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小涵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张锡生先生从艺70周年师生音乐会观后感
查小涵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张锡生先生是我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少年时在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刻苦学习,为老先生日后的从教道路奠定了扎实稳固的根基。为探寻张锡生教授丰富的阅历和幼年班生活的点点滴滴,笔者跟随导师一同前往常州亲自拜访张教授,并观看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提琴音乐会。笔者认为,每位德高望重、享有赞誉、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的老师都应值得去研究,去发现他们身上独特的教学特色。因此,音乐会结束后,笔者还专访了张教授的优秀门第,从而更加客观地总结他的大提琴教学方法及教育思想。
张锡生;重庆青木关;常州少年班;大提琴教学;音乐会
2017年7.24日,正值高温酷暑炎炎夏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冯效刚教授受江苏省常州市音乐协会主任的邀请,带领我们一行6名同学前往观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张锡生先生从艺70周年师生音乐会,并对其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和交流。
张锡生先生,193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是我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国家二级演奏家,在甘肃任教多年。曾任职于甘肃省敦煌艺术剧院,同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张先生于10岁经过重重选拔考入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并在那经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生涯。国立音乐院幼年班1945年由吴伯超先生建立,成立于重庆青木关,9月正式开学。1946年迁往常州市。
下午两点钟,我们来到常州市凤凰谷大剧院来采访张锡生先生。采访的主要内容就是了解张老师在国立音乐院童年学习经历的点点滴滴,以及少年班当时都有哪些优秀的学生,还有他们之后的去向和发展。我们从与张老师交流东西过程中得知了当年曾在少年班学习的学生的过去及现状,现将其进行简要梳理。
如今现在上海的有小提琴家陈稼华、小提琴家阿克俭、陈思敏、王师禹。
现在江苏的有:芮文元(音乐高级教师)
曾在北京的有:
黄晓和(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最先学习小提琴);毛宇宽(现在香港);白哲敏(现在香港);林深(现在深圳);陈长泉(美国);罗成(新加坡);李学全(荣获罗马尼亚“世界青年联欢节”长笛金奖,新中国第一个国际大奖)
张孔凡(原名张子文,最先跟随潘美波老师学习钢琴。曾任中央乐团指挥,先前是圆号首席。后来调到西安当乐团常任指挥)
罗忻祖(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刘琦(中央乐团担任大管演奏员)
李向阳(小提琴);胡炳余(长号,大提琴转长号);胡国尧(大提琴);岑元鼎(中提琴,中央乐团中提首席);马育弟(大提琴);李仲平(中央乐团大提琴);尤奎(中央乐团贝司);
梁庆林(小提琴);陆有瑞(小提琴);张志清(小提琴);朱信人(小提琴,中央乐团法人代表)
谢厚鸣(中央乐团圆号首席,张孔凡学生)
方国庆(打击乐演奏家,最先学习钢琴)
赵维俭(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小提琴教授)
王咏新(长笛教授)
盛明耀(大提琴首席)
袁世正(前线歌舞团担任过指挥)
曾在广州的有:
胡介华(广州乐团);蔡纪凯(小提琴);洪威廉(现在美国)
叶宇(在三亚,长笛演奏者)
严福保
张绪昌(原海南歌舞团首席)
据张老师回忆,少年班刚成立之初经济困难,经陈立夫批准正式成立。当时的老师有刘文英,钱宝华等。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很差,但是老师抓的很紧,行之有效的教学与学生刻苦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以便达到好的成绩。在生活上,常州军管会曾经接管过少年班的生活。但是条件还是很艰难,因此也流失了大量学生。解放后,少年班也曾一度出现无人接管的现象。1957年,少年班迁到了中央音乐学院,成为了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部分,改名央音附中,此时只剩60人到了天津。
此后,少年班一直努力培养着孩子们的专业水平及文化知识,培养出的成果创造了中国音乐史上的奇迹。它不仅将一批战乱时的孤儿难童培养成了后来中国的优秀的音乐人才,同时也在音乐教育、教学上对中国音乐界做出了先锋性的贡献。是新中国音乐家的摇篮,可谓是培养了“中国第一代音乐家”,尤其以培养交响乐团的乐手而闻名,为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力量。张先生便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优秀音乐家。1959年,他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兰州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1961年调任甘肃省歌舞团任大提琴首席。
晚上7点30分,张锡生先生从艺70周年师生音乐会在常州武进凤凰谷剧院隆重举办。这次的音乐会吸引了国内很多著名音乐演奏家、音乐学者的到来。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正在学习大提琴的青年和儿童。音乐会首先让观众通过大屏幕对张老师的学习和创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通过介绍他的优秀弟子,为大家塑造了一个矜矜业业、勤勤恳恳的音乐教育者的形象。从艺多年,桃李芬芳的教学成果引人瞩目。
本场音乐会进行演奏的有四名学生。分别是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谢添、优秀琴童向辰、少年演奏家房基正和白云。此外,张老师的另几位爱徒许天律等在国内外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参与此次音乐会,心中牵挂着张老师的他们也通过录视频向张老师传递了感恩和祝福,并庆祝音乐会圆满成功。
第一个进行表演的是琴童向辰,他演奏的曲目分别是帕格尼尼的《摩西主题变奏曲》、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年龄虽小,却在他身上看不出一丝一毫的胆怯和拘谨。整个演奏过程收放自如,技巧和情感都把大提琴的安稳、柔和把握地淋漓尽致。第二个进行表演的是房基正,他演奏的曲目分别是圣桑的《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夜曲》。作为一名初中生,在演奏中更是表现出了青少年身上罕见的深沉和沉稳,让人不禁觉得,大提琴跟他的气质是融为一体的。此后,是一名女生白云上场,演奏的是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随着旋律缓慢的流动,仿佛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在诉说着心中对音乐、对生活的追求。三位学生的家长在其演奏结束后,都分别上台致词,对张老师的谆谆教诲以及孩子学琴的经历与观众一起分享。
最后上场的谢添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这次从德国专程赶回常州,作为音乐会的特邀嘉宾,他精湛的演艺、高超的技巧以及情感的细腻表达为众多大提琴音乐爱好者奉献了完美的演出。音乐会接近尾声之时,四名演出者共同合奏两曲,浑厚宽广的琴声环绕在凤凰谷大剧院内,为这场音乐会画上圆满动人的旋律。随着最后一声旋律的结束,张锡生教授在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台上四名演奏学生的深情邀约下来到舞台的中央。瞬时全场观众全部起立。鲜花、掌声、灯光、音乐相融交汇在整个热烈非凡的大剧院内
音乐会圆满结束后,我与师妹一同采访了谢添和白云的父亲。从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张锡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敬业和负责。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般,耐心地指导着他们。张老师矜矜业业的教学精神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对每个受教的学生来说,都有着受益终生的影响。
附:与谢添的访问记录
我:你好!非常开心能有这个机会采访你。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大提琴的?在哪里学的,起步就是跟张老师吗?
谢:我是5岁学习钢琴,11岁开始转大提琴的。我是兰州人,在老家跟随张老师学习的,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在学习大提琴的过程中你有过什么难忘的学习经历,张老师给了你怎样的影响呢?
谢:跟老师学习一开始主要就是打基础,一点小毛病不对都会及时改掉。所以基本功训练的很扎实,张老师的基本功教学很有技巧,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我:那你是怎么突然想到转到大提琴呢,练习的过程中会觉得枯燥吗?每天大概练琴多长时间呢?
谢:一开始是听我哥哥拉,单纯的觉得很好听。又觉得比钢琴容易。但学到后来才发现,没有一种乐器是简单的,都要付诸行动和努力。我对大提琴很感兴趣,张老师教小孩很有一套。每天大概练2-3个小时吧。
我:可以说一下你的学习经历吗?
谢:我本科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之后研究生去了德国。
我:你在跟张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你很难忘的事情呢?
谢:有很多啊。我有一个缺点改不过来时,张老师会弹指头督促我改正。张老师上课不凶,很温和。他在教学中有个特点是在上课时前一个学生还未结束,后一个学生就进来听课了。这样有便于我们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我:你在张老师那学到的东西,和你去国外学习之后,对大提琴演奏有什么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吗?
谢:在张老师那边主要强化基本功技巧,简单的灌输一下一些音乐概念。到大学,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在欧洲学习的时候,体会欧洲文化,将其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进行感悟。跟张老师起步学习两年,主打基本功。他作为启蒙老师来说对我的意义很重要。
我:可以谈一下你对于今后的一些想法和对自我成就的评价吗?
谢:我觉得我还年轻,需要多多历练。计划回国多举办音乐会,然后德国继续读博。
我:在你拉琴的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谢:体会最深的是“创造”。不是按部就班把自己练的东西在台上展示出来,而在台上的感觉不一样,应该是享受音乐,毫无保留的施展出来。
我:好的,谢谢你的回答。辛苦了!
与白云父亲的访问记录:
我:你好!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采访你。您女儿最先是跟您学习钢琴的,那么后来是怎么想到转学大提琴呢?
白:我之前就了解到张老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因此想去认识他。拜一位优秀的大提琴老师为我女儿的启蒙老师。
我:她上课的时候您陪在边上吗?
白:陪我是陪的,但我不管事,希望培养她自我主动学习的意识。起步是在三年级的时候。
我:简要谈一下张老师的教学模式呢?
白:教学应该是音乐学院学院派的模式。张老师教学的重点不在新曲子,而在于还课。布置的曲子独自完成70%-80%,然后到下节课的时候再精练。我认为张老师的优点在于,不是完全照葫芦画瓢,而是锻炼音乐的综合素质;在读谱的过程中,发现接触过或者没接触过的信息。并且带着问题去上下一节课,这样效率会更高。
我:一般一节课是多久呢?
白:每节课正常是一小时,但是每次上课都会拖堂。张老师有时一边吸氧一边上课,因为有哮喘病。
我:你女儿现在是在哪就读呢,张老师的教学对她产生了哪些影响和帮助?
白:她现在考取了上音附中,张老师的教学模式和基本功上有过人之处,比如考专业音乐院校的时候,教学在衔接上与专业院校有无缝对接。这也是能考上的重要因素。
我:相信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挫折吧?那是怎么克服的呢
白:当然,学琴时每个阶段都有瓶颈期。曾经一度音准出现问题,但是咬牙坚持下来了。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音准问题。技术上出现的问题通过
我:平时练习的时间呢,大概每天怎么安排的?
白:正常情况下2小时,决定考附中时三小时,周末的时候有时6小时,考前差不多10小时。
我:强度挺大的啊,那会有逆反心理吗?
白:会有的,因为每一个乐句反复地练,成千上万地练。孩子难免会觉得枯燥无味,我也很佩服她的坚持。
我:那白云,你对自己今后有什么打算和目标呢?
白:我准备考出国,继续学习大提琴。
我:在跟张老师上课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回忆呢?
白:太多了啊。难忘的经历比如2012年参加一个比赛,每节课上两个半小时,一周两节课,那是她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我记得是冬天的时候,张老师哮喘病还比较严重,一边吸氧一边上课。还买了空气净化剂,为了给孩子更好的上课。作为家长,我们真的很感动。
我:那张老师真的是一个矜矜业业的好老师。对于您女儿的今后,您对她有什么期盼呢?
白:希望她努力地学习,日后从事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走专业道路。有可能是教学,有可能是演奏。我衷心希望她这一辈有大提琴与她相伴,她会生活的很快乐,很幸福。
我:好的,谢谢您的访问。辛苦了!
采访结束时,已是星光点点。回顾这一天的行程,张老先生慈眉善目的形象,谦虚平和的为人,以及几个小时的诉说依然让我回味,思索。言语中的严谨,回忆时的专注,无不显示出他们这一代人对大提琴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让我不禁感叹老一辈音乐家无私奉献、矜矜业业的教学精神是多么的伟大。晚上的音乐会也让我感觉意犹未尽,张老先生桃李满天下的教学成果,不禁联想到他为大提琴事业付出、奋斗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身影。通过这一次时间不长,但记忆尤为深刻的一次学习过程,对我在今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上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希望自己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畏困难,努力前行。
[1]芮文元.吴伯超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儿童专业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钩沉[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5):26.
[2]宋歌.音乐家的摇篮—关于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11):30.
[3]芮文元.江苏籍音乐家吴伯超的历史功绩——“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钩沉暨亲身感受[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4(01).
J605
A
查小涵(1993—),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