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强师生获得感视角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017-01-28 12:22陈明昌希灿
职教通讯 2017年2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陈明,昌希灿

基于增强师生获得感视角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陈明,昌希灿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一项国家战略,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困境,特别是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从增强高职院校师生获得感视角,以师生内在潜能的激发为切入点,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感;内在潜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目前,已经进入必须突出质量和以特色求生存、谋发展的新阶段。[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家也先后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对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笔者将从增强师生获得感的视角,探讨如何找准切入点,持续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分析

回顾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从国家示范到国家骨干,到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等一系列质量工程的实施,高职教育质量进入了全面提升的历史阶段,国家重视有加。在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从2016年全国高校招生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招生困境似乎愈演愈烈,全国不少省份高职院校均未招满,普遍出现了生源危机。这种趋势正在由民办高职向公办高职蔓延,引发了高职院校的生存危机。[2]这一危机从表面看是招生生源不足问题,而问题的末端则是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解决好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质是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提升的问题。

高职院校办学要“以师为本”,教学要“以生为本”。[3]“师”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高职院校缺的是具有教给学生适应市场需求能力的教师。当前,多数院校都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专业化与职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且,专任教师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专业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较少。实现“以师为本”,各高职院校就要建设自己具有竞争力的师资和其他教学环境条件,培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自发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对学生教育培养而言,应做到“以生为本”,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转向更加注重以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的新模式,包括不同学生个体学习目标的需求、不同就业意愿的需求、学生当前现实的需求、长远发展规划的需求。只有把人才培养方式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困境的主体原因

从角色分析的角度来看,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要依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面临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激发教师的活力、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师生对社会需求的关注也普遍不够。

(一)教师的教学活力没有激发

教师是提升课堂吸引力、优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没有教师活力的激发,没有教师心力的付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终身职务”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等都从制度层面约束了教师的活力。同时,现代职业教育本身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大多数年轻教师都缺乏企业实践锻炼,其意愿也不强,很难达到真正的“双师素质”标准,职业能力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激发

基于美国学者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者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人人成功的人才观、“对症下药”的教学观和多元多维的评价观,以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4]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数仍以培养传统的学业智力为中心,导致课程结构过于单调、课程内容过于局限、教学模式过于同一、评价方式过于僵化。再加上高职学生入学前多数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注意习惯,学习成绩水平不高,学习上的欠缺会影响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会影响美德的积淀。因此,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未能得到培养,发展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

(三)师生的外向动能没有激发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一定要积极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不能关门办学。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围绕社会需求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的现实土壤,可以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产学研融合等方面的需要,并能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办学的宗旨。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对社会需求变化普遍关注不够,致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质量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趋势,亟待激发师生积极面向社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动能。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切入路径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提出要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这对于激发教师的改革创新潜质和挖掘学生成长潜能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人才培养应当以师生内在潜能的激发为切入点,让他们在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过程中有充分的获得感,从而增强积极参与改革的动力。

(一)增强教师获得感,培养优秀“四个”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2个教师节前夕考察八一学校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个引路人”的新标准,要求教师要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全面转变,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合格导师,成为教育创新的先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引路人”队伍,他们是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1.增强教师事业感,提升职业能力。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认为,“有的人之所以愿意为工作献身,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天职感’,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神圣事业的一部分,即使是再平凡的工作,也会从中获得某种人生价值”。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激发教师的事业感,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使其努力成为“双师双能”的应用型、技能型教师。(1)树立事业标杆,在校内选定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较优秀的教师,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举办专业教师技能校本培训,遴选优秀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教学方法和操作技能,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2)完善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实践制度,引导教师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自我提升,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熟悉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使教师在实践中掌握技术要领,提高专业技能。

2.增强教师参与感,培养主体意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教师,只有始终坚持教师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积极参与改革,发挥主体作用,才能把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也是知识分子汇集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说,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同知识分子打交道,做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学校必须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代会、职代会的作用,真正问计于师,让教师拥有参与感,培养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要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凡涉及教职工年度考核、评先选优、职称晋升和工资奖金分配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都要让教师能够参与其中。对来自教职工的意见和批评,合理的就要积极采纳,偏颇的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做好沟通解释。

3.增强教师荣誉感,倡导师德师风。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四有”好老师,教师对职业要拥有很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校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高职院校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新进教师入职教育中,必须上好“师德第一课”。要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与选树典型相结合,积极开展“四有”好老师、优秀辅导员、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加强典型选树及宣传报道。通过借助优秀教师传递正能量,引领其他教师不断上进,特别是帮助青年教师传承高尚师德,为人才培养提供思想保证。

4.增强教师幸福感,营造和谐氛围。高职院校要多方面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通过职业支持、人文关怀等措施,让教师拥有幸福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增加实际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要为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硬件保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创造有利于科研的环境氛围;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尤其要为广大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有效路径;要通过工会组织丰富教职员工的业余生活,及时了解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真情关怀教师的工作与生活;通过增强教职工的幸福感、归属感,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营造出和谐的环境氛围。

(二)聚焦学生获得感,培养优秀“六有”大学生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技大学会见大学生时指出:“同学们要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总书记对“六有”大学生培养目标的提出,为丰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指明了方向。美国教育大师威廉柏奇认为,要深信所有的人都是有能力、有价值、有责任的,教育是一种通过彼此合作产生的协调活动,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下有效地学习。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通过增强他们学习过程的获得感,实现自主式学习,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1.聚焦学生进步感,提升教育品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变化,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样性的教育服务,就是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交通类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交通运输产业链需求设置应用性专业,建立有效的过剩专业退出机制;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教材的机制,不仅要将先进的技术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注重实际操作,从实际和实践应用出发,让学生学会社会需要的操作技能;要改变以往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通过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改革,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和学习时间的选择权;要制定更为科学的考试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激发学习兴趣。借助供给内容的变化和供给方式的创新,精准提升教育品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聚焦学生满足感,提升服务水平。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应当树立“学生为本、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注重服务效率。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改善学生的住宿、就餐、学习和运动等方面的硬件条件,使学生能有一个舒适满意的学习生活环境;从教职员工层面来说,专业教师要把上好每一堂课作为一项工程来对待,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和创新意识为主要职责所在,注重引导而不是传授,帮助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辅导员要积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经常深入学生的宿舍,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机关部门和后勤单位人员也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搞好服务,做学生的表率。全校协同提升教育和管理服务水平,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温馨满意的环境。

3.聚焦学生成就感,拓展实践平台。高职院校要突破传统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大教育观、大培养观等教育教学先进理念,积极搭建各种教育实践平台,帮助学生获得各种成功体验,增强成长成才的自信心;要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要以第二课堂的形式,积极开展团学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促使自己尽快掌握契合行业企业的专业技能;要结合学校特色和所在区域创新创业社会资源和需求,搭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择业、创业竞争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定要围绕以“师生为本”的理念,使广大师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既是改革的参与者,更是改革的受益者,应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师生的外向动能,保持教与学协同、校内与校外协同,观念和方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1]高志研.高职教育:如何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5-11-24(14).

[2]中国高职发展智库.专题聚焦:生源危机下,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EB/OL].[2016-09-30].http://www.zggzzk.com/ infoview.php?d=430.

[3]李辉,林升乐.办学必须以教师为本,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9-12.

[4]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李漪]

安徽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的职业诚信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K2012B119)

陈明,男,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昌希灿,男,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7)02-0016-04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