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景川 龙令洌
祖孙“两文一武”
——侗族知事龙朝榜的政声家事
■陆景川 龙令洌
锦屏县平秋村是九寨“百里侗乡”的大寨子,龙姓是寨子里的第一大姓,亦是开寨始祖,在平秋发展是枝繁叶茂,家族人口最多,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曾出“两文一武”,成为九寨侗寨的一段历史佳话。
龙朝榜,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道光十四年(1834),病故于黎平府,寿享七十有六。乾隆四十七年(1782)乡试科中举人,四十九年(1784)会试科中贡士。清代科举,正式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会试前须取得举人的资格。贡士参加由皇帝亲自考试的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举人相当于现今的大学生,贡士、进士就相当于硕士、博士了。
龙朝榜出生在诗书世家,排行老二,父亲龙启蛟是当地的私塾先生。而祖父龙老天(1686年—1757年),字彦天,还曾是皇清钦赐的修职郎。修职郎虽说只是正八品和从八品文官的散阶(是朝廷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类似于当今的军衔),但也是名声在外。龙老天对儿子龙启蛟虽能教书育人,未能搏取功名,光宗耀祖,一直耿耿于怀。于是,他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孙子身上。因此,他将长孙子取名龙朝相,寓意有朝一日封侯拜相,还未出生的次孙,取名叫“龙朝榜”,寓意孙子将来一定金榜有名。祖父不仅将平生书籍分为两大柜,而且每一本书的扉言都分别用毛笔楷书工整写上“皇天不负,金榜题名”和“赠孙儿龙朝相”、“赠儿龙朝榜”字样。龙朝榜还在娘胎里,就被打上祖父梦想的烙印,祖父用心,可谓良苦。龙朝榜母亲在有身孕时候,祖父已是古稀之年,当时已抱病在身,每次郎中来号脉诊病,他总要不住地问能不能等得到孙儿降生,郎中开的汤药再苦,老爷子都闭着眼睛,都一饮而尽,连汤药的药渣不剩在碗底。也许他的心里不仅想看到孙儿的降生,还希望能教孙儿们识文断句,甚至奢望能看到他们金榜题名。可是,祖父毕竟年老体衰,终抵抗不住病痛的折磨,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寿享七十有一,临终时还是没能等来孙儿诞生的喜讯。
次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三月的一天晚上,龙朝榜降生了,天亮的时候,龙启蛟惊奇发现,房子四周的桃树一夜之间,桃花全部开了,白的、黄的、粉的,非常好看,而儿子生的脸容俊秀,白白胖胖的,十分可爱。他连忙在祖宗神位前摆上果品,焚香燃纸,跪地叩头祷告,向祖宗报告添丁之喜,告慰父亲龙老天在天之灵,祈祷祖宗保佑孙儿快快成长,将来光耀门庭。修职郎孙儿降生的消息,一下子在平秋寨上传开了,三朝之期,房族爷崽,亲戚朋友,纷纷登门道贺,个个望着新生儿俊俏的模样儿感叹,这真是龙凤之相啊,修职郎的儿孙真是不同凡响。大家赞叹不止,你一言我一语,说这个孩子眉清目秀,将来一定是仪表不凡,堪当大任,怕是还要迷倒不知多少女儿家。大家问父亲龙启蛟,准备给儿子起个什么好名字,龙启蛟说父亲还在世时,就给他孙子起好了大名叫“龙朝榜”。大家连连称好,纷纷祝福孩子将来一定高中金榜,前程无量。
也许真是天随人愿,龙朝榜从小天资聪慧,读书用功,祖父留下的书都读过不止一两遍,后来果然不负祖父的重望,从儒生、廪生到秀才,顺利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秋闱大比中举人,四十九年(1784)会试又高中国学贡士,朝庭召他进京为官,为皇上办事,可是龙朝榜考虑到家乡离京城太远,忠孝难以两全,恳请就近为朝庭效命,后朝庭体恤士子,改派他到黎平府衙,官授黎平府知事。知事,属于地方行政长官(七品),负责辖内的政治,经济,行政,防务等重要事务。
在黎平府任上,他经常到地方各县属明查暗访,协助知府着力整治吏治,体察民风民情,了解民间疾苦,施行德政,兴农商办儒学等等。由于他为人谦和,办事公平,勤勉清廉,深得知府器重和同僚信任,百姓爱戴,颇有官声。在任府知事几年后,升任府经历(六品),掌管知府衙门出纳文书诸事,很多官府公文均由他负责执笔,成为知府大人最得力的属官。
年轻时的龙朝榜由于长相俊雅,言谈举止得体,很有女人缘,好多官宦世家小姐,乡坤富户的闺秀,都有求秦晋之愿,纷纷请托媒人上门,欲上演凰求凤的好戏。可是,龙朝榜在老家平秋寨上有了相好的女子,虽是普通农家女,但知书达礼,彼此心心相映,两情相悦,曾有月下之盟。因此,龙朝榜不愿移情别恋,因贪图荣华富贵而背弃誓言,只好如实相告,为此大家对他的品行更加敬佩,在黎平府传为佳话。不久,龙朝榜向知府告假,准备回老家完婚,消息一经传出,同僚和朋友都携厚礼来贺,那些仰慕和将龙朝榜视为心中偶像的青年男女们结伙而来为他送行,城中受过他恩德的老百姓也闻讯赶来话别,一时间,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涌。百姓们拿着礼物来见龙朝榜,争着要他收下他们的心意,而龙朝榜执意不肯收下,跟街坊乡亲一一耐心的解释,表示大家心意已领,并铭记在心,礼物请大家拿回,老百姓从内心上对他更加敬重了。这个时候,人群中有一位高人,给大伙出一个绝妙的好主意,既然知事大人不肯收礼物,那我们每人只送一枚铜钱略表心意,他肯定不好拒绝。这个主意一出,十百相传,众人皆拿一枚铜钱来为龙知事送行,结果送行的人太多,最后收到的铜钱足足装了三大木桶。龙朝榜深感百姓情意深厚,后来将这三桶铜钱捐给当地的一家私塾,作培养人才之资。这段“铜钱三桶”的故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自从龙朝榜到黎平府当了官,龙氏宗族的人都感到脸上有光,族里的老人总是跟他父亲龙启蛟说说:我等祖宗有德,你儿子在朝廷当了官,老家房子就是他的脸面,也是你我的脸面,应该修筑一幢窨子屋,这样才不有失朝廷命官的体面。在大家的鼓动下,龙启蛟于是就给龙朝榜修书一封,说明了原委。不久,家里接龙朝榜寄回的家书及修缮房屋的银两,信中说老家房子的确应该修缮一次,但不宜铺张浪费去另建窨子屋,平秋地处高寒,早晚湿气重,木房子虽不气派尚能保暖避潮,唯一不足是不利防火,请求父亲大人和哥哥多费心,在保持原来木房结构的情况下,按窨子屋的样子,在四周用土砖或适当用些青砖砌成高墙,既可防火又可防盗,还可节省些银钱给私塾添置些笔墨纸砚与桌椅等。龙启蛟把家书拿给族人看后,大伙觉得有理,于是按龙朝榜的要求,只用少量青砖,以泥砖为主把老屋修缮成了一栋窨子屋,虽不全是青砖窨子屋,但也是当时平秋寨上的第一栋窨子屋,于是大家都把这栋房子称作“土窨子”,房子所在的地方也被叫成“土窨子凹”,久而久之,原来叫什么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土窨子凹”却一直被叫到今天。
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龙朝榜三十岁的那年,与他共高祖父的堂弟龙朝魁出生了。龙朝魁,字百川,人如其人,长得高大魁梧,自幼喜欢舞枪弄棒,天生好力气,家人都希望朝魁以堂兄朝榜为榜样,文以取仕。但朝榜看得出堂弟朝魁更适合练武,便劝导堂叔,文可安邦,武可定国,我看堂弟真是块练武的好材料,没准我们家族还可出个武举呢!后来堂叔听了龙朝榜的话,专门请来民间武师给龙朝魁教授武术。
龙朝魁是家中的独苗,没有兄弟。寨上一大户人家,兄弟六个,个个身强体壮,听说龙朝榜请了师傅传授武艺,很不服气,决心要找龙朝魁比试一下高低,又恐单挑吃亏,于是故意找了岔子,来个六对一的对战,没曾想被龙朝榜三下五除二,摔得他们一个个嘴啃泥,最后都灰溜溜爬起来逃走了,以后老远见着龙朝魁的身影就躲开了。
到十七八岁的时候,龙朝魁觉得十八般武艺都练得差不多了,就参加了嘉庆十五年(1810)的武考,中了武举人,应验了龙朝榜当初的预言,并当上了黎平府的兵书。兵书是掌管兵房的头目,负责兵差、治安、民壮、考试等事,经常协助刑房破案侦缉、抓捕逃犯等比较危险的事。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龙朝魁知道武功再高,也怕被坏人投毒,所以平时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行动很隐蔽,处处小心谨慎,还随身带着两件宝物,就是一对银筷子和一把可藏于袖口的短刀。短刀是贴身的防卫武器,不易敌人发现,关键时刻可挽救性命,而银筷可用于查验饭菜是否被坏人下毒,凭着这两件宝贝,几次躲过了歹人的暗算。
咸丰四年(1855)年秋,龙朝魁病重而逝。临终时,他交给家人两件特别的遗物,一件是那双验毒的银筷子,一件是一把刀鞘精美、刀刃锋利的短刀。可惜,在后来发生的一场寨火中,银筷子和短刀都化为灰烬,也许这两件遗物是到阴天去陪伴主人去了,他的后人再也找不出其它遗物作为念想了。
如今,龙氏宗族祖孙“两文一武”,龙老天、龙朝榜、龙朝魁的坟墓就在平秋老寨附近不远,一个叫作“毫九梅”(地名:侗语音haot?joux?muih)的墓地里,其墓碑上的文字仍依稀可辩,时不时令路人驻足品读,引发追思。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社科联 贵州锦屏县档案局