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薇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研究陕北民歌的音乐表现形式
陈 薇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陕北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精粹,陕北民歌作为主要的音乐构成,是我国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情怀。陕北民歌通过歌唱的艺术形式较为典型的勾画了陕北人民的生活色彩和内心世界。用极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轻快明亮高昂的风格吸引了大批量的观众。表达了陕北人民质朴纯真的内心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陕北民歌的现实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对这一作品进行简要赏析,对陕北民歌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来表现作品的价值和内涵,实现优秀民歌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艺术表现力
陕北民歌反映着陕北地区人民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陕北民歌是黄土地人民的创作,民歌的表现形式展示了人民的淳朴也是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通过黄土地人民生活劳作中即兴创作、口头相传,千百年来,创作出一些名扬海外的精品佳作。《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在词曲创作上都展现了民族特点是陕北民歌中的代表性作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也体现了最为淳朴的人性之美,体现了陕北民歌的现实价值和人文价值。
陕北民歌的形式与陕北农民简单朴素的打扮较为相像。头上与身上的衣着对比是典型的陕北民歌上下句的结构,将人文地理融为一体给人营造一种感觉上的强烈震撼。陕北民歌的结构往往是上下句结构,上句末字与下句末字押韵从而形成一个段落,常见的字数句有七字句也有八字句,甚至有更多字句的极少出现[1]。由每个段落构成一个画面,或者一个场景。跟传统的诗词写法对比,陕北民歌避免了常规一韵到底的写法,用不定性的随时押韵写法给人以无时无刻的新鲜感。
(一)赋比兴的广泛应用
“比”的手法形容比方的事物上没有一定的事物规律。这种写作手法最早见于《诗经》,是比的首发的典型范例,而陕北民歌通过此种创作手法融入地方方言特色,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韵律节奏方面也更有旋律性,在抒情方面更加细腻,更有深度,艺术的表达了思想感情。
在陕北民歌创作中,“兴”的创作手法不仅用于作品开头,更能抒发情怀,通过借助其他事物开头,来引起下文。通过加入同样的音乐,相同的旋律把所要表达情感蕴含气韵注入形象之中,把上下句中所要表达的不同事物联系结合在一起,以便达到更高的审美层次。
“赋”的创作手法用于描写看到的事物,直接抒发情怀感受,这种创作手法和陕北民歌的表达手法相得益彰,因此在陕北民歌里占据了很大篇幅比例。那么“赋”这种创作手法的写成表现了陕北人豪爽奔放直抒胸襟的情怀。在艺术表现上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使用反义词构句
在陕北民歌词句中,有一种前后对比的句子就是反义词构句,这种句子在众多陕北民歌中虽尤为少见。但是其创作手法使思想反差大,对比性较强,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感染能力。这种创作手法可以说是陕北人民的独创手法,给人以奇妙、神秘的乐感。
(三)叠字的大幅度使用
“山丹丹”、“红艳艳”、等叠字在陕北民歌中大幅度使用,极富陕北人民的地域特色,把人代入进陕北民歌之中,增强感情表现力,让人觉得尤为亲切,直接抒发歌曲所要赋予传达更具有生活气息的感情的同时又具有不可缺失的音乐美。
叠字在陕北人民的对话中,还常用作形容词的后加成分,在那些描绘景物形态、人物感情以及自然声响等,都让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其物的真实感受。这种创作手法用于陕北民歌之中极大的增强了歌词的情感表现力,也同时更向人传达了陕北的地域文化特色。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陕北民歌中极具特色的一个著名民歌,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在艺术表达上也体现了多元化的创作[2]。民歌是反应陕北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通过即兴的口头创作方式广为流唱,极具特色的反映了陕北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以及地域风俗文化。生动而又简单朴实的小调被人们熟知和传唱,那么对于《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的歌曲赏析则从创作背景以及情感表达主题思想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分析乐曲的演唱技巧。
(一)分析歌曲创作背景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歌曲是由多个人作词而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现。通过信天游的表现方式创作了一曲歌颂革命历史的歌曲。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歌曲因时代背景原因传唱较少,而陕北民歌由于其革命性特点获得了批准,进而实现了歌曲的创作,那么在这一时段陕北民歌作品得到了复苏和创作传扬。这首歌曲歌颂了毛主席带领红军到达陕北,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实现了伟大转折点以及革命的最终胜利,谱写了新的历史阶段。
(二)歌曲表达情感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歌颂红色政权取得胜利的红歌,以陕北民歌的表现形式演唱出来,表现了文化历史背景,记录了革命取得胜利的艰难步伐,无论在歌词或者作曲中都强烈的表现了人民的革命情感以及对革命过后美好生活的渴望。通过陕北人民的音乐形式演唱出来,得到广为流传。
(三)乐曲创作技巧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在音乐表现上有一定层次的体现,通过音乐开始部分悠长的引子开始,以及辽阔高昂的曲调部分,节奏感逐步推进进而转入了一种富有高原风格特色的节奏感,人们在这种悠扬的节奏感中体会了音乐所表现出的一副美好场景,节奏在第二段音乐中加快,逐渐演变为欢快明烈的乐曲节奏,体现了情感在音乐中的表现升华,对美景的赞美,对乡土人民风格特点的迷恋。
贫瘠的土地,艰辛的生存环境不仅磨练出了陕北人淳朴、善良真实的个性特点,也养育出了大批与命运抗争的英雄[3]。陕北民歌既有淳朴、明快的音乐又有具有原始野性的歌唱强调以及极具地域特色的语言表现力,表达了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勾勒了陕北人民的风格特色和民俗风情。
(一)民歌创作
陕北艰苦淳朴的劳动人民是陕北民歌的创作主体,陕北民歌在历史演变中具有极高的概括性以及代表性。作品产生于陕北劳动者的“因感而作、因情而发”,在陕北人民具有极高朴实憨厚、勤劳质朴、热情豪放的乡土气息之下,不同时期的劳动人民都是陕北民歌的创作主体。他们的创作思维与世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相融合,使其文化积淀是很精彩丰富的。当创作思维与丰富的文化积淀相融合的时候,创作作品将展现出来极具特点的精神文化特征,陕北人民对艺术生活的认识都是由创作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陕北民歌的创作蕴含了陕北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生活追求。也包含劳动人民对自己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陕北人员朴素却崇高的精神。
(二)风格特点
陕北民歌的创做既是中华文化积淀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具有了不同的强烈地域色彩。有爽朗豪气又有羞涩圆润,有磅礴大气,又有沉稳安然。又在此同时陕北民歌在反帝反封建争取革命胜利时期的陕北民歌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特征,表现出了陕北人民对革命的支持,以及陕北人民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奋进的心里目标。在表演《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此曲时将情感表达与乐曲节奏相结合,展现出这首音乐的时代背景民族文化以及强大美好的陕北人民。
陕北民歌在广泛流程中,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打磨,在旋律和歌词等各个方面的表现形式上都已逐步体现了一定的规范性和完整性。陕北民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得陕北民歌具有不拘一格的艺术表现风格特色,充满了浓郁的地域风格和生活色彩。陕北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在类型上包含了信天游、小调以及劳动号子三种方式。丰富的歌曲体裁展示了陕北人民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活和内心的丰富情感。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陕北民歌的内容形式也都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所体现的艺术价值也更为珍贵。
(一)音调特点
陕北民歌一般呈现为简单、质朴的音乐表现特性,有着独特的节奏韵律和行腔歌唱特点体现在曲调结构上。陕北民歌的创作主体是陕北劳动人民,也就体现了陕北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旋律的节奏明快也体现了陕北人民的简单生动。表现了极强的地域性风格特色,曲调思维也较为灵活多变,没有固定不变的曲式风格在整体音色结构之上。陕北民歌从曲调旋律变化上可分为两种:节奏欢快自由,音域较为广阔,情绪表达更为奔放体现在旋律变化较大的特点之上;以及旋律变化基本不变音域节奏也相对基本固定,整体结构基本工整的特点使得音乐情感的表达委婉曲折。
(二)情感通过内容表现
陕北民歌以反映陕北劳动人民的生活为主要表达内容,由此在音乐曲调中多展现轻快的节奏,在节奏和旋律上多体现自由方言的演唱模式。陕北劳动人民的生活多以生产劳动、放牧砍柴、男女爱情等方面题材为主,表现内容十分广泛,生活情感语言的表达也较为生动,表现了陕北劳动人民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得陕北民歌体现了陕北劳动人民的方方面面,生活的丰富文化,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体现,表现了劳动人民深刻的民族情怀以及对地域性民族文化的无限热爱。
(三)乐曲曲风审美
陕北民歌在内容上展现了陕北人民勤劳质朴的真实美、地方性方言的语言美、以及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美。干净明快的曲风将人民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使得陕北人民淳朴的民风及语言特色在乐曲中得以完美展现,彰显了陕北民歌鲜活的生命力。创作民歌过程中真实的情感赋予了陕北民歌热情明亮的曲风。形式上的结构对称及歌曲的直抒胸襟表现了陕北人民对生活采用最简单的态度,最直接天然的方式去感受生活带来的真实与快乐,通过热情的陕北民歌去表现生活。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杜宇的精神文化财富。它的艺术特色是陕北人民追求理想生活的体现,它的不规范多元性使得陕北民歌得到了广泛传播。陕北民歌是特色性和多元性的结合,是中国民歌的代表之一。《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则是陕北民歌的代表性之作,体现了陕北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结合作品的文化历史背景及二次创作体现了音乐的创新[4]。通过最为真挚的情感对音乐进行创作,通过传唱和创新性改编使得陕北民歌成为真正的民间艺术,作为我国的特色文化得到广泛流传,对繁荣中国民俗歌曲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1] 张兰芳.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 李琴.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J].音乐大观,2013,07.
[3] 马小刚.论陕北民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4.
[4] 吕政轩,孙姣夏.从传统民歌到新民歌:陕北民歌的一次革命性转变[J].榆林学院学报,2012,03: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