“终极情怀”两重涵义。[11]信仰本质上表现为精神诉求和情感认同,即职业教育需要某种精神支撑作为发展的根基,而现在的职业教育仍倾向于技能教育,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教育若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强化人才培养质量,要以工匠精神涵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精神根基,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将工匠精神渗透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每一个职教人的血液中。教师树立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对技能的精益求精、对职业的执着坚守、对作品的精雕细琢,以”职业信仰”引领学生达到对“物——我”的独特见解,成为有情怀、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
教师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门化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既包括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也包括专业情意,而工匠精神是涵养教师专业情意的重要思想动力。我国的工匠文化源远流长,也非常具有典型性。工匠们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精益求精、道技合一的非利唯艺理念和尽善尽美的人生境界对当今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9]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智慧用到精巧,教学技能练到纯熟。遇到任何教学难题都不会轻易放弃,而是悉心琢磨,精益求精,可以说教师就是教书育人的“能工巧匠”。随着“互联网+”的提出,教育信息化势不可当,“慕课”、“微课”已经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给传统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刻苦钻研新的教学方式,一丝不苟、精雕细琢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低下,属于发展中的学生[12],这更需要教师有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情,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学徒制中师傅与徒弟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情感因素在师徒交往中至关重要。师傅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教给徒弟知识、经验与做人的道理,而徒弟对师傅怀有一种敬畏与尊重之情。[13]教师要向“师傅”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要有信心与爱心,要关注、了解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自觉地成长”。这种尊师爱生关系的建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职教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要做到“能讲课会实操”。只有“双师型”教师,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而“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的能力是教育实践能力,它侧重的是将一定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方法或者技巧;在某个专业领域里的相关能力则是专业实践能力,它侧重的是解决生产、服务与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与知识就是教育实践能力的操作对象,即教学内容。[14]因此,作为一名职教教师,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不仅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还具备教学能力。(1)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要不断的钻研专业知识,时刻关注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企业与社会,了解专业技术的发展。(2)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做反思的教育者,自我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和教学能力的主动认知与思考。在课上,教师要对学生、教学场景、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反思,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备课,每一次讲课,每一次实训指导,都要精雕细琢,反复打磨。把每一次的课件制作,每一次的板书设计,都融入自己对生命的体悟,对美的追求。
学校要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沃土,为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搭建平台,同时,为教师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1)学校实行“双向”政策。学校允许教师到企业实习或挂职,拓宽教师的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也邀请企业专家进校与教师进行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2)校内也要为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条件。在校内可以成立教师间互相交流学习的工作室或社团,为教师技能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物质资助,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该工作室或社团定期举办交流活动,以此促进教师之间信息的共享,构建教师共赢的机制。(3)发挥校内名师前辈的引领带头作用,通过“传、帮、带”,让年轻教师学习前辈身上对教育事业的坚守与执着。同时,在教师技能提高方面,也可以使青年教师收走弯路,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掌握教学技能。(4)以“赛”代练。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比赛来提高教师的学习动机,激发教师的潜力。让教师们在比赛中合作,在比赛中进步,在比赛中成长。(5)学校对教师的失败要持宽容的态度。教师在钻研技法与教法的过程中,在追求职业极致化的过程中,才会创新,但是创新是没有经验可循的,难免会犯错误甚至失败。学校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教师的过错。让教师在犯错、纠错的过程中成长。
目前,职业教育的地位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人们对职业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偏见,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就没有对技能人才的重视,也就不会真正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国家和社会应为职教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1)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教师群体经济层面的制度保障。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选择了清贫,教师需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守住内心的安宁,做到不为外界的名、利所干扰。只有教师群体的经济层面得到了保障,没有后顾之忧时,教师才会安心“传道”“授业”“解惑”,也才会爱学生,用爱去感染学生,才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打磨自己的技能。(2)在文化层面即文化氛围和文化观念方面,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民族性格,这种品质会体现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德国人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严谨、专注、执着的性格特点。因此,作为职教教师更应该在自身发展和学生培养方面秉持这种精神。(3)新闻媒体应该多宣传报道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的事迹,营造社会重视职业教育,重视技能型人才,重视职教教师的培养。只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才会越来越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职教教师也才会自觉地以此为目标,进一步的提升自己。
工匠精神作为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工匠的要求,也是对各行各业从业者的要求。职教教师职业是值得人们尊重的职业,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光荣职责,工匠精神的培养既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育者的本质诉求。具有工匠精神的职教教师会始终坚守在教育岗位,专注于教学,在此过程中,不断追求卓越,并体会其中的乐趣与幸福。
[1]邹其昌.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一[J].艺术探索,2016(5):74-78.
[2]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 —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1520—1920)[D].上海:复旦大学,2005.
[3]薛栋.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4]邹其昌.《考工记》与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之建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6(5):995-999.
[5]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92-97.
[6]吕国泉,李羿.工匠精神:内涵·价值·塑造[N].工人日报,2016-05-24(07).
[7]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271.
[8]叶文梓.论教师的教育信仰[J].浙江社会科学,2004(2):112-116.
[9]朱广兵.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教书匠隐喻与工匠精神[J].现代教育论丛,2017(2):52-57.
[10]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4):24-29.
[11]孙敬.职教教师当怀一颗工匠之心[J].科教文汇,2016(9):93-94.
[12]卢敏月.新时期中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发挥与培育[J].职业,2017(2):42-43.
[13]吕玉曼,徐国庆.现代学徒制中影响师傅带徒积极性的制约因素探析[J].职教论坛,2017(4):35-38.
[14]王继平.“双师型”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7):50-54.
张园园,女,浙江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沈亚强,男,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7)28-0060-04
[责任编辑 徐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