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高职教育专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李 燕
专业文化建设是以专业特征为基点,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起到教化作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提高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推动专业文化建设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抓住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建立综合课程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现代教学技术水平,改革评价体系等几大核心要素,是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专业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主要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人才为目的。[1]高职教育中专业的设置要结合高职文化特色,其一切活动都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在高职院校中,专业建设是提高其办学质量的一项重点环节,而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它的高度直接决定专业建设的高度,对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建设的好坏与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全局。从我国高职教育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这块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其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当前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应当审时度势,把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专业文化建设必须得到加强,这显然已经成为当今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1.由组织内专业成员共同创造。专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某一特定专业的文化,其文化建设是由该专门领域师生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围绕专业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积累、提炼和创造出来的。[2]倾尽师生的毕生精力,虽然在此过程中也同样借助一定的外力辅助作用,但是追其根本,专业文化的创造是该领域成员努力劳动的成果。
2.为一定的专业成员服务。专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一般在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得以形成。这种关系一旦确立,便会得到专业成员的普遍认同并成为专业人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成员根据其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其自我发展与自我反省。
3.由众多从业主体在其专业实践领域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专业文化既具有融合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教育从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到多要素目标的发展统一,体现了专业文化建设与教育创新的特征。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想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总体方针与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专业文化教育就必须充分挖掘各专业知识所蕴藏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应用价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相互统一,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领域核心人员围绕专业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自主形成的、并被全体成员普遍认同、进而服务于师生全面发展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能够促进专业建设步伐,提升教师师德,促使学生热爱其所学专业,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1.必须反映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教育区别于学科教育的特点,强调对应于行业以及岗位来建设相应的专业,进而培养适用于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导向性。因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我们在界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其人才层次的高等性与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将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之中。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职业性质、教育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充分地显现出来。
2.应该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特点。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应考虑社会发展步伐,并基于新职教体系建设情况,持续进行高职教育专业文化的建设,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层次,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专业建设注入动力,为高职院校在市场竞争中提供中间力量,只有这样,高职教育专业文化的建设才能健康有序的进行。
3.需要相关企业的参与与支持。学校应诚邀企业的领导人员或管理精英,在管理、技术以及营销等方面为高职院校出谋划策,为学校师生答疑解惑,并选择一部分符合岗位要求的优秀学生去企业见习,注重来自企业的反馈信息系统,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合理分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比例。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普通院校来说,其办学时间短,发展系统不全面,专业文化建设尚未进入大部分学校的办学视野,再加之理论界对专业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低,使得专业文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一定的共识。例如,在实践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想当然的把贴在教室里的一些职业操作规程及警句等同于专业文化建设;还有的院校甚至将一些西方的职业发展理念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过来进行实践,这种类型的专业文化建设过于简单化,这样的建设的事实上是对专业文化理念认识的缩减化,没有真正的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质内容出发。这种缺少精神支撑和理念引导的专业文化建设必须是我们应该着力避免的文化误区。
有的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中,把专业培养目标描述成“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应用管理型高等技术专业人才”“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等。可见,这些院校对专业培养目标没有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混淆了这几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课程与教学这块,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基本上是一个班级实行一种课程安排,学生选修课程的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实践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受实验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等的限制。多数高职院校还遵循传统的教学观念,教材选用名牌学校的理论内容很深的版本,基础理论课的课时量相当大,“傻学傻用”的教学思想在学校的管理层和教师中占有很重的比例。[3]课程建设和教学仍然实行传统的模式,师资不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传统课程教学类型的教师为主,而具有行业背景知识和相关行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数量少之又少。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教院校尚未从传统的招生观念中解脱出来,盲目扩招、盲目迎合社会上学生及家长对未来就业舒适性追求的心理,在办学过程中不惜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凭自身意愿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在学校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功利性,缺乏对人才市场的准确分析和判断,甚至部分院校在短时间功利主义思想的趋使下,不顾现有师资、实验条件等是否完善,大规模设置能够快速盈利的专业,有些学校几乎年年换专业,但教学内容却还是“老一套”,导致有些高职的学生“理论听不懂,学习无兴趣,实践动不了手”的现状,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最终使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日趋增大,不利于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中课程开发方法与模式虽然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模式并未形成,几乎所有课程开发都还刻有明显的“经验演进模式”烙印,依然照本宣科,在课程开发中,潜意识里默认了某种已延续多年的课程结构与间接经验知识。[4]这使得高职院校的课程范围逐渐窄化,进一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难以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文化特色。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站在新的课程开发高度去审视整个课程结构,标新立异,打破固有的课程范式,开拓创新最新的课程范型。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文化休克”的现象,专业文化概念模糊,对专业文化的建设还未能形成清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文化建设对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强高职教育专业文化的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使各高职院校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让其深刻地认识到专业文化所拥有的潜在价值与重要地位。这就要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的领导与管理层应树立起对专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将专业文化建设提到高职教育办学的重要议程上来,通过师生之间共同的学习交流,加深一系列理念宣传,来强化其专业文化意识。其次,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负责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对专业文化的重要地位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把握,尤其要重视自身的可持续性专业化发展。最后,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拥有较强能力的教师主动研究相关专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在学校管理方式、制度建设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撑体系,这对提高专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有重要作用。[5]
高职院校应紧紧地围绕职业能力建立综合课程体系,使专业知识与综合课程有机结合,以培养创新性与复合型人才。在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应当分析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把握所设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而建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学校尽量做到在设置专业性选修课的基础上拓展职业能力,公共课的讲解应当坚持够用和必需的原则,重点体现知识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重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将学生在课内外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逐次分解成为若干个既相互连接又具备各自特色的学习单元,通过一定时间的有效学习建立起与知识学科体系不同的模块化综合课程体系,以便更加清楚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和目的,进而感性地认知专业,让学生由学校课程逐渐步入社会课堂,形成一定的衔接作用。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中的专业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可以使校企双方的实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人才培养服务。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目标围绕着企业的实际岗位职业技能制定,所以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完成就业为目的。从学生入学初期,应多次将其带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由企业人员介绍企业状况,并在一段时间里分别到不同的生产车间参与实际生产,实践企业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和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技能知识,为后面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学校综合实训室,可以再现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使学生较好地体验企业文化氛围。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教师通过在实训间给学生悬挂各种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其次,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各种互联网络平台,对不懂的一些专业知识进行宽范围的搜寻与查找,得到自己想获得的文化知识。同时,要提高学生实训效果,需建立与之对应的工作室及校外实训基地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修订完整规范的各实践课课程标准及实训指导书。在实训过程中,以校企共建工作室为中心,实训教师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明确的岗位分工,并按照工作流程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实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习让学生感受本专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增强专业人员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同时,了解不同企业的岗位要求,毕业之前安排好入职计划,以便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行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较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通过加强实训室文化的建设,逐步确立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职院校师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双师型”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技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一步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较以前相比得到显著的提高,现代的教育教学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教学发展趋势要求学校教师必须具备使用和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的能力,而这一切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师的教学工作已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的使用。课前,他们需要利用电脑备课,查阅和下载网上资源和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要能够进行现代教学设备的操作和简单的维护;课后,他们要能运用各种实用软件进行教学数据统计,教学评估和撰写工作报告。此外,还需要具有网页制作的技能,开设师生或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的博客等。纵观高职院校,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很多专业的毕业生对于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把握还远不够令人满意,有些学生甚至连利用电脑进行图文编辑都不会,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6]
学校专业建设应该牢固地树立起质量意识和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全方位、全过程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与考核。[7]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改革评价体系。(1)要改革由过去重结果向重过程方向转变。增加学生平时成绩考核在其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教师在平时测试过程中应采取笔试、口语测试、布置定期小论文作业以及通过现场操作教学等方法来测试学生的技能水平展示,在高职院校中形成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2)商务英语专业在教学组织过程当中,应紧紧围绕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技能”做为基本知识框架来制定一系列考试范围,并客观、准确地记录反映教学过程的教学进度表、学生考勤表以及学生成绩登记表等;并建立校企联合评估机制,加强评估的有效性,引进相关企业的专业人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专业评估。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教育的建设需要从提高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建立综合课程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培养教师现代教学技术水平和改革评价体系等方面着眼。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职业元素,重点应注重其内涵建设和开放性合作这两方面。只有如此,才能够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真正地为社会培养大量综合素质和能力都比较强的教育工作者。
[1]陈静.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特点与校企合作的探讨[J].林区教学,2011(5):13-14.
[2]王钟斌.关于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8-69.
[3]张庆慧,武继灵.关于高职高专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20-21.
[4]侯维芝.董兆伟.梁艳清.关于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23-25.
[5]王钟斌.关于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8-69.
[6]李敏.趋势与改革:关于新形势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05-107.
[7]苏展.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J].科学与财富,2013:252.
李燕,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7)28-0056-04
[责任编辑 徐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