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剑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汉族民歌是中国民歌和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瑰宝,不仅记录了汉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且在千百年的传承中,融入了汉民族自身的一些优良品格,形成了独属于汉民族的音乐风格。诗歌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诗歌发展初期,往往表现为“诗﹑乐﹑舞”一体的表现形式,并且早期的诗歌内容以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为主。虽然汉族民歌在传承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创新,但其仍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欣赏水平和艺术偏好有着较大的出入,故而面临着一定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本文即从汉族民歌的发展传承入手,结合其当前面临的困境,就其创新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诗歌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由当时中国各地民歌收集﹑整理得到的。汉族民歌主要由人们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产生,其内容也以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行为或者生产行为为主,从某种程度上说,汉族民歌记录了汉民族的发展历史。如诗经中就包含“十一国风”,也就是各地人们的社会生活情况介绍;宋元明清时期,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民歌的滋养。另外,《放牧山歌》《赶牲歌》《兰花花》《孟姜女》等至今还得以流传的汉族民歌,也都记录了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寄托了当时汉民族的一些情感。
汉族民歌的传承并不系统,在汉族民歌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有民歌失去了传承,从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流当中。一般来说,汉族民歌的传承是由不同的传承人完成的,传承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群体传承者主要是通过节庆活动﹑风俗活动等形式完成民歌的传承,个人传承者则主要分为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两种。
对于任何艺术形式来说,创新都是其实现自我发展的根本动力,民歌也不例外,想要实现民歌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对民歌进行创新。但就汉族民歌的发展现状来看,其自我更新较为缓慢,民歌传承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仅仅是对原有歌曲的保留,而缺乏对歌曲的创新,从而导致汉族民歌距离现代人生活较远,阻碍了汉族民歌的流行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现代人接触外部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丰富多样,不同的文化在当前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着激烈的碰撞,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加强了对于个性化﹑多元化艺术的追求。相比之下,以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传统爱情观为主的汉族民歌,越来越难吸引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注意,故而遭遇了当前的传承危机。
再创造也就是二次创作,即通过改编﹑仿作﹑引用等方式,赋予传统汉族民歌全新的诠释和塑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的精神追求和审美需求。再创造与剽窃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其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抄袭,而需要在原有歌曲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造,重点要保留民歌所含有的思想内涵。简单来说,民歌的再创造过程,就是在保留民歌精髓的基础上,对其表现力和艺术性进行强化的过程。如《新大河涨水沙浪沙》就是对传统民歌《大河涨水沙浪沙》的再创造。
现代人对于汉族民歌的印象普遍停留在老套﹑落后﹑俗气的层面,这种印象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于民歌缺乏了解,受主观意志影响导致的;另一方面,就是由于民歌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和传统导致的。在汉族民歌的传承过程中,也很少有人对民歌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事实上,许多民歌所蕴含的情感是永远不会“落时”的,只要对其歌曲的表现形式进行合理的改造,引入现代人所喜欢﹑熟悉的音乐因素,就可以实现汉族民歌的流行,如《小河淌水》的微电影改造就成功地吸引了一些青年人的关注。
汉族民歌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其记录了汉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历史进程,如果汉族民歌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那将是我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在积极创新传统民歌的同时,加强对汉族民歌的宣传,使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熟悉汉族民歌,从而充分展现汉族民歌的艺术魅力,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为汉族民歌未来良好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综上所述,汉族民歌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全面提高对汉族民歌传承的重视,从其面临的发展困境入手,结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偏好,合理地对传统民歌进行改编和创造,从而赋予汉族民歌新的活力和生命,实现汉族民歌在现代的再次流行和良好发展。
[1]鲁林.云南汉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J].当代音乐,2017(15).
[2]周梅,葛岩.腾北汉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保山学院学报,2013(03).
[3]王维.浅析汉族民歌传承的原因及当下困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