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凌,李树德,彭 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互联网时代深化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郑志凌,李树德,彭 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研究了如何将互联网优势与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探讨了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有效途径。
互联网;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互联网促进了工业、商业、金融等很多行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作为一个传统行业深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互联网改变了我国的教育现状,也改变了目前的教育模式。文化素质教育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
第一,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高低将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往的文化素质教育方法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必须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手段和培养方式,让互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优势。
第二,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文化素质教育往往不被重视,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于教师,而不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导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很大不足,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在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2]。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寻求新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
第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互联网打破了地理边界、生活边界、学习边界,让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处理、利用大量有效信息,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充分整合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资源,借助新媒体构建新的教育平台,更好地为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师生共同成长[3]。
互联网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我们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为学服务,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整合大量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真正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4]。
2.1 优化校园网络,打造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为了让学校师生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和学习,首先要提供便利的上网条件。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能够不知不觉地渗入到大学生的精神当中。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把校园网络打造成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校园网络中去,营造丰富而浓厚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可以逐渐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和影响,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人文价值观念,发扬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实践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更科学有效地为文化素质教育服务。
2.2 利用网络新媒体,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的移动学习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衍生了很多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带来极大的便利。移动学习是指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在互联网产生以前,学生的学习只能依靠书本,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想要获取相关资料只能去查阅纸质文档。现在,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宽泛,例如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学生可以轻松地扩大自己的学习面,在网络上获取大量有效的信息。对于学校来说,这是创新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机遇,将新媒体融入到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文化素质教育信息,这种创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3 构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的师生互动模式
互联网新媒体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去寻求有价值的信息,但是获得这些信息之后需要一个吸收和转化的过程。比如,学生在某个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上不能理解,即使获得了这一信息也没有价值和意义,如果能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就能及时关注到这一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网络平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学沟通,与老师交流。通过网络平台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能够提高师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由和谐发展。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非一日之功,高职院校应当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层次变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1]董云川,周宏.“文化”的遗憾——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十五载回眸[J].高教探索,2011,(4):5-7.
[2]杜先能,薛照明,傅勇,等.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及新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5,(3):11-13.
[3]孙萃.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57-59.
[4]张岂之.关于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2):1-3,19.
(编辑 文新梅)
Reflection on Deepen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Internet Era
ZHENG Zhiling, LI Shude, PENG Wei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Changsha 410208, China)
In this paper,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Internet with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nnovate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and education concep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ode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effective way of it.
Interne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2016-12-20
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 “十二五”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移动学习的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WH125YB15);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7年度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机制研究。
郑志凌(1983-)。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计算机应用。
G416
A
1672-0601(2017)02-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